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谷鳴,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首批“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浙江省中小學外語教學學會會長,浙江省特級教師。從教32年,先后擔任初高中英語教師、省英語教研員和學校行政管理工作。研究領域主要是英語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評價和批判性思維與閱讀等。
《中國教師》:夏老師好,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對于這一重要變化,您是怎樣理解的?
夏谷鳴:從2001年起,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開始進行試驗,在近十年的時間里,教育部組織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在廣泛聽取廣大英語學科專家、學者、教研員和一線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完成了對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我認為,與實驗版課程標準相比,2011年版課程標準根本的東西沒有變化,保持了原有整體框架結構和核心內容基本不變。在這樣的思路下,我們看到比較大的變化就是:強調了外語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以前教學中我們經常提到外語的工具性,在如何體現素質教育這一點上,2011年版課標提出了在語言課程教育上要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這是2011年版課標一個比較突出的變化,那么在解讀過程中,我們教師怎么理解這個問題呢?
談到人文性,英語學科不僅僅是一門工具,更具有人文性的特點。我們的基礎教育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即提高我們的國民素質。從這個意義來講,所有學科都具有人文性,而與其他學科相比,英語學科的學科屬性不同,培養的特點也應不同,這是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這里有兩層含義:第一個層面,基礎教育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第二個層面,即從學科角度來講,外語教學為學生打開另外一個窗口,幫助學生去了解全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提高。
以前有些人認為全民學英語沒有必要,有的學生也許一輩子都見不到外國人。但是從人文性角度來看,我覺得學英語很有必要。外語教學的目標指向,簡單來講就是掌握一門外語,甚至退一步講,學生經過小學4年到初高中6年的10年基礎教育,即使還沒有完全達到用英語交流、用英語閱讀材料的程度,但有一點我們肯定做到了,我們的學生,無論初中畢業還是高中畢業,他知道了外國人與中國人的風俗習慣不一樣,這就是人文素養的提高。交流不一定是面對面的,如果不了解文化差異背景,學生甚至連國外電影也看不懂。因此從最低層次的素養來講,外語學科培養的是一個完整的人,從高層次來講,我們肯定得培養一批將來走向國際舞臺的人。從這方面來看,我覺得人文素養的提出非常有必要,也說明了英語學科的屬性。
另外,就是工具性的問題。提到工具性,以前更多的是涉及語言交際的功能,現在已經發生了改變。這里體現了一個語言觀的發展,不同學科會從自身學科的特點對什么是語言進行界定,比如有一種觀點認為語言是一種符號。作為一名語言學家,尤其是專門研究普通語言學的專家,他確實是研究語言的符號如何解碼、如何編碼的,因此他的研究重點可能是語言的結構。但是作為語言教學工作者,如果將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的話,可能會有問題。這就是我們以前采用的語法分析法教學,即教師把字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知道是怎樣編碼的,結構怎樣構成,成分是怎么回事,被動語態是怎樣結構……作為一名語言教學者,如果只是將外語看做是一種符號的話,是遠遠不夠的。
后來行為主義心理學在研究人們是如何掌握母語、如何掌握外語的過程中,認為語言的學習不需要去管什么語法、為什么這么說。從這個角度講,語言的學習就需要大量的操練,由機械化的事件反應直到自動化為止,例如我們的母語就是自動化的一種反應。在進行語言交流時,我們的大腦思維只是在考慮如何將信息傳遞給對方,至于選用何種語言,只是大腦的低級反應,除非在特殊場合,如外交場合、新聞發言會,主持人才開始斟文酌字。由此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只要將語言訓練到這種自動化反應的程度就足夠了,但是后來又發現了問題:語言是活的,不是機械的,不是一對一的,不是你講這句話我就做出這個反應。
到現在,我們可能更多的是接受第三種說法,即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從這個方面來講,語言的交際工具性就與人文性質聯系在一起了。我們講到工具性,并不是簡單的聽說讀寫的工具性,還是思維的工具。語言是一種信息載體,是思維的工具。沒有語言,思維的質量是提高不了的。語言能力越強,思維就會越活躍,從這個角度來講,語言的工具性是很多學科所不能代替的。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不強的話,他的思維也很難提高,這種人在當今世界的發展空間是有限的,所以英語作為語言學科,承擔著為學生打好思維基礎的重任。講到思維的培養特別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培養,我們國家已經開始關注這方面的話題了。從歐美先進的教學經驗來看,他們都是非常關注孩子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而我們的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是很弱的,因此教師應該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語言是一門工具,不僅是交際工具,還是思維工具。
外語課程教育要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性質,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認真解讀這一變化,并在實際教學中實施的話,我想將是一個很健康的方向。
《中國教師》:自2001年實驗稿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以來,中小學英語教育改革發生了哪些變化?對于接下來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實施,您認為可能會存在哪些問題?
