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市博物館,江西撫州 344000)
摘 要:博物館是人類文明記憶、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是社會教育的重要承擔者。文章探討了如何把博物館開辟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 如何提高博物館服務青少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創新為青少年教育服務的方式方法,為全面培養和提高廣大青少年文化素質貢獻力量。
關鍵詞:教育服務;青少年;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G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937(2012)05-0048-03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博物館是社會教育的重要承擔者,特別是青少年感知歷史、認識現在、探索未來的文化殿堂[1]。日本及歐盟許多國家都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博物館開辟為第二課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推動博物館與義務教育的緊密結合,對于普及科學認識、弘揚中華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博物館服務青少年教育的優勢
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館的基本功能,任何一個博物館都以收集保藏文物和自然標本為使命。人們常說,博物館是一座“民族記憶的殿堂”。保存文化遺物、遺址,展示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是博物館的神圣職責。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文明史,大量的珍貴文物通過博物館展覽陳列的方式,為每一位觀眾展示了我們偉大民族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和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通過走進博物館,廣大青少年可以更加了解祖國的歷史面貌,從而增強審視傳統、反思今天和創造未來的熱情和智慧。
博物館是一部立體的“百科全書”,博物館提供的知識豐富多樣。從社會歷史到自然生態;從藝術到科學;從古老的石器到宇宙飛船;從本國本地到異國他鄉;都可以在博物館里找到影子。正是博物館將那些零星的事物通過主題集中起來,加以系統化的展示,才使觀眾走進博物館就像走進大千世界。涉及知識領域的廣博性,是博物館區別于其他教育機構的一個特征。
博物館是實物的“圖書館”,收集和保存文物是博物館的基石。博物館廣泛、全面地保藏人類活動和自然發展的真實物證,是進行科學研究和生產活動的珍貴資料。中外許多專家學者,無論是社會學家還是自然科學家,其學術研究成果的取得都得益于博物館的實物資料。博物館圍繞“物”開展活動,通過對物的收藏與研究作用于社會的特點也是博物館與其他教育機構的根本區別之處。
同時,與博物館實物性緊密聯系的是其輸送信息、教育觀眾手段的直觀性和豐富性。博物館以各類展品為基礎,精心組織陳列展覽,通過大量運用文物、標本、模型、輔助性藝術作品等實物,作用于觀眾的感官。實踐證明,這種以實物例證向觀眾表達深刻內涵和傳遞信息的方式,無論從人的生理機制或者認識過程來說,都能使觀眾感到親切,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傳遞的信息。在有些博物館,觀眾不僅能充分觀察展品,還可以親自觸摸、親身體驗,進行實際操作或實驗。這些都非常符合青少年的感受心理、審美趣味和認識特點,是其他教育機構所無法比擬的。[2]
二、密切館校合作
是實現博物館服務青少年教育的前提
服務教育是博物館的基本任務。1974年6月,國際博物館協會在哥本哈根召開的第八屆會議章程中規定: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它把收集、保存、研究相關人類及其環境見證物當作自己的基本職責,向公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1906年,美國博物館協會提出“博物館應成為民眾的大學”。
長期以來,在我國社會公眾心中,博物館是文化教育的圣殿,是高雅文化的場所。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走進博物館的機會很少。這一現象會導致博物館與社會教育及青少年教育的隔閡,從而影響其教育功能的發揮。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穩步提高和社會大眾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的迅速增長及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2008年國家實施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博物館的公益性日益凸顯,社會教育的責任更加明確。
博物館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積極地走出去,主動與教育機構取得聯系,把滿足青少年教育需求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各種形式的科學教育活動,把博物館真正建設成為廣大青少年尋覽人類文明、解讀歷史智慧、感悟藝術哲理、抒發人文情懷、守望精神家園的理想場所。早在1892年,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就開設了學術講演課程,學生和教師可以免費參觀。日本《社會教育法》規定:博物館應與學校、研究所等各種機構合作,以便于其教育功能的發揮。該法還規定,博物館歸屬于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管理。丹麥、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都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各級教育部門及中小學校要充分認識博物館在服務青少年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把博物館作為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增強與博物館共建第二課堂、課外基地和德育陣地的積極性、主動性;及時將優秀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積極組織青少年學生參觀紀念館、博物館,觀看展示祖國燦爛文明的歷史文物和反映近現代中國人民苦難奮斗、勝利歷程的革命文物,增強青少年的歷史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同時要加強引導,培養青少年參觀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學習和研究的良好習慣,借助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啟發青少年熱愛祖國,繼承革命傳統;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回應全社會對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熱切期待。
