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材生就業難?
“個人簡歷——女,年輕,熱情,待人友善,做事專注、認真,能夠輕松快速地學習新技能,對完美的不懈追求滲透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讀到這樣的簡歷內容,你會作何感想?是不是會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和其他簡歷說的都一個樣兒?
但如果在這份簡歷中加入“劍橋大學現代語言專業應屆畢業生,成績優良”,情況會有所不同嗎?再加上如下內容:家中五個子女之一,從小成績優異;13歲就成為劃槳手,至今維持每天跑步8英里的習慣;連續四年獲得劍橋唱詩班獎學金,極有唱歌劇潛質;BBC“年度青年音樂人”地區決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畢業前在傳播機構和公關公司有過四段實習經歷……
21歲的凱特里納——一個表現出眾、自信而生氣勃勃的女孩,就是上面這份簡歷的主人公。當她對我說要向英國魔咒般的畢業生就業率宣戰之時,我驚訝得下巴快掉到桌子上。這樣的畢業生,一定是雇主爭相追求的吧,因為在她身上,有種發電機般強大的動力,還是臺多功能的發電機。怎么就沒有人雇用她呢?為什么她得在失業救濟辦公室的合同上簽字,為的是獲得諸如清潔工、售貨員或酒吧女招待這樣的工作呢?
凱特里納嘆氣道:“有時候,我覺得我的簡歷就像廢紙一樣沒人看一眼。我愛好廣泛,擁有技能,實習經驗豐富,可是現在的狀況讓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哪里做錯了。上個月,我申請了二三十個職位,但最終只收到一個面試通知。”
慘淡的就業環境
如果你身為英國2011年26.3845萬名大學畢業生中的一員,心情也不會太明朗。數據顯示,2011年6至8月間,英國16歲至24歲的未就業者人數為99.1萬。處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也許我們能夠預料到,在小城市的高中畢業生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是像凱特里納這樣的畢業生,像她這樣在牛津或劍橋以優異成績畢業的高材生,也落得如此失魂落魄,卻有些始料未及。去年,英國1/10的大學畢業生沒有找到工作,還有超過10%的畢業生即使找到了工作,卻并不如意,不是成為工廠的藍領,就是基礎的行政工作或者起點很低的初級職位。
僧多粥少的局面在英國畢業生就業市場上非常明顯。2008年和2009年,平均每個職位分別有31和49名畢業生申請,而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躥升到83。這也讓企業的選擇變得更加艱難。因為,畢業生“有病亂投醫”,申請大量職位,卻沒有對各個企業做深入調查,簡歷的內容常常千篇一律,缺乏相關性和針對性,有的甚至只改改地址就又用到另一個職位申請中。所以,企業大多不會給這樣的申請人提供機會。
如果你一天投遞20份職位申請書,你認為成功幾率怎樣?而如果你為了一個實習機會,花數天時間仔細研究、準備,這樣的命中率又當如何?在這里,耕耘和收獲同樣成正比。盡管準備工作很辛苦,又耗費時間,但刻薄一點講,一個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所擁有的不正是大把時間嗎?
英國畢業生招聘協會會長這樣說:這是一段艱難時期,一些優秀畢業生可能因此被忽略,這雖令人低落,但仍需保持樂觀。此外,畢業生們要找到自身的附加價值,并不斷予以發揚。
對,附加價值是一個重點。忘卻你的優異成績,它并不能讓你在成百上千份簡歷中脫穎而出。當所有學生都在滔滔不絕地講述如何出色完成學業時,你如何體現不同之處?這就需要一個課業以外的成功“賣點”,在某個領域或某方面,避免和別人一樣毫無特色。
沒歷練=沒工作
國際數一數二的投行高盛也有著獨特的招聘標準:除了優異的學業,更要有創造力。在高盛看來,如果學生們把每天時間都用在完成學業上就太令人沮喪了。他們重視的是應聘者的領導能力——是否擔任過某支體育或國際象棋隊的隊長,是否有創造力,是否有企業家頭腦,此外還必須要有工作經驗。總之,他們挑選的人必定是學業優異的,但這些人卻并非因為學業優異而被聘用。當下,很多想進入銀行的畢業生卻沒有在簡歷中注明這些至關重要的因素,或者說還沒有這樣的工作歷練。高盛一位常務董事建議他們,干半年的無薪工作后再去人才市場物色理想工作,或干脆去國外如亞洲鍛煉一番。
