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日本是富國,但國土狹小、人口密集,資源相對貧乏,由此日本的“點廢成金”術為世人提供了絕好的樣板。
巧用海底碎石
日本東北部在發生大地震和大海嘯后,被沖垮的巨大水泥防波堤破裂成無數石塊遺留在沿海海底。這些碎石大的重達數十噸,根本無法拖走,漁民叫苦連天,不僅漁船難以靠岸,而且漁網常常被石塊鉤住。當地居民終于想出了一個“點石為金”的妙招:先利用水下粉碎機將海底石塊打碎,再由起重機將小碎石回收,然后直接在海底鋪成高度超出5米的石基,最后在石基上加添新材料,新的防波堤便漸漸浮出水面。這么做可謂一舉三得:一是清理掉了震后遺留的海底碎石,二是大大節省了新建防波堤的成本,三是新防波堤的抗擊風浪性能比原來防波堤更高,因為海上來的風浪被原先沒有的海地石基大大緩沖減弱,即便刮起10級大風,碼頭上的漁船照樣安全。此外,當地漁民還發現,用這些碎石修筑鮑魚養殖場也十分合適。他們清除了約3萬噸海底碎石,在濱海修起了面積約3公頃的養殖場,取得了良好收益。
“處理品”菜果成美味
在日本,表面有擦傷或形狀不整齊的蔬菜、水果以前都會被列為“處理品”,當作垃圾扔掉。但最近,越來越多廠家開始將這些“處理品”進行特殊加工,制造出的醬狀食品“那浦麗”,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美味可口,還可調制成果汁。
“那浦麗”是在短時間內對蔬菜和水果高溫加熱、然后通過離心分離技術制取的醬狀食品。據介紹,加熱是為了提升次等菜、果本身較低的糖分,讓食品更可口。因為不使用刀刃切割,細胞本身不被破壞,果、菜的多種營養成分得以全面保留。最近陸續出現的“那浦麗”包括香蕉味、西紅柿味、芹菜味、蘋果味等20余種。
廢棄紙尿褲變再生燃料和塑料
日本隨著人口老齡化,紙尿褲使用量也在與年俱增。家庭、醫院和養老院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用過的紙尿褲垃圾,2011年全國消耗的紙尿褲多達160億件。如何處理巨大的紙尿褲垃圾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東京一家企業開發了一項將廢棄紙尿褲制成固體燃料的技術:先將紙尿褲垃圾攪碎并作干燥處理,經消毒殺菌后,花上不到一天的時間即可制成固體狀的再生燃料,用于給幾種特別設計的取暖器提供能源。另一家東京企業也研究出一項新處理方法:用特殊溶液浸泡廢棄紙尿褲,將其分解成塑料等有用物。
海藻既能制塑料又能發電
在日本的海帶養殖場里,常常生長著許多不能食用的雜藻。沿海區域也生長著許多既不能食用、又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垃圾藻”。東京大學和北海道工業技術中心經過研究,率先在全世界開辟了一條以海藻制塑料的“綠色途徑”。他們先用酶將海藻中的纖維素、淀粉等分解使其轉化成葡萄糖,然后仿效釀造米酒工藝,放入以食用葡萄糖為生的乳酸菌,產生獨立的乳酸,最后再利用白金等金屬做觸媒,結合成聚乳酸,而聚乳酸正是制取可降解“安全塑料”的最理想材料。據悉,這種可降解的“安全塑料”最適宜投入醫療領域,因為聚乳酸可在人體內自然分解,如用以制造手術縫合線,手術過后便少了拆線的麻煩。海藻不僅價格低廉、貨源充足,而且通過大量消耗有害海藻制取安全塑料,海洋的生態環境也得以保護,真可謂一舉兩得。預計2015年前,由海藻制取的塑料就可大規模投入醫療使用。
此外,日本科學家還開發出一種生物質發酵系統,利用海邊撈取的雜藻生產發電燃料。目前世界上第一座海藻發電廠已在日本面世。據介紹,工廠先將大量的海藻碾壓成泥漿狀態,接著利用微生物分解出半液體材料,過程中產生的甲烷可供內燃機發電。每處理一噸海藻,能夠收集到2萬升甲烷氣體,再將其與天然氣混合,便可生產約10千瓦的電量。
