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推進社會民主化進程的主陣地。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民主素質,目前的中小學開展了如少先隊、青年團自治,民主選舉班委等民主實踐活動。本文以武漢市某小學三年級某班一次民主選舉班長活動實例來透視學校民主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事件回顧
新學期開始,班主任張老師就告訴學生們:“新的學期,新的希望,新的要求,我們來進行一次民主選舉班委的活動,根據得票率的高低來選擇我們的班長。為此,老師們討論推薦了3名候選人:羅雷、成成和許曉菲。選舉分為:才藝展示、競選者辯論、競選者演講和投票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的才藝展示即將開始,家長們也開始了忙忙碌碌的競選活動。成成成為班長候選人后很開心,對爸爸說:“我就想當班長,班長有權力,讓誰坐著誰就坐著,讓誰站著就站著。”為了實現成成的夢想,其爸媽幫其安排了任務,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訓練成成唱歌,為第一環節的才藝展示作準備。羅雷家里也不例外,爸爸媽媽監督其練魔笛。其實羅雷剛開始倒是一個很自立的孩子,他告訴爸媽,競選班長的事情不要爸爸媽媽幫忙。許曉菲的媽媽鼓勵、引導女兒并手把手地教女兒舞蹈和演講,從語言、語氣到手勢……在才藝展示期間,成成“一箭雙雕”從心理上攻擊了兩位對手。他先是安排自己的助手帶著羅雷攻擊許曉菲,致使許曉菲在才藝展示時從頭哭到尾。然后,他“代表”羅雷給許曉菲道歉,告訴老師是羅雷起哄的。在羅雷才藝展示的時候,成成以同樣的方式起哄、攻擊羅雷并告訴張老師,“這是媽媽教給我的整人招數”。張老師知道這件事后并沒有及時制止、教育引導孩子。在成成的攻擊下,羅雷人氣下降,失去信心,想退出班長的選舉。羅雷的爸爸媽媽為了幫助兒子贏得人心,請全班學生坐了一次輕軌。羅雷父母的招數見效了,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大多數孩子積極擁護羅雷,成成受到打擊,想退出班長的競選。
第二環節的辯論賽中,家長們更是費盡心機,幫助孩子收集競爭對手的缺點,拿出對方致命的弱點進行攻擊和反駁對方。在此環節中,成成憑著“靈光的腦袋、敏捷的思維和超強的氣勢”,打心理戰,擊垮了兩位競爭對手。他還偷偷承諾周圍的很多小伙伴,選我吧,成功后讓你當學習委員或副班長。
第三個環節是競選者進行演講。曉菲的媽媽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幫女兒寫發言稿,女兒在極其不情愿的情況下邊哭邊背。成成的爸爸同樣用一下午的時間幫兒子寫了《治班綱領》:以人為本,以情聯誼的同時依法治班……成成實在背不下這些“冠冕堂皇”的長篇大論時大發脾氣罵其父母:“滾!改改改,早干什么去了,明天就要用了!”羅雷的父母也沒閑著,不但給羅雷安排好了每一句演講,還從語氣、手勢、表情等各方面進行演練和指導。羅雷的爸爸知道自己的兒子在第二環節的辯論賽中不占優勢,為了重新拉攏人心,幫兒子準備了給老師和同學的中秋節禮物。
投票前,張老師說:“我的班長我做主,我的選票我做主,請大家投上神圣的一票。”在三個孩子的演講效果不相上下的情況下,羅雷以中秋節禮物贏得了孩子們的選票,以25票當選。成成得了8票,許曉菲6票。落選的成成和許曉菲哭得一塌糊涂……張老師總結說:“選舉結果并不重要,成成和曉菲也收獲了許多經驗和寶貴的財富。”那么在這次選舉中,落選的兩位孩子收獲了什么經驗和寶貴的財富呢?有事情尋求父母的幫助,欺騙、攻擊對手還是通過賄賂拉攏人心?參與的其他學生又收獲了什么呢?他們又是如何運用自己的投票權的呢?