沒有實習的經歷就無法躋身就業人群,幾乎所有的畢業生,在談到實習時,都異口同聲抱怨其中的殘酷競爭。
21歲的尼日利亞裔牛津畢業生奧泰嘉·烏瓦巴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自認為牛津大學畢業會是塊很好的敲門磚,但當她把自己惟一的實習經歷(一份不太重要的工作)加到簡歷中后,所有的申請都石沉大海、再無音訊,現在只能一邊打臨時工,一邊找工作。
21歲的約翰·杜菲剛剛畢業于倫敦大學學院,為了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他把大量時間集中于獲得滿意的學分,而忽視規劃自己的實習經歷。結果在寫簡歷時,他甚至無法把實習經歷那一欄填滿。他深有感觸地說:“如今雇主想要的,是應聘者在某一領域里持續的實習經歷,別說是上大學后,即使是上大學前,你就最好開始打工了。”
26歲的倫理學碩士生蓋瑞斯·雨戈正在尋找有關慈善或環境顧問的工作,盡管他周游世界的經歷為簡歷添了不少彩,但貸款上學造成的資金緊張,讓他無力去倫敦尋找實習機會,這對他想找一份滿意的工作十分不利。比蓋瑞斯更心急如焚的恐怕是他的父母,因為蓋瑞斯的哥哥和姐姐畢業后也沒有找到工作。
由于不景氣,26歲的西門·邦尼剛剛丟了在出版社的工作,他回想5年前在曼徹斯特大學上學時,沒有人告訴他實習的重要性。如今看來,他的簡歷實在是平淡得一團糟。邦尼認為大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找工作,更是一種對未來心靈生活的選擇和憧憬。選擇英語語言學為專業,也是因為他喜歡,他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保有自己的理想和渴望,是年輕人的可貴之處,可是,經濟不景氣時,喪鐘就要為理想而鳴了嗎?
出奇才能制勝
奧蘭多·巴利的經歷讓附加價值的強大威力暴露無遺。從英國名校杜倫大學畢業后,他立志要從事保險業。但簡歷發出無數,卻沒有收到一個回復,無奈之下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讓母親郵寄給他西裝和領帶,隨后,他來到倫敦萊姆街,在金融保險業巨頭勞埃德公司總部大樓前舉出一個大告示牌,上面寫著“剛從杜倫畢業,正尋找保險業工作。”那天他隨身帶著70份簡歷,最終成功發出67份,22人向他提供名片,有三位保險業界人士當場邀請他喝咖啡。他獲得兩次短暫工作機會,收到大量郵件,還參加了四次面試,其中之一就是一家精于保險的獵頭公司,他有工作了。
一天中午,我和奧蘭多相約來到他當初舉著告示牌的地方。回憶當時的情景,奧蘭多說:“剛開始,我感覺自己好像一絲不掛地展示在路人面前,可是5分鐘后,我開始高興起來,因為每個人都非常友好,積極鼓勵我,讓我感覺很棒。如果讓我給畢業生一些建議,我會說,不要坐在家里等待機會上門,你得走出去,自己尋找。”
22歲的格雷·斯蒙森也有著獨特的經歷。畢業后,他和其他三個畢業生相約參加劃槳比賽,賽程3000英里,借由這次經歷,一方面想籌錢繼續學習;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出眾,從而增加就業的機會。在比賽中,面對著汪洋大海,他們要在鯊魚出沒的水域劃行和休息,這也頗讓格雷的母親擔心,不過他們最終還是成功了。所籌到的10萬英鎊讓他能夠繼續學習,并培養和鍛煉了自己的實踐技能、后勤技巧和領導能力。
劍橋女孩凱特里納對我說:如果她2012年6月前依然找不到工作,就在網上開店,賣果醬、酸辣醬,還會縫制棉被,讓自己忙起來。人們都說創業精神來源于逆境,也許自己也會成為一個很酷的女企業家。
金融危機或許還有一個好處,它會避免讓優秀畢業生一擁而入金融行業,有的開始創業,有的當學徒,有的進入不那么時髦但卻相當重要的行業,如建筑業。也許我們所需要的是新一波的創業者,如阿蘭·蘇格(Alan Sugar,英國著名的企業家)般白手起家卻能身價千萬。“失業的學徒”,這名稱深沉卻響亮,正蘊藏著無限力量,值得我們思考。如果有一天,預料成真,別忘了這篇先知先覺的文章。
[譯自英國《泰晤士報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