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小梅,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地理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海淀區地理學科帶頭人、北京市骨干教師。2004年秋季高中地理遠程研修團隊的核心成員。2009年、2011年義務教育國培項目主要策劃、主持人等。
《中國教師》:吉老師,您好,從2001年實驗版課標的頒布實施至2011年版的頒布已經過了十年,您能為我們介紹一下本地區這十年期間地理課程標準理念與目標的落實情況嗎?
吉小梅:總體上來看,海淀區的大部分教師都能夠在課標的引領下,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領會和理解課標要求,將其體現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我向大家介紹以下四個方面的突出特點。
第一,發揮群體力量,發揮教研工作的引領作用。對于新課程并沒有什么現成的東西可以拿來就用,有人說我們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也許有些時候我們連石頭都摸不著,也要過河,這就需要廣大教師發揮自己的能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是課程改革實驗的主體,他們既是課程的執行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研員要給教師創造自我發展的空間,從這個觀念出發,教研工作的定位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在這個過程中,教研員與一線教師要共同學習、互相促進,并不斷總結一線教師的教學經驗,促進交流,更快地提高全體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教研員不可能只通過上崗前集中兩三天時間,請教授、專家給我們做幾次生動的報告就能讓教師們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把握教材的指導思想,而必須是在親身實踐后,才能發現問題。教師需要做不間斷的中期培訓,在教學研究過程中使廣大教師得到鍛煉與提高,是當前教研員責無旁貸的重要職責。在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模式的指導思想下,積極開展活動,重視教師的個性發展。
第二,積極開展多種模式的研究課。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重視每一位教師的個性發揮。通過組織研究課,給全體教師創造交流、研究的機會。在研究內容上,不僅要選擇地理學科本身的教學內容為研究對象,還要將新課程理念的研究作為研究課的重要方面,讓教師不僅在學科教學中發揮特長,更需要他們不斷探究,摸索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式,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此外,上課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一進教室就會發現,學生的桌椅擺放不再像從前那樣橫平豎直,整整齊齊,一律面向講臺。教師將桌椅重新擺放,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散圍坐在教室里。這樣教師就可以輕松、隨意地走到每個學生的面前,每個學生可以與自己所在的小組的同學方便地交談。這不僅僅是桌椅擺放的變化,而是通過這樣一種形式,表現出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習關系,那種整堂課由教師一個人“滿堂灌”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需要了。
教師們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討論問題,恰如其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出現爭論,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他們不僅體會到了科學的真諦,更感到了與人合作的快樂。
教師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環節,使嚴肅的課堂變成學生利用科學方法構建科學知識的場所,教師與學生是在共同探討、交流,是在進行著心靈的對話。當教師輕輕走到學生跟前與學生共同討論問題的時候,學生會覺得我們的教師多么可親可愛,他就像是學生的知心朋友。通過這些細微之處的改進,孩子們不僅僅學到了科學知識,更是在這種人與人的交流中使課堂煥發了生命的活力,我們有理由相信,教師的人格魅力會感染學生的心靈。
課程標準的理念需要通過教師在平時的每一節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也正是在這樣的具體行動當中,我們會更加理解和領會新的教育理念。
第三,評價激勵學生發展。課程評價在課程改革中起著導向與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環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即建立發展性課程評價體系。本著這一要求,我們努力探索新的評價機制,淡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強調改進與激勵的功能;淡化對結果的評價,關注對過程的評價;改變評價內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的傾向,重視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改變只注重量化和傳統的紙筆測驗這種單一的評價方法,體現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改變單一的評價主體,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
第四,積極發揮社會力量,開發具有海淀區特色的課程資源。海淀區地處北京市文化發達地區,是著名的高新技術產業區和著名的文化教育區,這里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它們可以為教育教學提供便利條件。我們先后組織教師或學生參觀了北京市節水辦公室、海淀區氣象站、北京市氣象臺、國家氣象局、北京天文館、北京地震館等,并邀請中科院老教授報告團和海淀區氣象站的工作人員到學校去給學生進行科普講座,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這些都成為我們重要的課程資源。
當然,我們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初中地理沒有中考要求,加上教師的工作量大,有些教師在長期的工作中產生倦怠,這就需要利用各種方式不斷鼓勵和推動。
《中國教師》:結合海淀區的實際情況,您認為在2011年版課標理念與目標的貫徹與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
吉小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首先,海淀區的教師情況比較復雜。教師數量大,多層次。年齡、教齡、學歷、學校學生等不同層次,組合復雜,若統一要求難度很大,而且不符合新課程理念,所以鼓勵個性發展。其次,正像在前面的問題中談到的由于初中地理沒有中考要求,加上教師的工作量大,有些教師在長期的工作中產生倦怠。再次,教師流失的問題。有部分教師成長起來后,就進入了高中教學,這使得初中教師水平相對較弱。最后,非專業教師問題。海淀區初中地理教師隊伍中也存在非專業的教師,但數量很少,也就沒有專門針對這部分教師的課程培訓,這就使得這部分教師的專業性成長受到阻礙。
