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合組織報告呼吁各國解決師資短缺問題
據經合組織網站2012年3月14日消息,經合組織(OECD)于3月13日發布了題為《為21世紀培育教師并提升學校領導力:來自世界的經驗》的報告。該報告由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總設計師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編著,并作為教師專業國際峰會的背景報告發布。
報告呼吁,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面臨關鍵學科合格教師短缺問題,各國政府迫切需要吸引有才華的畢業生加入教師行業。報告指出,在OECD成員國,有1/5的學校校長提出,合格數學及科學教師缺乏正對學生的學習造成阻礙。在土耳其,約80%的學校存在關鍵學科師資短缺問題,而在盧森堡、德國、中國上海及荷蘭,約30%的學校也存在類似問題。
報告指出,在過去十年,所有OECD成員國的教師工資都有了實質性提高。盡管教師通常具有更高的就業穩定性并享有假期,但是擁有15年教齡教師的平均工資,還不到25~64歲年齡段擁有高等學歷的全職就業者工資的80%。報告呼吁,除了提高教師工資外,各國需要采取更多創新辦法來吸引和培養最優秀的教師,并提高教師地位,加強專業自主權和增加就業機會。
報告比較了各國應對這一挑戰時采取的不同方法。例如,新加坡政府從中學畢業班招募最優秀的1/3學生接受教師培訓,并提供超過其他行業新入職大學畢業生工資水平的月薪,條件是這些教師必須承諾從教3年。芬蘭教師的社會地位高于其他大多數行業,同時教師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2010年,芬蘭有6 600多人競爭660個參加小學教師培養項目的名額。
報告認為,為了確保教師能夠應對日益多樣化的課堂和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帶來的挑戰,在教師的整個從業期不斷提高教師技能非常關鍵。
目前,盡管有約90%的教師參加過某種形式的專業發展,但這些教師中仍有55%的人希望獲得更多的專業發展機會。在OECD大多數成員國(除韓國、墨西哥和土耳其),約1/5的新任教師從來沒有獲得有關工作的反饋與評價。
(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中心高光編譯,2012年4月9日)
2012年全球聲譽最佳大學排名公布
英高校退步引發關注
近日,《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公布了2012年全球大學聲譽排行榜。全球前100名聲譽最佳的大學中,有美國高校44所,英國10所,日本5所。前10名中僅2所英國大學,分別是排名第3的劍橋大學和排名第6的牛津大學。清華大學由去年的第35名升至第30名,北京大學由去年的第43名升至第38名,香港和臺灣地區大學的排名也有所上升。
從今年的排名看,雖然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依然穩居世界排名前6位,但英國大學的總體排名卻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下滑。英國進入世界100強的大學數量減少,與去年的12所相比,今年僅有10所入選;英國某些名校的排名亦不如往年,如帝國理工學院從去年的第11名后退到第13名,倫敦大學學院由第45名后退到第49名,謝菲爾德大學等則跌出了前100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編輯菲爾·巴提說:“毫無疑問,本次排名讓英國感到不適,我們作為優秀高等教育之國的聲譽受到了沖擊。”他表示,在當今競爭激烈的世界教育市場,聲譽好的大學才能吸引到最優秀的教授、最具天賦的學生,并吸引到研究伙伴及商業合同。當今世界發展迅速,大學不能指望著依靠過去的輝煌。由于新的競爭力量正在不斷誕生,傳統教育品牌退步的跡象變得更加顯而易見。英國大學長期以來建立的聲譽將會變得非常脆弱。
英國商務部發言人說:“英國大學在全球享有極高的聲譽,我們的學術研究人員雖然只占全球的4%,但獲引用次數最多的研究文獻中,有14%是由英國學者發表的。我們的改革是為了維護并提升英國的研究水平,將重心放在卓越的教學研究上。”
世界大學排名百強分別來自19個國家,包括巴西、以色列、比利時、土耳其、加拿大等。僅有800萬人口的瑞士有3所大學入選。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教育處段露雅供稿,2012年4月2日)
智利學生建議降低高等教育費用
據智利《圣地亞哥時報》2012年3月5日消息,智利大學生聯盟近日向智利議會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降低高等教育費用。智利大學生聯盟主席加布里埃爾稱:“我們不再發泄憤怒或寄期望于他人。現在,每當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就會提出具體明確的提案。”
根據經合組織發布的數據,智利家庭要承擔80%的高等教育成本。這次提案希望將這一數字變為零。
提案提出,建立免費高等教育機制,稅制改革至關重要。智利財政部每年因逃稅行為損失近50億美元。而在2003年,智利大型采礦公司獲得了免稅特權。提案建議,將一些個人或公司的收入所得稅從35%增加到50%,例如采礦公司和銀行。
