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江西撫州 344000)
譯者按:在完善了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后,新加坡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工作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學生運用ICT進行自學和合作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授權并支持當地學校實施一些可持續發展的長期項目。 網絡健康課程計劃(The Cyber Wellness Program)負責把ICT與普通課程相融合,幫助教師、教育行政人員、相關研究人員追蹤學生在學校和家中的上網情況,國家教育信息化門戶網站允許家長訪問,也允許“學生大使計劃”(Student Ambassador Program)成員訪問以促進同伴教育。 ICT導師計劃(ICT Mentorship Program)旨在通過各個基層學校教師把ICT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一、教育體系的結構與性質
(一)職能部門的主要職責
新加坡政府通過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對全國教育進行管理。教育部是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管理的主要機構,負責整個國家的課程制定,包括各學科課程的教學進度、教科書的選擇和考試測評等。此外,還有10個教育機構直接隸屬于新加坡教育部,它們分別是: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會(Council for Private Education);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Institute for Technical Education);研究東南亞地區社會政治、安全和經濟的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組織非正式學習的新加坡科學館(Singapore Science Center);負責如小學畢業考試等國家考試的新加坡考試與評價局(Singapore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Board)和教育部直屬的5所理工大學(About Us website)。
教師培訓主要由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承擔,該學院提供職前教師培訓和在職教師專業發展培訓(Cheah 2010b)。由教育部確定培訓教師的總人數,并支付培訓的學費。國立教育學院有3種課程:四年制學士學位課程,一年制研究生課程和兩年制研究生課程。教育部在招生時就已選聘好教師,入選的教師在學校學習期間可以獲得工資補助,畢業后直接接受分配。同時每位在職教師需要接受100小時的培訓,經費由教育部支付。國立教育學院提供兩種類型的在職培訓:一種是提供科學、教學或教育文憑的碩士學位課程培訓,培訓學費由教育部支付;另一種是針對在職教師設置的專門課程培訓,由教育部挑選教師入學,參加第二類培訓的教師不會獲得學位。如果國立教育學院無法向某些教師提供培訓,教育部會將培訓任務轉給其他機構。
(二)政治與經濟背景
根據新加坡2000年通過的《義務教育法》的規定,6~15歲之間的兒童必須在小學完成6年的義務教育(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Website)。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免費的公立學校,也可以就讀由社區組織、宗教團體、公民或企業集團創立的私立學校。所有學生都要在六年級末參加小學離校考試(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他們將被分配到不同教育類別的班級進行學習,包括:特殊班、快捷班、普通學術班和普通技術班。在中學階段,學生將參加更高層次的考試,根據考試成績決定學生申請不同類別的大學。
教育部雖然擁有極大的教育管理權,但卻把教學大綱的監督和實施權委任給學校。學校管理和課程實施情況監督,也具體由學校領導負責,教育部不直接參與。
二、教育信息化
(一)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
新加坡的國家教育信息化總體規劃由教育部制定,主要是針對6~15歲的學生。每隔5到6年,教育部會對信息化規劃進行更新升級,新規劃一般建立在以往規劃的基礎上,并體現出各個時期不同的需求。
