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高職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高職教育目標過于狹窄
高職教育目標狹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目標過于功利化,社會、企業、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職教育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忽略了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與人文素養的提高。為社會輸送合適的人才固然是高職教育的目標,但并不是全部,高職教育不同于職業培訓之處就在于不僅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還要考慮受教育者個體的長遠發展需要,這兩者雖有交叉,但絕不重合,僅強調前者,必然是目標趨于狹窄化。二是功能過于單一,高職教育只強調為學生的就業服務,幾乎退化成了就業教育。事實上,有不少高職學生還有很強烈的升學愿望,但這一愿望在現有的高職教育體系中被忽視,學生要升學,只能靠自身努力,難以從學校尋求到支持,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選擇性和個性的自由發展。此外,高職教育的多元功能,如為社會服務、為企業培訓員工等在我國高職教育體系中被壓縮、減少。三是服務對象過于狹窄。現有的高職教育主要強調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和勞動者,但隨著整個社會的開發和勞動者遷移頻率的增加,高職教育僅僅致力于為地方經濟服務是不夠的。
2.高職教育運行模式過于封閉
高職教育運行模式的優劣直接影響其生機和活力。目前高職教育主要沿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即采取定時間、定地點、定順序、定課程的按部就班的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職教育的靈活性,使其局限于學歷教育,對非學歷教育和各種培訓重視不夠。高職教育的各子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相對封閉,由此出現了種種問題,如中職和高職的銜接問題、教育與培訓的整合問題、普通高等教育與高職教育的溝通問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與高職課程融合問題等。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高職教育缺乏一體化的運行模式,各子系統之間的溝通和銜接不暢,開放性不夠。
3.高職教育課程過于學科化
高職教育課程過于學科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與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脫節。目前高職教育課程內容中,普通文化知識﹑理論知識偏多,專業理論知識偏多,在專業理論知識中存在難度偏高的傾向,導致了高職教育課程內容與崗位職業能力的嚴重脫節。二是課程結構與工作結構脫節。目前,雖然典型的“三段式”課程已不多見,但多數高職院校的課程仍沿襲“三段式”的課程框架,主要包括通識性的文化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并體現了前者是后者學習基礎的觀念。由于通識性的文化課和專業課自成體系,其課時比例經常發生沖突。課程結構與工作結構相割裂的現狀使得學生學完所有課程后,難以在工作情景中靈活加以運用,難以解決實際問題。三是所學知識與工作任務脫節。傳統的高職教育教學過程只涉及相關的學科知識,而沒有把這些知識與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聯系起來,由此導致學生雖然學會了知識,卻不清楚為什么學,學了有什么用。四是實踐環節體現得不夠充分。在高職院校的課程安排中,實踐是指規定時間里的見習和實習,然而受學校實習設備和校外實訓基地的限制,不同的院校安排的見習和/或實習時間長短各異,有些院校對實習過程缺乏統籌規劃、管理和監控。
4.高職院校師資結構和質量參差不齊
高職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但師資力量遠遠跟不上需求。從總體結構看,絕大多數院校的教師仍然是以大學畢業生和其他高校調來的教師為主,有實操技能,特別是來自生產一線的技術骨干還嚴重不足,兼職教師的比例過小。盡管高職院校師資來源已經放開,但由于我國高職教師準入制度的不健全,有時會導致需要的教師很難進入,而進入的教師未必合適,師資的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有些來自企業的技術人員雖然實踐能力很強,專業理論很扎實,但學科教學能力弱,難以有效地傳授專業知識,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
高職院校師資培訓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培訓不到位,表現在培訓目標不明確,學術性、示范性、技術性有待整合。第二,培訓模式不科學,表現在職業性、實踐性、情景性有待加強,培養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教學有待改革。第三,高職院校還普遍缺乏靈活多樣的培訓機構,自主﹑個性化的培訓內容以及激勵性﹑發展性的培訓效果評價等。
二、解決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瓶頸問題的對策探索
1.建立符合高職教育的目標體系
為培養出能夠立足于新時代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應當調整和改革原有的目標體系,克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狹窄化的弊病,建構新的目標體系。新的目標體系應具有以下特征:不僅滿足社會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及勞動力的需求,而且能滿足學習化社會中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關注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包括就業和升學等各方面的需要。培養的人才除掌握過硬的職業能力外,還應具備任何崗位都需要的基本能力,如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控能力﹑判斷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高職教育要從培養機械的﹑被動的﹑缺乏變通能力的技能型勞動者轉向培養靈活的﹑主動的﹑變通能力強的知識型或智能型勞動者,以適應知識經濟背景下工作性質的轉變。不僅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還應注重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整合。不僅要注重培養地方經濟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要注重地方需要與國家、世界需求的整合,注重加強培養國際型人才和勞動者。
2.構建高職教育的良性運行模式
根據時代要求和高職教育面臨的困境,高職教育運行新模式應具有彈性化和一體化的特征,以保證高效益和高質量的良性運作。高職教育運行的新模式主要應把握以下幾方面。第一,根據市場經濟的核心原則,高職教育運行模式應從供給型轉向需求型,把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作為高職教育的目標,滿足用人單位的不同需求,實現與市場的無縫對接,實現從學校到工作之間的順利過渡。高職教育要與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銜接,與中等職業教育﹑本科及研究生層次的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并重,使學生的發展路徑更通暢。要把培訓體系納入高職教育體系,促進這一體系的發展壯大。采用學分制來保證高職教育的彈性化運作,彈性化包括彈性的學制﹑彈性的時間和地點等,以此吸引更多的人進入高職院校。
3.創新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問題,高職教育要發展,課程必須創新。高職教育課程的創新應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以培養技術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走出學科化誤區。地區差異和學校差異會導致高職院校在辦學條件和外部環境等方面的差距,根據這些差異,可相應采取不同的課程模式,整合各種優質資源,建立多元整合的實踐導向課程模式。但是否要引入實踐導向的課程結構模式,要視課程的實訓條件﹑產學合作程度和師資力量等實際情況而定。專業課和文化課都應圍繞工作任務展開,使彼此從一種分離狀態逐步走向一種契合與服務的關系,逐漸實現整合。把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課程整合起來,實現從學校到工作的零距離對接。
4.加強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提法和做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現意義,但這只是權宜之計,是我國高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從長遠來看,“雙師型”教師并不是最理想的高職教育專業課教師,理想的高職院校教師在專門技術上應呈現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我們強調的“雙”。只有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能力整合為一體,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二者的整合還標志著一種專門技術的形成,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高職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使其成為本專業的專家。此外,高職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經歷掌握專業知識﹑獲得專業經驗和教師培訓三個規范化的環節,其中專業經驗的獲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注:此論文為2011年度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高新區創業環境與創業績效關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粵科基辦字[2011]3號,編號:S2011010001875)、廣東省科學計劃項目“廣東科技人才基地”(粵科函人字[2009]1443號)及廣東省教育廳2007年教改項目“‘工學交替,教學做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粵教高[2007]16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