夏谷鳴:實驗稿課程標準實施10余年來,從一線教師與社會的反響來看,我們的外語教學發生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大的改變有很多方面,我現在僅就英語學科課堂教學方面談談發生的變化:
第一,課堂教學目標的變化。傳統教學中,課堂上任務、目標很簡單,教師就是講幾個單詞、句型、語法,將語言看做是一門知識的傳遞。而現在教師們已經知道,在外語教學中,不僅僅要考慮幾個單詞的用法,還要考慮詞的功能。以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為例,傳統教學就是像數學公式一樣將二者轉來轉去,就是搞文字游戲、結構游戲,實際上它們的語意功能是很明確的。現在教師們已經開始考慮知識的功能問題了,也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情感的培養。課改實施以來,英語課堂教學目標可以說發生了變化,至于變化有多大、產生的結果有多大,不同地區情況也有所不同。
第二,課堂教學核心的變化。英語不能僅僅被當作一門簡單的知識性學科,教師在課堂上不應是簡單地、機械地操練語言。受課標的影響,教師會圍繞話題展開教學活動,在話題討論中訓練學生的語言,這就是很好的進步。
第三,課堂活動的變化。原來英語課堂中活動很單一,僅僅是教師講、學生聽,最多是學生回答幾個問題而已。現在教師已經開始關注課堂的小組活動、配對活動、自由活動等等,當然也不排除教師講、學生聽,這本身也是一種活動形式。不可否認,現在的課堂活動的形式很豐富。
第四,課堂中互動性的變化。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性已經明顯加強,雖然距離我們的理想狀態還不夠,但是與以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第五,課堂教學評價的變化。說實話,在實驗稿課標實施之前教師很少聽到評價二字,好像評價與我們教學沒有關系。但是現在教師知道,考試只是評價的一種方式。許多教師開始關注過程評價,關注上課時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這些都是我們教學改革的發展。
2011年版課程標準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幾個關鍵矛盾的沖突。
(1)教師的觀念與新課標理念的沖突。如中考、高考與課改的關系,很多教師質疑高考考試制度不改,課改怎么改?不僅如此,學生、家長、社會各界等持此觀點的大有人在。實際上,高考怎么改也是這樣,像美國的托福考試,也是如此。關鍵是我們怎樣看待、使用考試,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改變。國外對待考試的態度與我們國內不同,國外看重的是分數背后的能力問題,而我們是拿一分是一分,以分數來判斷學生能力的大小,95分的能力肯定比90分的能力強,其實不一定。
(2)部分教師現有的素質水平,包括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等與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現在的課堂教學已發生變化,教師的駕馭能力何在?有的教師反對改革,主要原因還是擔心。因為他很熟悉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容易駕馭課堂,比如他對語法很熟悉,可以將語法講得頭頭是道,但是現在這些東西不能由教師來講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境中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對于這種教學方式他心里沒底,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3)教師的知識儲備問題。我們現在都已明確不能將英語學科僅僅作為一門語言知識學科來教授,它是一個人文性的學科。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那教師的知識儲備就是一個問題。老師自身的知識儲備不夠,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4)兩極分化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并不是課改所帶來的。
(5)學段之間的銜接問題。我們好多地方都在討論中小學的銜接、初高中的銜接問題。比如學生在小學4年沒有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那么初中教學怎樣銜接上去?而很多時候,中學教師不了解小學的實際情況,在銜接過程中沒有依據。由于不了解前一段,教師只是按照教材來講,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
(6)大班的問題。學生人數眾多,要體驗課堂活動中的互動,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們條件上的一個限制。但反過來說,這個問題也不是不能解決,這得看教師怎么做,比如如何增加小組活動以減少大班的限制;比如提問后不要立即讓學生回答,要留一段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都是一些彌補性的做法。總體來講,我們的班級學生規模過大,但我們畢竟是發展中國家,這是社會給我們帶來的問題。
《中國教師》:夏老師,您剛剛已經講到了,經過10余年的課改,英語課堂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有些教師課堂效率仍然提不上去,您能為我們談談怎樣才能實施有效的外語教學嗎?