二、問題反思
民主選舉班委(班長)活動的初衷是為了在民主實踐中培養孩子的民主意識、學習民主知識、提高孩子的民主素質,從而培養民主社會的合格公民。但該班民主選舉班長活動中的諸多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1.競選班長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在該班選舉班長的活動中,候選人的父母自始至終參與其中。曉菲的媽媽幫8歲的女兒梳頭打扮,幫女兒寫演講稿,甚至女兒受到別人的攻擊哭了之后,媽媽也哭了,自責地說:“我沒能給她一個完整和諧的家,不能像羅雷的父母那樣去幫助孩子。”成成的爸爸媽媽不僅給兒子寫演講稿,甚至出歪主意對付競爭對手。羅雷的爸媽幫兒子請客送禮,拉攏人心。為了能讓孩子當上班長,家長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不僅讓我們反思,為什么家長對孩子當班長如此重視?家長重視說明當班長是有好處的。那么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中,班長的功能是什么呢?一個孩子做不做班長對其成長有何影響呢?成成告訴了我們答案:班長有權力,讓誰站著誰就站著,讓誰坐著誰就坐著。羅雷當班長的行為也告訴了我們答案,班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權力”打罵、管教不聽話的同學。“官本位”的思想已經由家長和社會的“教育引導”深入到孩子的內心深處。聯想到現在教育對班長功能的定位,班長可以更容易地獲得各種利益(評優、評先、評選);當班長是鍛煉一個人組織管理能力的機會;當班長還可以更親近老師,得到更多指導和幫助,等等。其實,班長應該是為大家服務的崗位,我們恰恰忽視了其最本質的功能定位。班長不僅僅是個“官”,也應是同學們的勤務員、及時雨。家長的包辦代替讓我們憂慮,孩子成了家長角逐班長職位的傀儡,這是嚴重錯位的事情。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的事情應該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過度、過早地讓孩子接觸到成人世界的“污濁”其實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2.民主選舉是為讓學校增添民主色彩還是為了教育學生?
兒童時期是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黃金時期。少年時期的民主意識的形成、民主知識的掌握和民主素質的提高是培養未來民主社會公民的重要途徑。學校對孩子進行民主教育是必須的,開展民主實踐活動是非常正確的。可是學校里的一切工作、一切關系、一切活動也都應該基于并體現教育性原則,否則學校就不能成其為學校,教育也就不能成其為教育了。。”
3.民主選舉班長就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嗎?
第一,小學生的民主選舉活動真的是讓小學生完全當家作主,自己選舉自己的班長,教師完全無作為嗎?通過該班選舉我們發現放任自流的民主選舉會使活動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當張老師知道成成起哄、整人是媽媽教給的招數時并沒有采取應有的措施,缺少教育和引導的民主選舉其危害性更大。對成成來說,歪門邪道的不正當手段可以達到目的也不受到懲罰,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其不良影響會在他成年期加大、放大。
第二,第二環節的辯論賽尤其值得我們深思。在第二環節中競選者爭先恐后地尋找對方的缺點和不足,甚至夸大或歪曲對方的缺點,這樣的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其實教師應該讓孩子在選舉中明白尊重和公平的競爭,發現自己優點的同時也發現自己的缺點,尋找別人缺點的同時也多看看對方的優點,以他之長補己之短。我們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和主體意識的時候,不可以忽視其責任感和尊重人、關心人的品格的培養。缺少教師教育引導的民主選舉是不完美的。
4.選舉結束后,整個民主實踐活動就結束了嗎?