加布里埃爾認為,這份提案是解決教育問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工具。提案會將智利大學生聯盟和學生運動都推到一個新高度。加布里埃爾稱,去年,我們開展了一個針對教育預算的戰略討論,但事實上我們一無所獲。因為我們沒有向議會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曹雪編譯,2012年4月10日)
紐約時報:中國高校欲吸引大量外國學者
據《紐約時報》2012年3月11日消息,自2008年10月北大國際法學院成立以來,不斷吸引來自美國、德國和韓國的學者前來工作。密歇根大學法學院院長、在深圳創辦并執掌北大國際法學院的杰弗瑞·雷蒙認為,到中國最有聲望的大學了解中國法律教育,對在北大國際法學院工作的教授來說獲益匪淺。
北大國際法學院外國學者數量的增加反映了一個普遍的趨勢,西方國家的一些高校科研經費不足,一些學者便背井離鄉尋找機會,而中國剛好張開雙臂歡迎外國教授。很多中國大學近幾年不斷聘用西方學者,中國政府也采取新政策,以提供一定的福利來吸引外國學者。
同時,中國的科研工作發展迅速,也吸引了一些學者到中國進行深入研究,比如馬克·尹丹森。擁有法國和英國血統的尹丹森于2011年8月加入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他說:“第一條標準是戰略要一致,這份工作能否讓我的研究更加深入?第二條標準是我是否能融入當地環境?第三條就是經濟,我能得到什么樣的待遇?”北京大學的工作恰好滿足了他的所有要求。
英國戰略服務機構瞭望臺(Observatory)分析師亞歷山大表示,中國大學最喜歡引入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的學者。例如法國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他在2008年發現艾滋病毒并獲得諾貝爾獎,2010年他進入上海交通大學任教。在接受采訪時,蒙泰尼表示,西方院校不應該為流失到中國的學者而感到苦惱。“總的說來,學者的流失在過去可能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但現在不需要擔心,因為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正在快速地國際化。西方學者到中國工作幾年并不意味著他們背叛了祖國,相反,他們可能會帶著更有價值的信息回到祖國,并幫助他們的國家更加了解中國。”
(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梅莎編譯,2012年3月31日)
政策走向
法國高等教育經費成難題
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2012年3月15日報道,法國人普遍認為,不論下屆政府持何種政治主張,都會將大幅度提高教育經費提上議程。但不管對于社會黨還是薩科奇領導的人民運動聯盟來說,這仍然是不敢正面回應的問題。
2007年,薩科奇全面整頓高等教育,給予公立大學許多自治權,允許它們吸納更多私人資金。人民運動聯盟不愿給提高經費投入設立一個清晰的目標,甚至實現原有的承諾都是一個挑戰。2009年,薩科奇積極開發稅收項目,投資350億歐元用于刺激法國經濟,其中190億歐元用于高等教育和研究。全國高等教育工會的學界聯盟主席斯蒂芬·塔西抱怨法國政府不履行承諾,“我們離已公布的數字還很遙遠,我們根本看不到這些錢何時到來。”
2011年4月,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承諾,“所有的大學都將獲得更大的自治權”。奧朗德表示他將堅持給予高校更大自主權,但希望通過向高等教育投資減少行政開銷,給予大學真正的行政自由。社會黨成員伯特蘭·蒙圖波特也稱:“我們必須向法國的大學投入巨資”,“因為更多的人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社會黨希望能在高校增加5 000個新崗位,聘請更多的教育專家,增加師資力量,豐富教學內容。但是由于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社會黨在確定高等教育投資金額方面有些猶豫。
據《世界報》的相關報道,法國高等教育與科研部部長洛朗·弗基耶堅持認為其管理為“高等教育彌補了30多年的資金短缺”,“我們已經開始彌補短缺,但還需要不斷努力。我們要繼續依靠國家管理”。
對于兩個主要黨派都沒有向高等教育進行實質性投資的行為,學術界感到很失望。
英國廣播公司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法國公立大學面臨資金的匱乏。巴黎索邦大學平均每年在每名學生身上花費3 000歐元,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在每名本科生身上的花費則高達11萬歐元。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王瑛編譯,2012年4月9日)
歐盟將助馬來西亞成為高等教育中心
據馬來西亞財經日報——《馬來西亞儲備報》(The Malaysian Reserve)網站2012年3月19日報道,歐盟駐馬來西亞大使文森特·皮凱特透露,歐盟將與馬來西亞開展合作,幫助馬來西亞實現成為區域和國際高等教育中心的目標。
