[摘要]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要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學精神的教學過程的觀念。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教學設計效應依據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有利于養成學生的創新潛質及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自主交流的能力的學習材料。
[關鍵詞]新理念;教學設計;自主學習;創新思維能力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學觀念對教學過程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學觀念中引發出來的。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求教師首先要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學過程的觀念。
一、 歷史教學過程是階段性認識過程
教學過程要讓學生了解祖國和人類的歷史,階段性地認識過程:一是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對陌生的祖國歷史和人類歷史有一個感性的體驗,從而產生一種要了解自己的祖先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強烈愿望;二是通過教學不斷積累最基本的歷史知識,使這種體驗與感知從蒙朧的狀態逐步過渡到建立在準確、科學的知識基礎上的清晰階段,進而對過去有一個較為準確的了解和把握;三是通過基本的技能訓練和思維方式的訓練與培養,使學生能對客觀的歷史過程形成主觀的理解和認識,培養一種觀察歷史現象的科學態度和作出較為正確解釋的能力;四是在體驗、學習、理解和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對民族、國家和人類歷史發展的認同感,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歷史教學重結論更應重過程
歷史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程序。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都有其外在條件,內在的原因和自身的邏輯。而這些條件原因和邏輯關系都是通過具體的人、事在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的環境中產生的。這些條件、原因、邏輯關系就構成了歷史事件的基本框架和線索,只要把它弄清楚了,成型的事件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就會清晰地出現在眼前。歷史教學在弄清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的時候,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熱情和高尚的人格也就漸漸地自然養成。
三、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是教學過程的基礎
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種狀況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該有所改變。學習應該多樣化,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應該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這就需要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須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都是重要的學習方式。
學習是一種由具體感知到抽象概括,再到實際應用認識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說學生的認識活動要在具體的感知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才可能得出知識的結論。第二次飛躍是“概括——應用”,就是把掌握的知識、結論應用于實踐中去。可見,學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實現了兩次飛躍,才可能實現知識的內化,能力和人格的養成。在具體的教學中強化過程,也就是強化歷史知識的連貫性,對學生思維訓練的邏輯性和人格培養的規律性。
四、創新教育應圍繞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而展開
創新能力的關鍵是創新思維的培養,而發散性思維是構成創新性思維的主導成分。其特點是以問題為中心,充分發揮人的聯想力和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從一點向四面八方,從一個角度向不同側面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進而尋求獲得問題解決的全部可能。歷史教育傳授給學生的是人類不同歷史時期所面臨的不同問題和問題解決的方案及結果。換句話說,歷史課給學生提供了最好的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產生的可能性,問題解決的條件、途徑和可能導致的新問題。提出了新的問題,因而去分析問題,創設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方案,引導學生將現有的知識、經驗、思考與人類歷史問題解決方案相比較并進行新的選擇。這種新的選擇就是鼓勵培養學生批判性意識地蘇醒,就是創新的訓練和實踐。通過這種訓練和實踐,使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長足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是歷史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歷史課的創新教育能夠促使學生在現代生活中作出見多識廣的決策。在聆聽歷史智慧、汲取歷史教訓的同時,作出對當今現代人所面臨的社會領域、政治領域、科學領域、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問題的較為科學的理解和抉擇,從而促使學生在問題的理解中創新和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