館校雙向交流、互動影響,才能實現資源共享與共贏。只有密切館校合作,才能推動博物館更好、更持久地為青少年教育服務,同時讓博物館教育資源優勢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為此,館校要建立橫向聯系制度,定期溝通,共同研究確定雙方合作的組織機構、人員配備、工作重點等,及時解決合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和現實困難,推動館校合作走向制度化、規范化,不斷推動博物館服務青少年教育工作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
在美國,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的配合十分普遍,不論大小博物館都設有教育部門或教育服務部門,開設大量服務項目配合學校教育,為學生設立專門的教室、實驗室,開辦專供兒童參觀的陳列室或“兒童博物館”。在奧地利,維也納市教育局專門設立藝術教育專員,負責博物館與學校的聯系,并規定中小學美術、音樂、藝術史等必修課每周安排2學時到博物館參觀。在墨西哥,中學生在學習歷史和自然科學的某些課程時,都要去參觀博物館。在英國和新西蘭,未來的小學教師或者校長都要接受博物館教學的專門指導。
三、創新方式
提高博物館服務青少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一)提升展覽和服務水平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實現其社會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館要根據青少年的認知特點,精心布置陳列展覽。展覽內容應以新奇見長,不落窠臼,打破循規蹈矩的展覽方式,增加科普內容和互動展臺,巧妙運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增強展覽的生動性、趣味性、參與性,提高展覽的吸引力、感染力,讓青少年在博物館里有興趣、待得住、學得好。比如,天津自然博物館的“海洋世界”展區,將豐富多彩的海洋科普知識、館藏珍貴標本與活體海洋生物有機融合,采用動靜結合的手段,把絢麗多彩的海洋世界呈現給觀眾。另外,在加強現有服務設施管理的同時,要增加投入,改善服務功能,針對有特殊需要的群體量身定制服務設施:比如,展板和文物擺放的高度適合兒童閱讀;針對有視覺障礙的青少年觀眾設計易于閱讀的說明導覽圖冊;為有智力障礙的兒童觀眾提供專人陪同服務等。
(二)加強講解和輔導咨詢
一是采取各種方式提高講解員素質,區別對待不同年齡層次的青少年觀眾。比如著重向小學生講解與文物有關的歷史事件、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動人故事,從小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對于中學生和城鄉青年,要著重向他們介紹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和優良革命傳統,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3]。對于大學生則著重引導他們認清國情和社會發展規律,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二是博物館要擴大講解員隊伍,聘請教師、大中專學生和退休老干部為博物館義務講解員;積極發展博物館志愿者,讓有志于博物館事業的青少年參與博物館的管理,通過服務增長知識見識、提高本領。比如,湖南省博物館有1 000多名志愿者,大部分由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組成,他們耐心、細致、周到的服務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贊許。三是博物館要培養專家型講解員,提高講解的知識水平,對青少年在參觀博物館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釋疑解惑、輔導咨詢,使他們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創新活動載體,拓展服務內容
從總體看,我國博物館開展的針對青少年教育的活動還不是很多,且未制度化、常態化。活動方式也比較簡單,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為此,博物館要善于挖掘、利用現有資源,勇于創新活動載體,提高拓展博物館服務青少年教育的潛力。比如,結合中小學有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對教師進行輔導或向教師提供教學參考資料。
博物館應主動結合課堂學習,組織學生參觀,舉辦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年級學生的藝術、歷史、科技等輔導班、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如湖南省博物館舉辦《國家寶藏》大型專題展覽時,長沙市教育局專門下發文件,倡導全市中小學生們參觀展覽,對全市小學生免費贈票10萬張,并舉辦了有獎征文大賽。
博物館還應因地制宜,根據本館的性質和條件,制作模型和標本,如礦石、生物標本、歷史文物復制品、科學模型等,借給學校組織教學。中國國家博物館配合中小學教材編輯《中國歷史》《社會發展史》等教學幻燈片、中小學《歷史教學掛圖》等形象的教學參考資料,送給學校使用。江西贛州市博物館不僅參與了教育局主編的《贛南歷史》鄉土教材,還應經常舉辦臨時展覽,吸引青少年學生走近博物館。
(四)擴大服務覆蓋面
目前,我國博物館主要建立在大中城市。廣大基層,尤其是民族地區、邊遠山區、革命老區的民眾很難走進博物館,享受博物館的教育服務。為此,建議將博物館建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爭取每個縣建成一個博物館。現有的博物館也應千方百計走向基層,送展下鄉。近年來,一些博物館設立流動展覽,將陳列品布展在汽車內或制作展板送到農村、廠礦、社區,特別是送往邊遠地區的中小學校,讓山里的孩子不出村、不出校就可以免費享受博物館文化的熏陶。比如,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博物館建立了一列“火車上的博物館”開到村鎮;在我國,四川省博物館也設立“大篷車流動博物館”。
(五)開發文化產品,延伸教育功能
博物館文化產品是博物館文化有效的、重要的展示和傳播渠道,是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延伸,具有很強的擴散性、滲透性和影響力。為此,博物館可以依托館藏資源情況和文化元素,研發設計輕便、價廉、實用又符合廣大青少年審美消費需求的文化產品;既提高博物館文化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又讓青少年在消費文化產品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博物館教育資源得到延伸和發揮。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隨著傳統教育方式的變革,博物館的校外教育功能日趨重要。我國有大中小學生近2億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6。因此,學生是我國博物館最大的觀眾群體。博物館應積極探索,創新為青少年教育服務的方式方法,為全面培養和提高廣大青少年的文化素質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新形勢下博物館工作實踐與思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62.
[2] 楊丹丹.論博物館教育活動可持續發展[J].中國博物館,2010(1):71.
[3] 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36.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