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又上路了。
先是3月18日,國務院批轉發改委《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這份《意見》列了一個很長的改革清單,包括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等。
接著,3月19日,第13次全國民政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指出,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改革相對滯后,因此,在改革方向上,要“構建政府管理與社會自治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
這些改革的框架出來,當然讓人欣慰。官方和民間都清楚,改革再停滯,它將無法再挽救自身,而中國社會的未來也可能越來越暗淡。如果這個社會,被撈取了以往改革成果的“特殊利益集團”綁架,自我拯救能力越來越衰竭,這無疑是令人遺憾的。
但也要看到,現在提出的“改革”,和過去已經不一樣了,并不必然就讓人們增強信心,人們在期待之余,也會擔心和懷疑—擔心有的改革是不是止于一種姿態,而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懷疑有的改革,會不會像過去一樣,轉化為一種權力資本的掠奪?
網上有句話—“這已經不是一個用子多曰幾下就能忽悠人的時代了”,由于“改革”這個詞一度被權力資本弄臟,它也有這種心理效果。
所以,今天的“改革”,已經具有了凝聚最后的社會信任的性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它必須玩真的,必須真正“突破既得利益格局”的阻礙,而絕不能淺嘗輒止或變形走樣,否則,將充滿玩不下去的風險。
在這樣的情況下,改革類似于“背水一戰”。已經沒有多少伸縮性空間可以讓它因各種原因做不到如下三點:繼續解放思想、敢于對特權開刀、吸取變形走樣的“改革”的教訓。
比如在社會管理的解放思想上。改革開放前,中國是“全能政府”,全面控制社會,到今天,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從宏觀上,政府當然是社會管理的主體,但到了下面,由于“強政府—弱社會”的格局,政府的主導實際上變成了政府的控制,“社會自治”難以激活,社會組織的弱小,不足以彌補政府公共服務的不足,導致社會矛盾一直存在,甚至尖銳化。這幾年來,各地進行了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共同點是思想解放還不夠,還在“政府主導變成政府控制”的思路上打轉,放不開手腳。
不打破特權,幾乎是過去的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特征。比如在公車改革、大部制改革上,都預設干部不混同于一般人民群眾,在改革不觸動自己利益上具有特權。一些地方的公車改革,不僅難以杜絕干部公車私用,或者仍然配公車,甚至把補貼合法地變成干部的福利。而在行政體制改革上,竟然出現大部制改革后有的單位有10幾位副局長這樣違反法規的事情,把大部制改革簡單變成單位的加減。
“改革”變形走樣的教訓,尤其反映在與國有資產有關的改革上。在原來針對非壟斷型國企的改革中,一些地方的權力和資本合謀侵吞國有資產,然后讓工人下崗,到今天都還是社會的隱痛和對“改革”不信任的根源。缺乏公平、缺乏民主、缺乏監督的倉促改革,造就了這一惡果。而今天,如果改革還異化為權力資本得益而弱勢階層承擔成本,無異于在還沒痊愈的傷口上再捅一刀。
所有這些,對于這一輪的深化改革,都要求必須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嚴格地進行,并讓人民參與改革或對改革的監督。同時,政府必須拿出政治勇氣,破除“權力—利益”結構,它既是改革的阻礙,在內容上也是改革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