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管孩子的興趣與天分,讓他們上重點、考名校,逼他們繪畫、跳舞、彈琴…… 然而,這樣的方式往往使得孩子壓力過大,造成心理困擾,性格內向的孩子可能會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而性格外向的孩子則可能形成逆反心理或反抗性格。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固然重要,但了解孩子難以捉摸的心理、解決孩子令人頭疼的心理與行為問題、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更是刻不容緩的大事。
王秀園老師的《兒童心理魔法書》從行為問題、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不良生活習慣等方面對35種常見的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探討,全面透視了兒童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針對每種問題,本書都先以魔法故事的形式展示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典型案例,讓讀者了解兒童問題的表象,然后詳細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針對不同原因給出不同的處理方式。魔法故事向讀者提供了生動形象的案例,對案例原因進行了探尋與分析,以使家長與教師知道,“即使表象看來相同的問題行為,其潛在的因素亦不盡相同,每個做出這些行為的孩子,其心態、原始動機也不相同,所以解決之道也會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應對之道。
一、成長的煩惱
現在的兒童和成人一樣,每天面臨著成長與學習的壓力。然而兒童所承受的壓力常常被成人忽視,加之其自身缺乏釋放壓力及求助的能力,導致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異常現象增多,且表現形式日益多元,或脾氣急躁、愛哭愛鬧,或叛逆心強、喜歡闖禍,或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本書作者王秀園老師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將兒童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各種心理與行為問題歸納為以下五大類:侵略性的行為問題,如偷竊、暴力、說臟話、破壞他人物品等;情緒問題,如愛哭、膽小、缺乏自信、對上學的恐懼等;人際關系問題,如自私自利、單親家庭問題、不愿與人分享等;不良生活習慣,如做事拖拉、偏食、賴床、過度依賴、晚睡等;學校生活方面的行為問題,如上課愛講話、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作弊等。
面對孩子的心理與行為問題,許多家長都很緊張,害怕孩子學習成績差,害怕孩子交友不當……正因為緊張,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比較極端,在學習上,采取誘惑、恫嚇等策略;在交友上,采取嚴管、跟蹤等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不但徒勞無功,甚至導致親子沖突不斷,最終使得家長陷入無助、無奈的困境。
面對孩子的心理與行為問題,許多教師也不知如何是好。管嚴厲一些,學生會怕你,不利于師生關系的發展;管松一些,學生又會不理你,不利于課堂紀律的管理。一些教師束手無策,選擇放棄對這類學生的教育,甚至公開宣布他們“朽木不可雕”。這往往會對學生造成心理傷害。
二、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的應對之道
王秀園老師告訴我們,對于孩子出現心理或行為問題的現象不必太過擔憂。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曾有過不同時期的叛逆,有時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撒謊,有時因心情不好亂發脾氣,有時為了發泄情緒故意摔壞別人的物品……只憑著一些單獨、偶發的行為事件,并不足以讓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變成問題少年。有時仿佛就像錄影帶倒帶一般,孩子會把你小時候所做的陳年糗事一件件翻新重演出來,讓你體會一下,教養子女、培育學生的歷程就是如此麻煩不斷。
本書不但有助于家長和教師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認知發展特點,使其能夠準確看待孩子的問題,還能為其提供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使其能幫孩子打開心結,促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書中所述的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的應對之道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
很多人都知道郭橐駝的種樹之道——“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其實,“樹人”也是這個道理。家長和教師需要了解兒童的天性,并根據其成長規律因時制宜地去實施教育。
王秀園老師依據皮亞杰的兒童思維發展四階段論、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論等心理學經典理論,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對兒童發展階段進一步細化:將3—6歲這個發展階段細分為6個階段,每半年為一個階段;將6—12歲這個發展階段細分為5個階段,每1或2年為一個階段。書中詳細描述了每個階段的兒童在身體律動、手眼協調、語言能力、認知學習、情緒社交、心智發展等方面的特點。對發展階段的細分以及對兒童在每個階段特點的分析,讓家長和教師不但可以對兒童上述各方面的發展形成更實際、更確切的認識,還可以通過觀察與對比了解兒童在某方面是超常還是落后。
只有了解每個階段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家長和教師才能分清對于孩子的哪些行為可以泰然處之,哪些行為需要成人立刻尋求解決之道。比如,不少家長和教師一旦發現孩子偷別人的物品,就給孩子貼上“偷竊”的標簽,認為孩子品行不端。本書對兒童發展特點的分析告訴我們,5—8歲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價值觀念模糊不清,偷竊的行為較為常見。家長和教師不必大驚小怪,只需適時給孩子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并讓他們承擔行為結果,隨著年齡增長偷竊行為通常會自然消失。然而,如果10歲的孩子依然存在偷竊行為,家長和教師就需要立刻了解情況,找出具體原因,并尋求處置之道。
2.察其言,觀其行
王秀園老師在書中所闡述的一種重要觀點是:“孩子每天無時無刻都在用行為與你分享他的內心世界,告訴你他的所愿所求。只要你肯用心觀察,一定能找出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因此,在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還需要察其言、觀其行。那么,家長與教師應該如何觀察孩子呢?未受過專業訓練的家長和教師往往會被問題的表象迷惑,被自己預設的原因牽制,難以找到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和處理問題的最優方法。
為了方便家長與教師了解如何對孩子進行觀察,書中各種模式的問題都附有《家長在家觀察表》《教師在校觀察表》。通過系統、有條理的觀察記錄,家長和教師就能夠找出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最常發生的時段、可能引發問題的情境、周圍的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的應對態度等,由此探尋預防和應對之道。家長與教師還可以根據在家、在校不同的觀察表,分享彼此觀察和記錄的結果,分析孩子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是家庭因素所引發的還是學校同伴適應、課程安排等原因所誘發的,以便對癥下藥。
3.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王秀園老師認為“成人有時會把自己成熟完整的生理、心理、認知加諸在看來剛會說、會跑、會跳的孩子身上,以為孩子的道德觀、自制力、判斷力、認知能力都已能與自己并駕齊驅。其實,不僅孩子小小的身體還在努力地成長,他的腦神經也在努力地建構、吸收、成長中。不要被孩子的伶牙俐齒所蒙蔽,他畢竟還是一個需要教育、需要學習、需要你用愛來澆灌和培育的孩子”。的確,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或教師習慣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的許多行為被當做是頑劣的、不可理喻的。例如,有的孩子是天生的冒險家,任憑家長和教師再三告誡“不可以”,還是興致勃勃地想要親自嘗試,于是小錯大錯不斷。如果家長和教師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體會孩子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可能不但不會認為孩子頑劣,還會欣慰于他們有著勇于嘗試的膽識和強烈的好奇心。
王秀園老師建議家長與教師“試著以孩子的立場陳述事件,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用寬容關懷的心看到孩子心理與行為問題背后隱藏的、言語無法表達的內心世界”。用童心去體驗孩子的情緒,以孩子的視角看待孩子的行為,就能讀懂孩子,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三、結語
《兒童心理魔法書》凝聚了作者數年的臨床工作經驗以及對我國家長與兒童特征的透徹分析,凝結了千百位家長、教師以及許多兒童心理、教育專家的經驗與智慧,是教養子女、教導學生,充實兒童心理知識、預防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惡化的智慧寶典。看完本書后,你會發現,原來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應對兒童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其實并不難。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