第一期規劃于1997年開始實施,重點從技術(即硬件、軟件和網絡連接)和人力資源兩個方面對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進行建設,確保教師掌握使用ICT的基本能力。第二期規劃于2002年開始實施,以能力建設為目的,把ICT應用于高科技領域,如機器人和3D身臨其境的環境。教育部創立優秀教育機構和研究試點,推進ICT與教育實踐的成功整合。相比一期規劃,二期規劃開支有所減少,因為一期規劃需要大量的投資用于購買所需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第三期規劃起止時間為2009年至2014年。在已經成功實施的前兩期信息化規劃基礎上,教育信息化規劃不只局限在試點學校,而是拓展到整個教育系統。第三期規劃制定的教育結構和政策,將給教育帶來新的思路并形成新的理論。
第三期規劃的目標把重點放在了“隨時隨地學習”上,讓學生“通過有效運用ICT培養自我管理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成為有辨別能力和有責任感的信息技術應用者”。這其中包括3個關鍵因素,一是學校的領導,能夠提供導向,制定遠景規劃,創造有利的環境;二是教師的教學能力,能夠指導學生;三是包括互聯網連接在內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每位學生都可以進入學校和教育部網站的主頁。
教育部正在實施多種整合課程,其重點是ICT教育同教與學方面的整合,并滿足信息系統支持的需求。在某些情況下,原規劃的指導思想仍然貫穿于三期規劃。教育部起草了實施策略,包括以下5個關鍵方面。
1.課程、教法和評估
制定一套特定的ICT學習實踐,并將其納入教學大綱;制定學生教育信息化基本標準;為學校搭建對話的網絡平臺,并為教育部“評選優秀課程教學示范”服務。
2.網絡健康課程計劃
在公民、道德教育和其他課程里引入ICT;對學生行為模式進行研究;為教師和學校領導提供專業發展機會以便他們能有效地實施這些課程。
3.專業發展
教育部為教師提供“以實踐為基礎,塑造目標教學行為的差異化專業發展”。此外,教育部還把重點放在學校非教學人員的職責強化上,以進一步支持ICT與教育的整合。
4.研究與發展
重點放在教學原則和課堂實踐上,發展ICT浸入式學習實踐,構建多媒體互動數字環境,實施學校教學改革。
5.ICT基礎設施
力爭到2011年在所有學校安裝光纖電纜,網絡連接速度達到100 Mbps;為學生安裝可以連通校外的移動設備;制定學校學習管理系統互操作標準。
(二)國家規劃的具體內容
標題:《教育信息化第三期規劃》
出版年份:2009年
網址:
http://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665
(三)私立機構的參與
政府向私立機構咨詢來制定教育政策和項目,以滿足教育信息化的特定需求。政府與私立機構依照共同的目標制定合作協議。例如,在教育部與微軟簽訂的協議中,由微軟提供資源、資金參與教育部相關計劃,如“網絡健康課程計劃”和“專業學習發展計劃”。
三、加強ICT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支持
2002年底一期規劃結束時,新加坡完成了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目標。新加坡目前仍然在繼續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如給學校安裝光線電纜以提高上網連接速度,完善移動設備實現“沒有墻壁的課堂學習”,并方便隨時隨地學習,這是三期規劃的一個重要成果。
四、在教學中強化技術應用、改進學生學習
(一)學生教育信息化國家標準
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技術中心主任謝漢文博士(Dr. Horn Mun Cheah)表示,“新加坡現有的考試制度很好,所以我們不只注重考試分數,我們更希望增強學生的理解力和在21世紀的競爭力,學生運用ICT加深課程學習,引導學生成為自我學習者”。就21世紀的學生教育信息化競爭力的評測來說,新加坡還處于起始階段,但它在教育信息化基本標準(2009年版)中已經做了定義,確定6~16歲學生最基本的ICT使用能力。此標準適用于技能領域,如電腦基本操作、互聯網搜索、文字處理、多媒體、電子表格、通訊工具和數據收集工具。此標準強調信息倫理道德和安全法規,教育部目前重點優先項目之一的“網絡健康課程計劃”適用此標準。此標準參考了ICT國際標準和學校課程實踐。標準是通用的,適用于學科領域和課程。
(二)該領域的工作重點及優先發展項目
作為實施策略中5個關鍵方面之一的網絡健康課程計劃,教育部已采取了各種方法解決與其相關的問題。教育信息化基本標準明確規定網絡健康課程的目的是培養:(1)熟練和高效的計算機使用者;(2)有辨別能力的計算機使用者,能夠識別網絡內容和來源,避免被人恐嚇或成“網癮”;(3)有道德的計算機使用者,遵守法律準則和道德操守。網絡健康課程計劃指定在校教師與學校領導為網絡健康協調員,把網絡健康主題整合到普通課程里,特別是公民課程與道德教育課程(社會科學)。此外,網絡健康課程包括學生大使計劃,即挑選在校學生作為榜樣,接受專門培訓并在學校開展同伴教育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網絡健康活動,將會提高他們的網絡安全意識,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上網習慣”(Cheah 2010a)。相關研究人員執行網絡健康研究計劃,追蹤學生在學校和家中的上網情況,如學生對網絡游戲沉迷。教育部還將為教師、學生和家長開發教育信息化在線門戶網站,方便他們咨詢和獲取相關信息資源。