夏谷鳴:我在前面已經提到了,在10余年的課改中,我們的課堂教學發生了變化,但是這些變化還不到位,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覺得變化不大的原因。因為我們還是在改革的發展過程中,改革也許還沒有真正發揮其效果。那么在現有條件下,教師怎樣才能實施有效的外語教學呢?我覺得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做起:
首先,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課堂目標的制定往往就是虛設,大而空。
一節課里面,課堂目標如果是虛設的,那么這節課就沒有明確的、可操作性的、可實現的教學目標,這是很多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教師應該從這方面入手,將教學目標設定得更加具體,要考慮到學生能夠做、學生應該做、學生喜歡做的事情(即3個情態動詞:can, should, will)。
其次,課堂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我們能喊這樣的話:我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但是如何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有些問題還是要研究的。這里要考慮互動的問題,是真正的互動還是假的互動。我覺得現在的課堂互動形式單一,大多是話語互動: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其實課堂互動中不應僅僅是話語互動,話語互動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一個大班,小組互動最多10分鐘,哪怕有再多的小組活動也就10多分鐘時間。除此之外,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教師有沒有考慮去啟發學生的表情互動、思維互動?總體來說,互動就是參與,這一點是需要教師注意的。
最后,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往往很重要,談到活動的有效性我覺得起碼要把握三方面:
(1)活動之前,明確活動要求。學生在活動之前,教師要明確說明活動的內容,明確活動要求。有目標指向才可能有評價,比如說教師要求學生在小組討論的話題中用到剛剛學到的10個單詞中的5個,這就促使學生使用語言,隨后評價就跟進了。
(2)活動當中,教師要學會放手。實際情況是,大多數教師在課堂的學生活動中不敢放手。這與我們國家的文化有關,我們不習慣讓孩子去摔跤。其實摔跤有什么呢,哪怕犯一次大錯誤對于孩子們來說也不見得是什么壞事。課堂活動中,教師要懂得放手,但不是放任。在放手過程中,教師要用心去觀察學生,通過解讀學生的肢體語言、學生的表情,分析學生的活動情況。如果是小組討論的話,教師可以傾聽學生討論的內容,但不是參與其中。教師的任務是分析、解讀、提煉、幫助。在學生活動中,有的學生能力很強,他可能很早就完成了教師分配的任務,如果教師不能及時觀察到的話,這些學生就只能干等著其他學生。這時候,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跟進一下,讓他接著深入思考,這就是促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起到監控的作用。
(3)活動后就是評價問題,評價應該很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之中。現在有很多種評價方式,其中,我對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插入檔案評價是持反對意見的。當然,檔案評價是一種非常好的評價工具,特別是在做課題研究時,但日常課堂評價中如果采用檔案評價可能會有問題。日常課堂活動是一個系統,是一氣呵成的,教師如果突然在中間停頓一下,讓學生去填一個表格,這是很荒謬的。其實,教學活動本身就是評價活動,如果教師在活動開始之前已經將要求講明白了,那么后面的評價活動就很簡單。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請某位同學回答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就可以進行檢測。比如像剛剛提到的要求學生用5個英語單詞進行表述,那么學生有沒有用到,正不正確,這就是評價。
教師只要把活動的3個方面做起來,我認為課堂活動就會有效果。
《中國教師》:您剛剛從課堂教學的角度談了如何促使有效的外語教學,那么作為教師自身是否需要調整思維,以推進課標理念的落實呢?
夏谷鳴: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但是一定不要忽視教師本身。假如教師本身的角色是不重要的,何來談課堂教學?在近幾年實驗教學中,我發現有的教師容易走極端:以前覺得自己是教師,課堂上最為重要,而現在教師不重要了。實際上教師的角色非常重要,沒有教師的角色,學生就不會存在。我們講到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首先教師的思維得調整,然而我們很多教師平時講課時就不太注意。比如,前段時間我點評一節課,這節課談“健康食品”,“Apple is healthy food. Banana is healthy food. Ice cream is unhealthy food. Hamburger is unhealthy food…”現在我們大家都是這樣去講,蘋果、香蕉是健康的,冰激凌、漢堡是不健康的。我沒有去考證這些說法是否正確,從現象來看,歐美人從小吃冰激凌、漢堡長大,你能說他不健康,身體素質不好?真正的健康與不健康食品是一種平衡,蘋果是健康的,如果讓你每天一直吃蘋果,也不見得是健康的。所以說英語學科出身的教師就要善于思考,善于運用批判性思維去看待問題。
由此,我們教師首先是自己要調整、要改變,才能在教育過程中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影響學生。我們現有的教材都是帶話題的,話題中很多都是熱點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等都可以展開討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中國教師》:課標順利實施,除了教師思維要調整,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加強呢?