選舉產生結果一定是公正的嗎?一向威風、管理嚴格、愛打人的羅雷在爸爸的幫助下再次當選為班長,落選的成成和曉菲以及他們的支持者哭得一塌糊涂。班主任讓哭得傷心的成成和曉菲對羅雷祝福、握手,有沒有體會到“失敗者”的心情?!在競選活動中,孩子的缺點和不足被赤裸裸地放在眾人面前,甚至有些放大和夸張,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很多孩子往往因為一次打擊對這樣的選舉活動產生逆反心理。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從而體現出更深刻的教育公平。此外,民主選舉班長,不是讓孩子領會權威和權力的無限,不能培養孩子對權力的畏懼,而是讓孩子敬畏權力。即使羅雷再次當選,張老師也應讓其明白,“非德之威,雖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雖察而人不服”,班長是大家的勤務員,是為大家服務的;讓孩子明白,班長打人是不對的,孩子應該學會監督權力、質疑權力。教育和引導應該貫穿民主實踐活動的始終。
三、對策建議
1.讓孩子用孩子的方式競選
成人(家長和教師)民主素質的低下會使學校民主實踐活動成為形式的、虛假的民主。過早地讓孩子參與到成人社會的競爭,熟悉成人社會的“規則”,接觸到成人社會的不良風氣對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為了更好地踐行民主的精神,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用孩子的方式競爭和游戲。
2.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品格
曉菲的媽媽給已經8歲的女兒梳頭,成成的爸爸給8歲的兒子擦屁股。家長對孩子的溺愛達到一種值得我們警醒的地步,家長對孩子的包辦代替尤其嚴重。一個生活都不能自理的的孩子怎么會自立自強,怎么會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是非的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小公主、小皇帝只會是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怎么能學會尊重他人,公平、平等地與同學相處和競爭。所以,筆者想說,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品格是對孩子民主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3.明確民主選舉班長的目的
班干部民主選舉不是目的,通過民主選舉活動,教師運用教育機制和教育智慧引導、幫助、教育學生,讓全體學生從中體會到良好的教育并指向更為理想的發展,使其成為具有民主精神,具有獨特的、完整的、豐富個性的人才是最終的目的。對教育者來說,重要的不是哪個學生最后獲得班長的職位,而是全體學生包括競選者和參與者都從民主選舉的過程中習得民主的觀念、民主的態度、民主的信仰、民主的行為模式。在指導學生民主選舉的過程中,不僅要幫助他們獲得民主的程序性知識,還要指導他們理解民主的原則——公平、平等、正直、和平、尊重、誠信、友誼等。沒有了這些原則,民主選舉就成了沒有價值方向的純粹利益的爭奪。
4.制定配套的規則和程序,確保活動過程的公平、公正
公開、公正合理的民主選舉過程讓孩子受益匪淺,虛假的、形式的民主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更不容忽視。第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和要求的民主是自由主義的民主,是虛假的民主。缺少規則限定的民主活動所導致的結果正如哈耶克所講:“民主的理想,其最初的目的是要阻止一切專橫的權力,但卻因其自身不可限制及沒有限制而變成一種證明新的專橫權力為正當理由。”
5.教育性原則應該貫穿民主選舉過程的始終
“由于學校組織的教育特性,誕生于政治領域中的民主原則并不能完全無條件的適用于教育場域。在班干部選舉過程中,民主原則的實踐運用應該與教育性原則以及傳統、權威、道德、自主性等諸多因素相協調,防止單一地為了民主而民主。”[3]由于小學生心智各方面的發展還不完善,獨立正確判斷和分辨是非的能力還處在發展時期而且其可塑性很強,所以民主實踐活動中“教育性原則”應該貫穿始終。例如,選舉過程中出現拉票、賄選(請客吃飯、送禮)、惡意攻擊競爭對手、欺騙(制造謊言、沒有打算兌現的承諾、聚焦和放大不利于對手的事情)等問題時,教師應該及時制止并對全班學生加以教育。面對成人社會中的不正之風、不良行為侵入學校之中,教師不能視而不見、坐視不管,應及時制止并交給全體學生去討論,培養學生對公正和正義的感知能力和判斷能力,進一步提高其對社會現象的正確理解和分析能力。
學校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最根本的是其“教育性”特征。教育是為了培養人、發展人,民主教育實踐活動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確認識民主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制定科學的民主選舉的程序,加強對民主實踐活動過程的指導,關注活動的結果及每一個孩子主體性的發展和培養是小學階段民主選舉活動中必備的要求。
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8年度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城市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E-FA080247);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平臺理論創新研究(985ZX02);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研究項目“高校研究型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2008117)。
參考文獻:
[1][3]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種批判性考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4).
[2]哈耶克著.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30.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齊玉朝 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