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前,北京市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張光珞辦好了退休手續,準備離職。等待她的卻不是頤養天年,返聘、編書、講學,更有新加坡教育機構想用百萬年薪、住宅和永久居住權“挖”她過去。她沒想到自己成了“香餑餑”。
像張光珞這樣的退休專家,正在成為新興的人才資源。中國傳統語境中,“老有所為”只是尊長文化的價值承載。而在當前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退休人員重入社會有了更多的現實意義。
“發揮余熱”
77歲的張光珞目前是北京市海淀區老教協的總顧問,2007年香港慈善組織樂施會找她合作的時候,她剛做完心臟支架手術。當年,樂施會關注的重點地區轉向大陸,選了10幾個城市進行基礎教育扶貧,在北京的項目就由海淀區老教協承接。樂施會提供經費,海淀區老教協組織退休教師對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進行培訓。在北京小學教育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張光珞就負責網羅人才。
“我們把海淀區有中高職稱的老教師集中起來,讓他們利用周末時間給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講課、評課,后來還請了幾位特級教師。樂施會的經費很有限,第一年給了17萬,后來也就是20萬左右,老師一節課只拿50元,所以參加的人必須要有奉獻精神。”張光珞說。
上世紀80年代即呈現老齡化趨勢的香港,較早重視老年人力資源的再利用。1998年,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推行“老有所為活動計劃”,香港田家炳基金會、擇善基金會等慈善組織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近年來,當大陸也日益邁入老齡化社會的時候,這些機構越來越多地將更多資源轉向內地,海淀區老教協與樂施會的合作正是在此背景下展開。隨著中國大陸NGO的興起,退休人才的再利用也開始進入一些本土公益組織的視野,國務院扶貧辦主管的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的常青義教項目是本土較早的一個。
2010年3月,友成基金會組織了57名南寧市中學退休教師,以志愿者身份陸續前往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鄉中學扶貧支教,對該學校的教師進行培訓。此后兩年,支教點擴展到桂林、昆明、麗江、河北灤平、呼和浩特、遼寧鞍山等地的數十所鄉村中小學校。
去年,張光珞參加了友成基金會在河北灤平的支教。與以往一樣,她依然調集了所有的人脈。她的很多徒弟如今已是北京各學校的校長,張光珞一聲令下,徒弟們就得派車接送老教師。同為特級教師的姐姐也被動員了起來。
與張光珞共事多年的王舉今年73歲,負責全程保護80多歲的特級教師們。“整個灤平縣都沒有一個特級教師,我們去了當然是很轟動的。”他由衷驕傲地說。這種自豪感在張光珞身上也表露無遺,海淀區教委的老領導曾向她感慨退休后的清冷,“他說如果重新選擇,決不再當官了,我們退休就是老百姓一個,你們卻是專家。”張光珞笑道。
當然,成就感也要付出代價。張光珞隨身帶著的小本上,以每小時50元請來的電腦家教用特大號字體寫著怎么打開網頁、怎么收發郵件的指導。“老跟人家說1990年代的事情總不行吧?”王舉說,還得保持學習。
無論對于社會,還是對于這些退休多年的老人們來說,能夠有恰當的組織形式讓他們“發揮余熱”,獲益似乎是雙方的。
并未終結的價值
1954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的張光珞,算得上是新中國第一代小學教師,畢業后任教于海淀三小。盡管近幾年的課程改革加快,基礎教育師資對年輕化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這并不影響特級教師們的“江湖地位”和這種地位帶來的諸種資源。而在更多的專業技術領域,人才斷代的現狀讓老工程師、老醫生們更為金貴。據統計,2006年我國各類離退休的科技工作者達到600多萬人,約為在職科技工作者的20%左右,其中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有能力繼續為社會發揮作用的約占70%。
社會對老齡資源仍有很大需求,他們的價值并沒有隨著退休而終結。與此同時,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也讓這部分人力資源的再利用變得更為必要。據《2010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8億,為全球老年人口的1/5。全國老齡委預測,2014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億。對于從1999年開始邁入老齡社會的中國來說,利用好如此龐大的老年人才,對于解決養老以及公共服務資源均等化等問題,不無幫助。