夏谷鳴:我們國家花費大量的精力、財力、物力進行教師培訓,這說明了一點:教師是課程改革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現在的問題是教師數量有了保證,但是專業性欠缺。另外就是家長對教育干預越來越多,好像誰都可以對我們的教學說上兩句話。這些現象好像表明我們的教學沒有專業性了。
我覺得應該將教師的專業性突顯出來,這個專業性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科專業。實事求是地講,中學英語教師的外語專業水平差異很大,課標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那么教師們有沒有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比如從發音角度來講,如果教師的發音是很標準的,又何必折騰學生去聽磁帶呢,跟著教師來學就可以了,實際情況是我們很多教師水平達不到。不少教師講英語,外國人聽不懂,中國人也聽不清,這就是我們的學科專業性的問題。這種專業性相對于第二種專業性來講,我覺得還是可以解決的,只要我們教師肯學就可以提高、增強自身的學科專業性。總體來說,教師的語言水平比過去好多了。
二是作為教師的專業性,這是所有學科教師都應該具備的。比如說,為什么家長可以來指正你:培養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因為你講的話沒有專業性,家長也清楚。如怎樣與學生做朋友,如何關心學生……這些不是學校特有的,家庭教育中也有。
實際上,作為一名教師是應該具備專業性的。在學校里不應該有心理指導教師,因為每位教師都應該具備心理指導教師的素質,比如能觀察學生。但是我們的教師大多不會觀察學生,以前段時間報道某某學校有個學生跳樓自殺的事件為例,一個人如果想要跳樓自殺,在一周之前其表現肯定是反常的,但是我們的班主任看出來了嗎?沒有看出來。再比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怎么樣去解讀學生的眼神,怎么樣去解讀學生的表情,這都是專業性的問題。假如教師具備專業性,就能根據學生最近的表現,對其背后的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家長也就不會對教師的工作隨意指正了。
再比如,我們討論師生關系時,許多教師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或者朋友,我個人是非常不贊成這種做法的。將師生之間看做父子、朋友之類關系的,這是關系角色的錯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與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功能是不同的,缺省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發展不利,反過來講,孩子在家里接受了家庭教育,到學校后,教師仍以父母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那學校教育何在?在學校,教師與學生就是師生關系,不是什么母子關系、父子關系,或者朋友關系,教師應從教師的職業角度去對待學生,而不應該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去看待學生。
所以,這兩個方面要做到位,我們的教師培養才會更有效。
《中國教師》:許多人都說,學好英語不容易。2011年版課程標準在語言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以及文化意識等方面適當降低了目標要求,這是否將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呢?
夏谷鳴:課標是具有導向性的,“減負”作為一個大的社會問題要解決,課標將難度降低是對“減負”工作的推動。但是具體到實際區域來看,“減負”還是受應試教育的導向,我覺得短時間內效果可能不明顯。我們的中考、高考,很大程度上還是“選拔性”的、“拼”的考試,在這種考試制度下,學生的“減負”不會有什么顯著的效果。比如說,我英語學得很好,這是不行的,你必須比我差,我才能行,如果有100個人英語都學好了,考試還是要淘汰50個,還是要“比”出來。周末補課也是這個概念,某學校周六上午補課了,那其他學校周六下午也得補,哪個學校不補課,學校教師的壓力就很大。做試卷也是這樣,你做了一套題目,我也要做一套,你做了10套,我也要做10套。甚至學科之間也得“比”,數學老師要求學生做3套試卷,英語老師也得要求學生做3套,這就是選拔式考試的結果。
如果我們把它定位為一種水平測試,那情況會得到很大改觀,就是“我好”和“你好”沒什么關系,標準在這里擺著,大家達到了都可以達標,大家能力不夠,就都不能達標,沒有你死我活的“比”。所以課標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指向,但是最終解決負擔過重的問題,我們可能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中國教師》:最后,對于未來10年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改革,您還有哪些期待?
夏谷鳴:我一直在呼吁這個觀點,我們教師不能將課程標準神化。課程標準是國家層面的、宏觀層次的,是理念的導向、理論的支撐。我們國家這么大,東西部區域發展那么不均衡,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我希望能有地方性的課程標準、省一級的課程標準,然后應該有校本課程標準,這樣,才更有針對性。
另外,課程標準上位的東西我們沒有,就是中國的國民關鍵能力模型。國民關鍵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國民整體具有或者應該具有的迎接生活與工作中重要挑戰所必備的能力。西方發達國家都是基于國民關鍵能力對教育進行改革。但是我們的國家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人才模式是什么等這些在課程標準上位的東西是缺失的。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全是以分數論高低。曾有人專門調研過云南近10年來的22名“高考狀元”和奧賽獲獎者畢業后的現狀,竟發現這些“狀元”、大獎獲得者,在各自的事業上幾乎都沒有什么大的建樹,與當初人們對狀元的預期相差甚遠。因為所謂的“高考狀元”本身說明不了問題,所以希望我們國家能有自己的國民關鍵能力模型,以促進教育課程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