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我嘗試在每堂課上增加一個質疑環節,希望借此來提高學生的參與水平。然而,實施起來卻并不順利,每堂課的這個環節我都要煞費苦心,卻仍感收效甚微。癥結究竟出現在哪里?我一直難以找到最佳答案。
直到“有理數的乘方”這一課……
那天與往常一樣,到了質疑環節,一片靜寂,我隨即活力萬丈地作動員。過了一會兒,發現思同學猶猶豫豫地舉起手,我趕忙示意他說出來。
“老師,我問個‘弱弱’的問題行嗎?”思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在我的鼓勵下,思將問題提了出來,“老師,我想問:為什么要先算乘方呢?”
這個問題出乎我的意料,讓我很是興奮,高聲贊美:“這哪里是‘弱弱’的問題,這分明是‘強強’的問題呀!太有討論價值了!誰能先試著解釋一下?”
思的神態變得驕傲了,其他同學也都振奮起來。
生甲首先說:“因為乘方是高一級的運算!”我追問:“那為什么說它是高一級的運算呢?”生乙補充:“因為書上是這么寫的運算順序。”我再問:“那書上為什么要按這個順序呢?”
看生乙無言以對,生丙站了起來:“比如說10的3次方,就是10乘以10再乘以10,是特殊的乘法。”
學生丁:“對,特殊的運算先算,比如乘法是特殊的加法,3乘以4,可以看成是3個4相加,或者是4個3相加,我們定義是相同加數的和,乘法是特殊的加法,可以轉變成加法,所以要將乘法轉變成加法,所以先算乘法。乘方也類似,是特殊的乘法,是相同因數的乘積,所以也要先算乘方,再算乘法!”
精彩的解釋讓我也很興奮,在高度評價了學生的發言后,我又對思的發問進行了表揚。思興高采烈,其他同學也熱情洋溢。隨之而來就是一連串的問與答……
這節課就在討論的高潮中結束了,興奮之余,我不禁產生了一種疑惑:為什么思會提出這個問題而又稱自己的問題是“弱弱”的呢?
我又找到思來探尋答案,思的解釋是:進入初中,對于新的教學方法,他很感興趣,也想問問題,預習時發現課本對于法則沒有進行說明和解釋,于是把它當成一個問題記了下來。可是自己身處于年級的特色班(注:文學素養班)中,每個同學都很博學,而自己的成績不理想,所以擔憂自己提的問題在別人看來可能根本就不是問題,怕同學笑話,丟了面子,恰巧“弱弱的”是當下的流行詞匯,所以發言時便加了一個“弱弱的”。
他的話引起了我的深思。作為教師,可能會認為學生不問問題是因為懶于思考,或者是沒有問題,但是作為十二三歲剛步入初中新集體的孩子,相對于學習,他們更在意自己在同學、教師心中的形象,而由于缺乏判斷所提問題的價值的能力,為了避免被嘲笑,索性不問。幸好思用“弱弱”一詞給自己帶上了“保護”的帽子,也讓我有機會發現了一直苦思的癥結。我慶幸自己將他的“弱弱”問題演變成了“強強”問題,給了孩子鼓勵和自信,也為其他同學帶來了示范。
自從“弱弱”的問題出現之后,不僅思上課變得特別愛提問題,其他同學也開始問問題。在教師的鼓勵與點撥下,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了自己的亮點,再度激發了他們質疑的信心,課堂呈現出良性循環,幾乎每堂課都會發生讓大家愉快的事情。
課后的一天,我遇到了幾位初三的學生,問了他們思提出的問題,他們給我回答的都是:“不知道,書上這么寫的,就是一直那么算,沒想過這事,也沒人問過……”
這個答案讓我很遺憾,同時覺得很可怕,如果我們的學生認為一切都無須去想“為什么”、一切都是“想當然”,那課程改革所強調的學生的質疑能力、思考能力、創造力從何培養呢?
要想讓學生改變,教師就要首先改變。在充分重視學生課堂參與的廣度與深度的基礎上,我采用激勵性原則和個性化原則,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學習動機,對知識不再是無條件接納,而是理性的吸收。
為了讓學生的“弱弱”變為“強強”,我愿意為學生們打開一扇窗。
(作者單位:北京市育英學校)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