關于歐盟選擇馬來西亞作為合作伙伴的原因,皮凱特說:“馬來西亞和歐盟在跨國教育方面面臨著共同的挑戰。”他還說:“馬來西亞表示了其與合作者開展區域和國際性合作的誠意,這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他指出:“馬來西亞成為區域和國際高等教育中心的目標,以及其歡迎國際高等院校在馬來西亞建立分校的開放政策將對競爭產生重大影響。這將使我們的合作更優質高效,且有更多創新。馬來西亞高等教育發展的長期目標是我們將來共同成功的基礎。”
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副部長達圖·鐘在吉隆坡舉行的2012年歐洲高等教育論壇后說,馬來西亞相信經驗和資源的共享可以確保國際合作的活力,合作雙方在各方面都可以互利共贏。他還強調:“對馬來西亞來說,增進國際交流不僅有利于提高區域競爭力,也能增強東南亞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吸引力。”
皮凱特指出,歐盟預計,到2020年,35%的工作將要求勞動者具備高級技能。為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必須要更新技術。而更新技術必須通過增強勞動力市場與教育、培訓和終身學習的關系來實現。這也是馬來西亞面臨的挑戰。他還說:“隨著歐洲2020戰略的實施,歐盟把高等教育視為一個關鍵的政策領域。跨國合作能為經濟與社會包容性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為達到歐洲2020年戰略的目標,歐盟已經出臺新的工作計劃。例如,提高教育質量,使畢業生具備綜合競爭力,使他們能勝任高級技能職業。
(江西省泰和中學羅丹丹編譯,2012年4月15日)
俄羅斯成立社會人文教育發展委員會
據俄羅斯國際新聞社2012年 3 月 7 日消息,由俄羅斯科學院通史所所長丘巴里揚領導的社會人文教育發展委員會于當日成立。
據俄羅斯高等經濟學校科研副校長柳比莫夫介紹,創設該委員會的直接原因在于普京在2012年初撰文談到了俄羅斯公民意識和民族認同性中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柳比莫夫表示,20世紀90年代初設立的人文教育委員會與當前社會人文教育發展委員會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文教育委員會是國家性質的委員會,而不是社會性的。前者在上世紀 90年代做的主要工作是在大學里取消了蘇聯共產黨歷史教研室和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設立了政治學和社會學課程,制定了俄羅斯第一代高等教育標準。
近些年,俄羅斯教育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包括國家統一考試的推行,大學及部分中學轉型為自治機構,新的初等學校(1~4年級)和中等學校(5~8年級)的教育標準已被審議通過,而高級中學(9~11年級)的教育標準也正在審議中。在國家各級教育標準審議通過之后,應當從根本上深入研究中小學和大學人文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柳比莫夫指出,20 世紀俄羅斯人文科學領域的衰退在各個學科中都非常顯著,只有語言學(特別是基礎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和教育心理學例外。因此俄羅斯人文教育發展的工作需要重新開始。
柳比莫夫強調,社會人文教育發展委員會可以向政府提交建議報告,與政府溝通,向大學和中小學校施加影響力,吸引中小學校長、高校校長及其教師與之開展合作。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教育處馮相如供稿,2012年3月15日)
權威觀點
俄羅斯教育與科學部部長:建議減少大學數量
據俄羅斯教育網2012年3月29日報道,俄羅斯教育與科學部部長富爾先科指出,隨著俄羅斯中學學生數量的劇減,俄羅斯高校的數量需減少。他指出,最近5年俄羅斯中學畢業生的數量減少近一半,從2007年的140萬人減少至2012年的73萬人,預計到2020年前,11年級(中學畢業生)學生數量將基本保持在現有水平。
富爾先科強調,這意味著俄羅斯必須精簡高等教育機構。同時他還指出,在精簡高校的過程中必須要保留真正優質、高水平的大學。他指出,人口急劇減少使俄高校面臨巨大的招生壓力,為保證教育質量,優化教育資源,有必要精簡高等教育機構數量。富爾先科認為,在需要精簡的高等教育機構中包含交通運輸類高校。
根據俄羅斯教育與科學部社會發展預測中心提供的分析數據,俄羅斯總人口自1992年至2007年減少了4.5%,由1.486億減至1.42億。悲觀估計,2015年俄人口將減至1.36億,2025年下降至1.25億。
俄羅斯高校2009-2010學年招生規模已經超過當年中學畢業生的總數,中學畢業生數量的急劇萎縮對俄羅斯大學的錄取工作乃至生存問題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學生資源將進一步向更有聲望、更有競爭力和更有區位優勢的優質高校傾斜和集中。受沖擊最大的將是辦學質量一般甚至較差的私立高校。
俄羅斯高等經濟學校校長庫茲米佐夫認為,30%左右的私立高校將在近幾年倒閉。而不受國家重點支持、無自身辦學特點又地處偏遠地區的普通國立高校也將受到生源不足的影響。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教育處馮相如供稿,2012年3月31日)