回收利用過期食品
以往日本處理過期食品一直延續傳統辦法——填埋。方便倒是方便了,但糧食浪費不少,填埋后還會生成溫室氣體泄漏出來,損害環境。如今在“杜絕浪費”運動推動下,每天都有數以噸計的飯團、三明治從東京周邊1200家便利店運往位于郊區的工廠,經消毒等處理后變為動物飼料。與常規飼料相比,過期食品制成的飼料價格低50%。全日各地開設的類似企業已達300多家,供處理的過期食品大多來自嚴格執行衛生標準的商店或餐廳。
日本已實現過期食品中的90%得以回收利用,其中50%制成飼料,45%制成肥料,其余經發酵產生甲烷用作工業能源。
利用動物糞便清潔污染水源
東京大學的環保專家利用混合了牛、馬、雞等動物糞便,落葉、枯枝發酵而成的堆肥,以及少量石灰石,成功清潔了一些被銀礦、錫礦嚴重污染了的水源。經檢驗,經過處理的水源,硫化物大大減少,酸度下降了60個百分點。專家解釋說,這種堆肥混合物所含的細菌能使酸性水變為堿性,還能有效吸收污水中高濃度的有毒物質。
生活垃圾制水泥
日本東京的一些垃圾處理專家,最近開發出一種他們稱之為“劃時代”的將生活垃圾處理為水泥的新技術。據介紹,收集到的生活垃圾不必清理出其中的紙片、塑料和玻璃,即可投入水泥廠的筒狀轉爐內。此后一邊向轉爐輸送空氣,一邊旋轉轉爐,以促進爐內垃圾中微生物的活動。三天后,垃圾中的有機物質幾乎全部分解,爐內只剩下近似黏土的物質。最后再將石灰等其他原料摻和在一起,即可生產出水泥來。據測定,這種“垃圾水泥”在強度和耐久度等方面,與普通水泥相比并不遜色。
杉樹皮制吸附油污材料
眾所周知,油輪外泄事故會導致海上生物的生存受到極大威脅,而使用聚丙烯等化學劑除油缺點很多,如在回收后焚燒時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此外漂浮在海面上還難以被自然地吸收,進一步嚴重污染環境。鑒于此,日本正大力開發利用天然材料來吸附海上漂油的新技術,其中一項最新成果是:以廢棄杉樹皮吸油污。這就為全日本木材加工場每年丟棄的高達數十萬噸的杉樹皮找到了理想出路。專家發現杉樹皮吸油性能奇好,這是因為,它的木質素含量高達50%左右,一般樹木的樹皮僅有10%到30%的含量。另外,其纖維也較長,易使液體油污順著毛細管上升并被封閉在內。
吸附油污的具體操作方法為:用棉布裹住約45厘米見方的杉樹皮并將其縫制成一個個小墊子,另外用同樣方法制成一條條寬45厘米、長10米的長條圍墻。處理時首先用“圍墻”圍住漂油,然后再用“墊子”來吸收油污。
稻殼、廢報紙可當建筑材料
以前,日本每年都有數以百萬噸的稻殼被當作難以處理的垃圾,但時下日本專家已開發出一種稻殼制磚的新方法。稻谷含有豐富的硅石,如果和水泥、樹脂等按比例混合后壓制,即可制取重量輕、防水隔熱并不易碎裂的優質磚。如與耐火黏土和有機溶劑按比例混合,還可制取耐火磚,用以建造易燃品和易爆品倉庫十分理想。
至于舊報紙,除了被用來改良土質外,還被開發成一種蓋房的新建筑材料。舊報紙在作高溫消毒后很容易被碾成糊狀,最后定形為小圓木或磚塊狀并抹上一層防水漆。實驗顯示,這些以舊報紙為材料蓋的房屋,兼有透氣性能好、廉價、輕巧等優點。此外,以舊報紙為原料還可制造書桌、凳子、床等家具。
廢輪胎制燃料
日本新近開發成功了一種可將廢輪胎變為燃料的新技術。先將廢輪胎碾成碎片,經用電爐加熱等一系列復雜處理后生成黑色的碳化物,即平時所說的碳黑或碳墨(可用于煉鋼等,在工業上用途極廣),接著可從這些碳黑中分離出工業用或家庭用的燃料。如果再作進一步加工,還可提煉出驅車用的燃油。
[編譯自日本NHK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