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發表的《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明確寫到:“教育工作應被視為專門職業(profession)。這種職業是一種要求教員具備經過嚴格而持續不斷的研究才能獲得并維持專業知識及專門技能的公共業務;它要求對所轄學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個人的及共同的責任感。” [1] 但實際上,教師是否是一個專業,仍有很多人對此持保留態度,不少學者也視其為準專業,距離像醫生、律師這樣的成熟專業仍需要一段專業化的過程。[2][3] 那么究竟何為一個成熟的專業?根據結構功能論的分析,專業是應社會分工細化而產生的,某些工作需要較高知識與技術,其培養時間長、資源耗費多、工作難度大而具有排他性,專業因其重要性及與其他職業間的差異性而享受特殊權力、權威和社會地位。 [4] 因此在社會學領域將專業所具備的特質梳理為:知識基礎、利他主義服務理想和專業自主(Larsson,M.S.1977;Esland,G.1980;Shanker,A.1986;Talbert,J.E.1994;曾榮光,1984)。知識為專業者的行為和判斷提供理性基礎,利他主義服務理想則為專業者的行為和判斷提供道德規限,專業自主則是專業者權力和地位的保障和體現,亦是建基在知識基礎和利他主義服務理想之上的。因此回溯醫生這類成熟專業的發展歷程,積累建設專業知識基礎和明晰規范專業倫理都是不二法門,唯此其專業的不可或缺性方能得到認可,其專業地位方能得到保障,其專業自主方能得以實現。但除此之外,尚有一條原則亦是成就其專業的必然條件,那就是“門檻”設定,或言標準確立。否則即便有厚實的知識基礎和明確的倫理建構,但由于缺失相應的知識和倫理門檻,任何人都可進入專業,其專業的稀缺性就蕩然無存。
反觀教師職業,要成就其專業性、專業地位和專業自主,則專業標準的建設是必由之路。首先,專業標準通過明確教師工作所需的知識基礎來保障教師行為和判斷的專業性。教師工作作為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人的活動,其牽涉學科知識、一般教育知識、教學內容知識、學生發展知識等多元的知識領域,如果不具備這些知識基礎,教師的教學則失去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在,其專業地位必然岌岌可危。正如美國霍姆斯小組著名的《明天的教師》在分析美國當時教師證書制度時,就指其虛假性而使得許多未接受良好訓練的人進入教學專業領域,損害了這一本來就不受人尊重的專業的名聲,把它變成一種謀生手段,因此其建議必須要提高專業標準。。[5]。同樣的,卡內基工作小組的《國家為培養21世紀的教師作準備》報告 [6] 中也建議要高標準地確定教師應該懂得什么,應該會做什么。與此同時,教師工作所提供的是專業服務,其需要完成相應的服務使命,即引導、促進和規范學生的發展,才能得到社會的信任。但如果個體沒有具備相應知識基礎而進入教師專業,則可能造成對學生發展的延緩、誤導,甚至教唆,則必然傷害社會對教師的信任,進而危及其專業地位。
其次,專業標準通過明晰教師工作的倫理規范來實現專業的利他理想。一方面是因為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性的活動,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因此教師作為教育者,其專業行為必須具備道德性質,唯此方能發揮其社會功能,教師專業倫理則既能規范教師行為,亦可作為判定教師行為是否具有專業性的準則;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專門化,教育部門日趨專業化,教師在專業活動中享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權,而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權力關系也日益清晰,因此如何保障相對弱勢的學生權益,如何限定教師專業自主權,如何平衡師生間權力關系,如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都成為教師在專業實踐活動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唯有通過標準來規限其倫理規范,才能保障教育活動的專業性以實現其利他使命。 [7]
再者,專業標準透過他律律己來保障專業的權力和地位。Wilensky曾指出專業自主乃是專業人員的專業判斷不受外力影響,亦不屈服于外界壓力,只有專業同行有資格去裁決其正確與否。 [8] 但這種專業者及其專業團體的自主不是自然而來,關鍵在于專業者自身和專業團體內部的自律,而這種自律又恰恰是建立在社會對專業的他律基礎上,甚至是高于他律的標準。教師專業亦是如此,必須要通過專業標準來自律,從社會對教師專業的期許基礎上建構自律標準,保障教師在自律規限的范圍內享有自主權,保護教師免于不利的批評、法律的案件以及資格證的撤銷,并避免其他社會力量介入專業, [9] 實際上就是通過規限權力來實現權力。
但正如《道德經》所言: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雖然教師專業標準是實現專業化的重要一環,但并不意味著有了標準就“專業了”,低標準、低門檻的“私心”只能讓教師工作離專業越來越遠。因此教師專業標準要成就教師的專業性、專業地位和專業自主,唯有以更高的標準、更嚴格的要求來審視教師的專業工作,要從服務學生、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利他使命出發來明確專業知識基礎和專業倫理規范,方能讓教師成為“受人尊敬”的專業者。
參考文獻:
[1]筑波大學教育學研究會編,鐘啟泉譯.現代教育學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Etzioni,A.The SemiˉProfessions and Their Organization: Teachers, Nurses, Social Worke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69.
[3]Lortie,D.C.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M].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4]林京霈.新教師專業主義意涵之檢視[J].中等教育,2008,59(1):36-55.
[5]The Holmes Group. Tomorrow''s Teachers: A Report of the Holmes Group[R]. Michigan: The Holmes Group, 1986.
[6]Carnegie Forum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A Nation Prepared: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A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R]. Washington, DC: Carnegie Forum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1986.
[7]宋萑.教師專業倫理之辯證[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 8(6):9-12.
[8]Wilensky,H.L.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64,70(2):137-158.
[9]Rich,J.M. Professional Ethics in Education[M].IL: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1984.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