澳大利亞教育研究理事會:
澳大利亞在國際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挑戰依舊
澳大利亞教育研究理事會網站公布的研究簡報顯示,澳大利亞在國際高等教育留學生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仍面臨挑戰。
澳大利亞教育研究理事會高級研究人員丹尼爾·愛德華茲博士介紹說,在全球109個國家中,澳大利亞是留學生超過10萬名的7個國家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的國際學生達到25萬名,僅次于美國的66萬名與英國的37萬名,排名第3。僅高等教育領域,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凈流入量(指進入一國的國際學生與該國出國學生數量比)在全球也處于最高國家之列。愛德華茲說:“重要的是,數據顯示,除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之外,澳大利亞是凈流入量最高的國家(地區)。這就意味著留學生規模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也顯示出澳大利亞本國學生出國留學的規模相對較小。”
愛德華茲介紹,澳大利亞的國際學生主要來自亞洲與環太平洋地區的國家,這也意味著對于這些地區而言,目前甚至今后一段時間,學生之間的競爭都比較激烈。
愛德華茲稱,澳大利亞在全球留學市場一直保持著強勁勢頭,數量一直在增加,但要確保今后容納更多的留學生,則需要在教育質量以及基礎設施上做出努力。與此同時,澳大利亞教育部門也要意識到,留學生來源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會對澳大利亞留學市場帶來挑戰。
(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張海水編譯,2012年4月9日)
俄羅斯副總理:
努力讓歐盟承認俄語為官方語言
俄羅斯聯邦政府副總理羅戈津表示,俄羅斯將爭取讓歐盟賦予俄語官方語言地位。近日,羅戈津在《俄羅斯報》發表題為《俄羅斯對外政策:成為領袖的好處》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在大量俄羅斯人聚居的地方,俄語應該被認定為該國家或地區的官方語言。”
羅戈津表示:“我們將爭取讓歐盟賦予俄語官方語言地位,有數百萬講俄語的人生活在歐盟。我們必須協助保存、發展俄語,并在中小學和高校擴大俄語教學,特別是那些發展俄語計劃存在困難的地方需要重點加以保護,防止同胞們的民族特征受到威脅。”他重申,俄羅斯將在總體上繼續關注并保護海外俄羅斯人的權利和利益。
他補充說:“反俄、歧視并損害俄羅斯文化、竄改俄羅斯歷史以迎合意識形態的行為逍遙法外——必須制止這一切。”他認為,必須努力讓俄羅斯僑民的影響力不低于亞美尼亞或者以色列僑民。
在2月18日的拉脫維亞全民公投中,75%的人投票反對賦予俄語第二官方語言地位。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教育處趙春露供稿,2012年3月31日)
數字看點
世界銀行5億美元資助印度中等教育項目
據世界銀行網站2012年3月22日消息,世界銀行批準了一項5億美元的長期無息貸款,支持印度的中等教育項目,以提高其教育質量和入學率,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在過去十年里,印度初等教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凈入學率達到了96%。然而,印度中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只有50%,且質量不高,許多貧困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無法支付高昂的學費。該項目旨在解決中等教育面臨的問題,滿足人們對中等教育的需求。該項目指出:首先,在中等教育擴張的同時,要保證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其次,創新評估中等教育的方法;最后,利用世界銀行的資源來幫助政府解決教育領域的問題。
當今,印度的經濟和就業增長主要集中在技術服務領域,如信息技術、金融服務、電信及技術密集型制造業,這些行業都要求員工至少具有中等教育學歷。相關調查也表明,印度人返回學校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
(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中心高光編譯,2012年4月10日)
英國超1/4的兒童發展面臨挑戰
據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網站消息,該學院的研究顯示,英國有超過1/4的兒童生活在面臨多種挑戰的家庭,如父母抑郁、經濟困難等,這些兒童的發展都面臨著威脅。
研究中將挑戰列為如下10項:住房擁擠,少女母親,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存在抑郁、身體殘疾、基本生活能力低、濫用藥物、過度飲酒、失業、家庭暴力等問題。該研究論文的作者理查多·薩巴特與雪利·德克斯解釋,超過1.8萬個有兒童的家庭參與了這項研究,有28%的家庭面臨著上述10項挑戰中的兩個或以上因素的影響。
