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新頒布的《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積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活動主題,以問題解決為活動的主線,學生活動貫穿于始終,教師要精心維護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進行活動后的交流與反思,在活動中體驗,在交流中感悟,在反思中升華。一項成功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深化、技能的培養、活動經驗的積累和數學思想的滲透,而且有助于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實現多維目標的達成。基于這樣的思考,筆者做了一點有益的嘗試。
案例敘述
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我帶領學生興致勃勃地來到操場上做了一個策劃已久的游戲。我們的游戲規則是:將全班50人平均分為5組,要求每組同學在5分鐘之內全部站到邊長為60厘米由磚塊墊起的正方形木板上,謂之“諾亞方舟”(以下簡稱“方舟”)。各小組在“舟”上若能夠堅持30分鐘即為成功,在此期間若有人離開這個“方舟”,即便是一只腳落到汪洋的“海面”——地面上,也將宣告本組失敗。最后我有意提高聲音補充道:到目前為止,本校的最高記錄為40分鐘。“哇塞!”同學們高呼,“這個游戲并不是那么好玩的耶!”“這個游戲不光有意思更具挑戰啊!”……
時間不等人,各組組長立即召集組員在“方舟”前集合,大家簇擁在一起商量對策,每組都在“悄悄”地策劃著、布置著。可是讓他們感到為難的是每組都有3~4名女生,因覺得“男女有別”,安排起來會比較麻煩,看來10名同學都站在邊長為60厘米的“方舟”上是一項大的挑戰。但孩子們不畏難,積極迎接挑戰,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每組都在行動著,嘗試著……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組在“諾亞方舟”上堅持的時間有了結果:第五組2分鐘,第三組8分鐘,第一組15分鐘,第四組26分鐘,第二組已經成功地堅持了30分鐘,但仍在繼續堅持著,看來是想沖擊學校記錄。
活動結束后回到教室,按照慣例我們要進行活動總結。為了便于學生們進行深入的活動反思、總結,我把當時用照相機拍到的每組的照片投射到屏幕上。
第五組組長率先到臺前指著本組的照片(見圖1),剖析本組的問題:“我們組堅持的時間是最短的,因為站位的時候4名女生站在了一起,占據了‘方舟’面積的一半,我們6名男生擠占另一半,即使這樣我們還是想和女生之間保留一定空隙。可是當我們男生上舟時,還是碰到了女生,引起她們的埋怨,這種拘束最終導致我們只在‘方舟’上堅持了2分鐘,可惜!”五組組長不無惋惜地說。
令我欣喜的是第三組的組長開始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組比他們好一點,沒有顧忌性別,可是堅持的時間還是很短。看到剛才老師拍的照片(見圖2),通過對比發現,第二組之所以成功,從照片上看是他們自覺地圍成一個圓形,我們組圍成的則是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我站在中間位置,感覺到哪邊的同學只要多用一點力,整個‘方舟’馬上就會晃動,搖擺不穩,隨時都可能顛覆,所以堅持的時間也不長,唉!”
“其實開始時我們并沒有站成圓形,是按照方舟的形狀站立的,中間站了一名同學,然后在每個邊上分別站了兩名同學,而最后一名同學硬是擠了進去。于是不知不覺就站成了圓形。從照片(見圖3)上看,我們的‘方舟’變成了‘圓舟’”,第二組組長不乏幽默地表達著。數學課上講的“圓出自方”這一樸素結論居然在這里得到了詮釋。
“我贊成,因為在學習平面圖形時有這么一個結論: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圓的面積最大,反之在面積相等的情況下圓的周長最小,所以選擇站成圓形,有科學依據,絕對是明智之舉。”班里的“數學小博士”率先開始分析站成圓形的科學依據。
“我們組雖圍成了圓形,但從照片上看有一個方位明顯超重,而第二組幾位高個子或體重較大的同學被分開了,同時還把最重的同學放在中間位置。體重較輕的同學也是星羅棋布,造成各個方向的質量差不多,從正面看他們圍成的是近似直圓柱,而我們好像是斜圓柱”,第一組的數學科代表分析得頭頭是道。
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從“面”上升到“體”了,認識在深入。
“真沒想到,我們站位是否科學合理還和數學有著密切的聯系。”一位同學道出大家的心聲。
沒等點名,第四組的組長羞愧地說“我們站位很科學,但缺少的是堅持,只差幾分鐘就成功了。可惜,可惜,實在可惜!”
“通過觀察與思考,各組的問題都找到了,下面讓我們來聽聽成功者的聲音吧!”我總結道。
第二組一名瘦弱的男生有感而發:“一組同學站在小小的‘方舟’上就要融為一個團隊,就要心中想著他人,不能只想著自己。再者這項活動背后其實隱藏著很多數學知識,人員站位、分布都有其數學依據。最后一點就是堅持,不能半途而廢,這一點我感受頗深。當老師宣布已經堅持25分鐘的時候,我當時已經體力不支了,想到了放棄。幸虧其他同學不停鼓勵我,給了我勇氣,使我戰勝了自己,我們組也收獲了成功,這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
案例反思
通過參與一次小小的實踐活動,學生的收獲是立體的,無論是團隊精神與堅持精神的體驗,還是數學知識的運用。
首先,學生的團隊意識得到極大加強。現在的很多學生什么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情況比較嚴重,而開展這樣的活動會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就是秉持一個信念——我們是一個團隊,在團隊中要忘記身份、年齡、封建思想,彼此要融為一體,同舟共濟。不管你原來成績好與差,是班級干部還是普通同學,甚至平時的男女有別(很多組就是倒在這個“口”上),在這個“諾亞方舟”上,在這特定的時空內,即使平時有隔閡的同學也需要做到以大局為重,相互扶持,榮辱與共;心中想著集體,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沒有團隊就沒有自己在游戲中的勝出,同伴之間必須相互謙讓,相互協作。因為就那么一個小小的地方,腳與腳的摩擦,身體與身體的接觸就成為了必然,這必然讓我們大家成為活動共同體。
其次,這項活動它本身承載的數學知識確實容易被人忽略。但是通過活動現場照片的對比反思,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激發,并去主動探索,不斷地深入思考。第二組的學生為什么會不由自主地選擇站成一個圓形?從數學的角度解釋就是:圓是在平面圖形中周長相等的情況下面積最大,同時圓心到圓上的距離相等。反之平面圖形在面積相等的情況下,圓的周長最短,學生站成圓形成為一種不自覺行為,成為一種需要。“圓出自方”這個樸素的數學原理是那么自然地被理解,“從方變成圓”像呼吸一樣自然,難怪學生會把“諾亞方舟”說成是“諾亞圓舟”。學生除了考慮到站成圓形這一因素外,還要考慮身高和體重等因素,這樣就自然而然地把學生的視角從平面延伸到立體,體現在除了站成圓形以外還要注意各個方位質量的均衡,站成一個近似的圓柱體的觀點便呼之欲出了。學生通過觀看圖片的回放對于直圓柱的理解由表及里——在相同高度的情況下直圓柱比斜圓柱重心更低、更加穩定,對于圓和圓柱的特征體會得更深刻,體悟得更透徹。
學生在這個體驗過程、親歷活動中不斷領悟,盡管可能有些體會是零散的、初步的,但也是彌足珍貴的,因為它豐厚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詮釋了“活動致知”的道理。學生在活動中自覺不自覺運用相關數學知識克難制勝,彰顯了數學內在的力量,也定會激發學生更強的學習數學的動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黃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