教育計劃中關于交互式數字媒體的研究發展是國家級科研項目,由國家研究基金會資助,其目的是把新加坡發展成交互式數字媒體中心,建立新加坡教育品牌(Government of Singapore Website)。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員從國家研究基金獲得340萬美元資助,研究工作主要涵蓋以下3個方面:①開發新型交互式數字媒體內容和設備;②了解學生必備的交互式數字媒體讀寫能力;③研究交互式數字媒體對學生社交和心理方面的影響。
未來學校計劃資助小部分學校作為試點,把尖端技術應用于課堂,嘗試運用特別的教學方法,如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方法,并且采用高效的學校管理模式。學校與指定的科研隊伍一起實施該計劃,并得到來自行業合作伙伴的支助。被選作第一期試點的6所學校證明了ICT能成功整合于普通課程,因此也獲得了許多資助,其中包括可以聘用4名以上教師所需的經費和相關技術的支持。到2015年,該計劃預計拓展到15所學校——約占新加坡所有學校的5%。
此外,每所學校通過學校門戶網站與學生和家長共享信息。家長可以在網站上了解課堂活動、作業和其他活動。家長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信息交流與學校溝通,填寫相關表格,并閱讀有關的活動公告。教育部為所有學校提供教育信息化門戶網站路徑,但學校可以選擇自己的信息系統,只要它符合信息化技術標準。
五、運用ICT增強教師能力
(一)教師教育信息化國家標準
教育部正在制定ICT專業發展框架,目的是使所有學校員工學會并運用ICT,指導學校成功實施教師教育信息化方案,而不是將其作為一種評估或問責教師的手段,否則可能導致教師間不必要的焦慮(Cheah 2010b)。教育部并沒有制定方案以測試教師運用ICT的能力。但教師至少應達到學生教育信息化基本標準(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10)。
(二)該領域的工作重點及優先發展項目
教育部沒有制定關于教師運用ICT來實現專業發展的項目。但教師需要訪問教育電子坊2.0(Edumall 2.0),該平臺是由教育部開發的數字資料庫(Edumall 2.0 Website)。
ICT綜合導師計劃是教育部推廣ICT的成果之一,它使得教師在各自學科領域能夠熟練運用ICT來進行教學。ICT導師經過嚴格的培訓,以提高自身的執教能力,幫助他們的同伴創建和培育學習型社區。ICT導師預計每年在學校至少培訓兩位教師,同時協助將ICT整合到普通課程中。ICT導師還可以使用教育電子坊2.0,討論按學科分類的主題。ICT導師將在4年內分階段接受培訓,到2012年每個學校都有4名ICT導師或ICT導師,約占在校教師人數的5%~8%。
六、下一步重點推進的工作
雖然新加坡教育管理體制高度集中,但教育部把權力下放給學校進行自主辦學,要求學校依照教育部認同的標準進行自我評估,如教師的培訓時間、教師和學校領導的工作經驗及任期制度。自評分數是評估學校領導表現的重要因素。調查組大約每5年會核實一次自我評價的結果。
(一)數據系統的投入
教育部還使用學校網絡管理系統,即包括學生成績、學生能力和學生全國性考試分數等數據在內的學校信息率。教師可以利用該門戶網站完成行政工作。訪問權限僅限于教師和學校管理者。
(二)國家ICT項目政策評估工作
教育部在2009年開始追蹤研究學校實施第三期教育信息化規劃的情況,以了解取得的進展并不斷對其進行調整(NIE Website)。該研究旨在獲取有關教師與學生對ICT應用于教學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和反饋信息。研究方法包括對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主要有ICT領導才能、ICT的運用、自我管理學習和合作學習,研究方法還包括課堂觀察、與師生的小組討論。目前第一階段正在進行中,主要集中在方法的論證,然后收集基礎的信息,這樣可以對學校發展進行長期跟蹤。教育部將在國家范圍內抽取試驗樣本。同時,私立機構進行課堂觀察和個案研究,并收集學生、教師和學校領導的調查問卷。
(三)國家教育信息化指標的數據收集
教育部的目標是到2013年,所有學生能達到教育信息化基本標準(Baseline ICT Standards)。教育部計劃抽取20%的學校作為試點,采用任務型、自適應評估等測評方式,于2010年在小學、2011年在中學開始試行測評。此外,學校也將檢測本校學生ICT方面的進步,這也是學校領導主要負責的一項任務,但是他們不需要向教育部提交任何正式的責任報告。
(四)國際數據采集的參與計劃
新加坡在未來五年將繼續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國際數學和科學素養趨勢研究項目(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和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