僅有約40%的兒童未面臨任何挑戰,約30%的兒童面臨一項挑戰。先前的研究顯示,那些只面臨一項挑戰甚或未面臨挑戰的兒童,不會在發展上出現問題。
研究發現,一個家庭可能同時面臨3項挑戰,其最常見的共同出現的挑戰是:懷孕期間吸煙、經濟困難、少女母親。
(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張海水編譯,2012年4月9日)
信息化前沿
“網絡常青藤”期待變革高等教育
據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2012年4日消息,旨在創辦網絡學校的“密涅瓦計劃”(Minerva Project)已經收到來自硅谷風險投資公司基準投資(Benchmark Capital)的2 500萬美元種子資金。密涅瓦計劃聲稱將設立“在本世紀發起的第一所美國精英大學”。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前校長拉里·薩默斯任該計劃的顧問委員會主席。
密涅瓦計劃的目標不在于取代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或者康奈爾大學,而在于反映全球教育市場發展態勢,以及美國如何將自身卓越的教育聲譽轉化為高科技的出口產業。
該計劃的背后推手是在線數碼照片沖印公司喀嚓魚(Snapfish)前首席執行官本·尼爾森。尼爾森將自己形容為“高等教育史的學生”。他稱,自從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以來,他一直對將高校帶入新時代抱有強烈興趣。他預計,擬成立的網絡大學將于2014年開始錄取第一批學生,他希望5%~10%的學生來自美國本土,其他學生來自國外。尼爾森設想的目標學生數是20~40萬。
尼爾森認為,美國式的教育無法滿足目前對于精英人才的需求。過去30年間,美國年輕人人數增加,而像中國、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的富裕家庭希望將孩子送到美國學校讀書。申請美國頂尖高校的優秀學生不斷增加,錄取率隨之不斷下降。尼爾森希望改變這種局面,吸收那些被美國精英高校拒之門外的優秀學生,向他們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全球聯系網絡。網絡課程擬由來自其他院校的有名望的教授授課。學費預計不足常春藤盟校的一半。
密涅瓦計劃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一所新建立的學校如何在短期樹立聲望。美國高校的發展依賴于培育了至少幾十年的聲望,要想短時間內塑造其公信力,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非易事。
(本刊編輯部張力瑋編譯,2012年4月15日)
愛因斯坦全部手稿將實現數字化
據南非獨立在線網站(www.iol.co.za)2012年3月20日消息,愛因斯坦的所有檔案,包括他的私人信件和研究手稿等,即將在網上公布。收藏愛因斯坦大量文件資料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擬將這些資料數字化并發布到網上,讓人們全面地了解愛因斯坦。
自2003年以來,僅有900件影印手稿和部分檔案目錄在網上公布。目前,由英國波隆斯基基金會出資,所有8萬件與愛因斯坦相關的物件已經編好目錄并準備全面實現數字化。波隆斯基基金會此前資助了牛頓文件資料數字化工作。網站目前提供清晰的原始文件2 000份,總共7 000頁,講述愛因斯坦的私人和公開生活。在未來幾年里,檔案學家們將在該網站上傳其他收集到的資料。
希伯來大學前校長、愛因斯坦知識產權負責人哈諾赫·古特弗羅因德說,網上發布的資料把愛因斯坦最好的面貌展示給了大家。“在每一個關于人類的議程中,他表達的觀點比任何人都多”,“現在我們對愛因斯坦有了完整而全面的了解。”
愛因斯坦是希伯來大學的創始人之一。1925年希伯來大學成立,愛因斯坦將其著名理論的原始手稿捐給了這所大學。1955年愛因斯坦逝世時,將其剩下的論文和肖像使用權都遺贈給希伯來大學。
(江西省泰和中學羅丹丹編譯,2012年4月15日)
俄羅斯擬建立中小學教學信息網
為了將俄羅斯中小學教學信息納入統一的信息網,實現通過信息網查詢學生學習成績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等功能,為修訂教學大綱提供參考,俄羅斯教育與科學部計劃投入3 600萬盧布用于該信息網的建設。
該網站將在2013年完成初步設計,教師可將學生的課堂學習成績及課外活動小組取得的成績等有關信息輸入該網站電子數據系統,包括學生從一年級到高中畢業的全部學習成績,便于查詢某個學生在不同年級的學習情況。這些數據可用于制定個人教學計劃及課外活動計劃,還可以參考各類數據庫完善各門課程的教學方法。
教育與科學部認為,建立這樣的網絡系統將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并能夠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學大綱。此外,該信息網還將為來自不同地區的教師提供咨詢、博客和在線會議等功能。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教育處趙春露供稿,2012年3月31日)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