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在討論學習傾向時,總是關注影響學習意愿及其問題解決的那些文化、動機以及個人等方面的因素。因為這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不管教育者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會存在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樣的關系。只要存在著一方擁有知識,而另一方未擁有知識的關系,那么,教學情境中就必然涉及權威這個特殊的問題。這種權威關系會影響到學習的性質、學習者形成技能的程度以及獨立完成任務的信心等。這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對學習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另外,教學過程本質上是社會性的,這在早期階段是非常明顯的。如果兒童想要適應學校,那就必須掌握參與教學過程所需的最基本的社會技能。
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以及不同種族的群體對心智活動抱有不同的態度。這些以文化為載體的態度也影響著心智活動的方式。據調查,某些文化傳統比另一些文化傳統造就了更多的科學家、學者和藝術家。人類學和心理學曾探討了“傳統”或“角色”心智活動的態度的種種影響方式,而教學理論所關注的則是怎樣最有效地利用既定的文化模式來達到某種教學目的。
—— 杰羅姆·S.布魯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