《中國教師》:為了保障新課標理念與目標的順利實施,面對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海淀區具體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吉小梅:首先,鼓勵個性發展,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除了常規教研活動,還開展氣象小組、天文小組、環保社團等。
其次,分區域教研,協助學校之間建立研究小組。海淀區面積426平方千米,擁有中學上百所,每個年級地理教師100多人,每次集體活動只有3個小時,如果要求每一位教師都參與到活動中來,時間上顯然是無法保障的。另外,在學校中,地理學科課時比較少,幾乎每個教師都單獨擔任整個年級的教學任務,甚至需要跨越兩個年級,其他年級的教師幾乎無法再有精力與他們一起研究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所以,需要教研員幫助教師建立起自己的教學研究小組,自由結合,隨時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這樣一來,每位教師都有充分“參與”教研活動的機會,使每個研究小組都能夠富有創造性地開展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教研員要不辭辛苦,樂于奉獻。研究小組的活動地點方便了各位教師分散到不同的學校,活動形式和內容各具特色。教研員深入學校參加活動,有時一個上午要去兩個學校,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卻使最廣泛的教師有所收獲。
《中國教師》:“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新課標的修訂過程中,相對改動較大一些,新標準將原有8項精簡為6項,并重新進行了表述和梳理。對于這部分教學,吉老師請您談談自己的理解以及海淀區的實施情況?
吉小梅:努力創設一種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作為學習載體的地理課程,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中學地理教育的使命。
課程標準在“說明”中規定,“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的地理。課程標準把“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課程標準中的這段話包含有四層意思。
首先,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雖然鄉土地理講的是學生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許是學生熟識的,但是,這并不等于學生已認識和理解了家鄉的地理環境,這中間還有一個將感知提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鄉土地理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幫助學生以實踐和綜合學習為主要學習途徑,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其次,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鄉土是學生觀察、了解祖國的“窗口”,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祖國有更深切的感受,從而有助于學生萌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因此,課程標準把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再次,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鄉土地理”的教學安排在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的最后部分,并作為綜合學習的載體,是因為這時學生通過學習“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得的地理方法運用于鄉土地理的學習;同時,由于“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因而便于學生開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于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當然,也不排除把“鄉土地理”有關的教學內容分散、融合到“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中去學習。
最后,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樹立起來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聯系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又能較好地體現這種實踐。因此,課程標準也把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鄉土地理是地理課程標準中的必修內容,我們把開發鄉土地理課程和完成課程標準中有關鄉土地理的內容標準結合起來,強化了必學內容的學習,使易被忽視的鄉土地理教學得到落實。我們編寫了《海淀區地理》教材,將鄉土地理作為一門地方課程加以實施,安排在初二年級學習,共8課時。學習方式由任課教師靈活掌握,既可以單獨學習,也可以在學習北京這節內容后面。將國家地理課程、鄉土地理課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課程及部分校本課程進行整合。通過課程整合,為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初步樹立建設家鄉情感提供了優秀教材,同時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學生學習鄉土地理的興趣普遍增強,教學成績明顯提高,有效落實了國家三級課程的開發,促進了地方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例如:中關村是海淀區的區域特色之一,教師帶領學生深入調查,并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效果良好。
《中國教師》:怎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落實2011年版地理課標的目標與理念,是廣大初中地理教師接下去要努力和奮斗的,對此,您還有哪些建議和希望要寄予廣大初中地理教師的?謝謝!
吉小梅:我覺得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們應該明確目標,不懈努力。
首先,提升教師自己的專業素養,成為學習者。了解地理學的發展變化,在此基礎上的地理課程的發展變化,給學生鮮活的地理信息。
其次,重視學情分析和把握,讓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提升,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合格公民。
(責任編輯: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