目前,許多公益組織都將老年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但更多是把他們當作需要扶助的弱勢群體。“現在專門做這種項目的NGO不是很多,更多是政府機構在推廣。”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說。2003年,全國老齡辦組織以東部地區為主的大中城市老年人才對西部地區開展援助,號稱“銀齡行動”。據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介紹,累計參加的老年志愿者已經超過300萬人次,醫療、文化、教育、農業等領域的專家均包含其中。
“像銀齡行動這樣跨地區的項目可以由政府或者基金會去做,老年人發揮作用更多要靠民間的自發行動,比如很多老年人協會就為周邊服務。這將是未來老年資源再利用的主要形式。而且,不一定非得是老專家、老教授,現在有更多的低齡老年人愿意做一些志愿服務。”杜鵬說。
老齡“再就業”
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鄭惠強提交了一份名為《充分發揮老年人才作用鼓勵老年人繼續就業》提案,建議應盡快出臺與《勞動法》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相配套的細則,建立和完善在老年人自愿情況下“再就業”的權利保障政策。政協委員蔣洪也提出,部分退休老專家退得越早工資越低,一些老專家、老知識分子經濟壓力頗重。
而“再就業”更為重要的現實依據是養老金的缺口。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截至2010年底,中國養老金的實際缺口為1.7萬億元。世界銀行公布的一份報告中預期:“如按照目前的制度及模式,2001年到2075年間,中國養老保險的收支缺口將高達9.15萬億元。”
一些企業也從老齡“再就業”的需求中看到了商機,全國離退休人才網即是由浙江嘉善縣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創辦的招聘網站,其相關負責人王健在接受《南風窗》記者采訪時說,70%以上的中小企業都有對退休專家的需求,制造業企業需求最大,在該網注冊的企業以廣東和浙江居多,招聘的對象則以機械、電子工程師為主。老年應聘者的薪資期望通常低于企業能夠提供的報酬。“其實,老年人在網上注冊信息現在還不太成熟,他們填寫的資料信息不是很完整,簡歷也都是幾句話。”王健說,他們顯然還不能適應當下的求職方式。
“原來很多省份都有退休人才網,基本上都死掉了,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還在做,政府不愿意投入。我們之所以能夠維持,完全靠著老板的其他生意。”王健坦承,網站發展得比較困難,前期投入的1000多萬,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收回。相比之下,“銀齡行動”因官方主導獲得了充足的經費保障。據吳玉韶介紹,全國省一級老齡辦的投入經費為8000多萬元。
不過,老年人繼續上崗也不乏爭議,最大的擔心是影響年輕人的就業,因此,在中國的就業問題依舊嚴峻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反對延長退休年齡。對此,杜鵬表示,60歲以上的城市老年人仍就業的不超過4%,而且更多從事的是服務業。從全國范圍來說,老年人更多在農村和農業領域從事勞動,所以并不會與年輕人形成競爭。“其實這個問題80、90年代提得比較多,當時的退休制度還沒有完善,很多人擔心如果老年人退休后繼續工作,年輕人會上不來。”杜鵬說。
隨著日本、意大利、德國、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老齡化加劇,老齡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正在成為世界性問題。1982年,聯合國通過了“維也納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建議各國政府為老年人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提供培訓和再培訓以協助其尋找職業或恢復獨立就業。此后就老齡化議題,聯合國通過了《老年人原則》、《老齡問題宣言》等多項主張,并宣布1999年為國際老年人年。而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也在通過推遲退休時間、實施就業保障等機制開發老年人力資源。
對老齡化速度居全球首位的中國來說,官方的主導和立法保障遠遠不夠。民間力量的自我行動、非政府組織的廣泛參與,才能消化如此規模龐大的人群,使他們獲得獨立與有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