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課堂上往往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些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案中設計的任務,不顧及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下就急著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甚至在學生沒有回答出問題的時候,沒有經過耐心等待,就干脆自己把標準答案和盤托出。這些現象與數學新課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精神相違背。為此,我們提出了數學課堂上的“等待·點撥”教學策略。所謂“等待”,是指根據教學流程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恰當的地方給學生創設合適的活動時空,耐心地等待大多數學生完成任務,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所謂“點撥”,是指在“等待”時為了使學生的主體活動富有成效,教師要充分發揮引領的主導作用,通過有效點撥使學生既能自主完成任務,又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教師的“點撥”既可以在“等待”之前,也可以在“等待”之中或之后,視具體情況而定。該教學策略的最大特點是既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兩者實現辯證統一。
下面從以下幾個切入點談談數學課堂上的“等待”時機與相應的“點撥”策略。
一、在“了解起點”時等待——先聽后教,先試后導
為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數學教師在課前或上課伊始,要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做一了解,弄清學生對所學新知了解的程度以及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只有弄清了學生頭腦中的“原始資源”,才能找到新知教學的生長點。現代教學論提出了“找準起點并順著學生的思路來組織教學”的理念。為了找到學生真實的起點,教師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先對要學習的“課題”說說自己已經知道了什么,或者讓學生對例題試著做一做,教師則耐心地等待,在學生充分暴露頭腦中的“原始資源”后,再采取有針對性的點撥引導措施,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拉開新知教學的帷幕。
例如,教學“分數乘分數”一課,教師開門見山地出示例題:一臺碾米機每小時能碾米1/2噸,3/4小時能碾米多少噸?讓學生先在本子上嘗試列式計算,教師則巡視全班了解情況。經過一陣耐心地“等待”,教師發現全班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列出1/2×3/4或3/4×1/2的式子,而且多數學生已經得出“3/8噸”的答案。教師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真實起點,再次讓學生說說是怎么算的,為什么這樣算。大多數學生已能說出“分子與分子相乘,分母與分母相乘”的算法,但對“為什么要這樣算”多數學生說不出來。教師的耐心等待,了解到了學生學習該知識的真實起點:由于前面剛學習了“分數乘整數”“整數乘分數”,學生已經能夠自己將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遷移并拓展到“分數乘分數”中來,即算法對學生來說已經基本上會了,如果教學中還在算法上化大力氣,學生既不感興趣又浪費時間。于是該教師就順著學生的思路,將重心放在算理的點撥上,讓學生去深究為什么1/2×3/4=3/8。
二、在“合作交流”時等待——暢所欲言,相機引領
合作交流也是數學新課改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通過合作交流,一方面集思廣益,通過相互啟發使學習成果多樣化;另一方面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討論的機會,彌補全班交流時只有少數人發言的不足,使每個人的數學表達能力得到訓練。因此,數學教師要仔細分析教學內容的特點,每節課選擇1或2個有討論價值的素材,讓學生展開4個小組或同桌之間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時候,教師要耐心等待,不能為了擺形式,學生還未充分展開就匆忙地收場進入下一個環節,而應讓學生暢所欲言,給他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機會和時間,而教師可以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到小組中參加討論并相機點撥。
例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教師選擇了一道有討論價值的題目,用12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大長方體,有幾種擺法,哪一種表面積最小?讓學生先獨立地用學具、畫圖、計算等方法探索,然后展開四人小組的討論與交流,教師參與了小組的討論。其中有一組,生1說:我擺出4種不同的長方體,如果再擺只是方向不同,實際上是同樣的長方體;生2說:我是用畫圖的方法,最多也只能畫出4種不同的長方體;生3說:我是用計算的方法的,我想無論怎樣擺體積都是相等的,因此只要把12寫成3個整數相乘就可以了,12=2×6×1,12=2×3×2,12=3×4×1,12=1×12×1,也是4種。此時教師點撥道:怎樣寫算式能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生4說:按長寬高從小到大排,12=1×1×12,12=1×2×6,12=1×3×4,12=2×2×3。教師又追問:從4種擺法的表面積大小比較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通過計算和討論,發現長寬高越接近時,表面積越小。教師的耐心等待和及時引領,等來了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多元成果。
三、在“出現錯誤”時等待——延遲評價,因勢利導
在數學課上,當有些學生的回答出現錯誤時,不少教師總是很快地將他的回答打斷,做出對錯評價,并叫其他同學或教師自己給予及時的糾正。從表面看,這似乎是為了減少錯誤痕跡在學生頭腦中停留的時間。但仔細思考會發現這樣做的后果:一方面沒有弄清學生的真實想法,很可能產生誤解,使學生以后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沒有暴露思維過程,不利于弄清出錯的原因,使糾正錯誤浮于表面,教訓不夠深刻。因此,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要等一等,延遲評價,耐心地等待學生講講他的想法,等待學生把思考問題的過程展現出來,讓學生經過思維的碰撞,對已有的結論進行批判性的再思考,以獲得新的認識。同時加上教師的因勢利導,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深刻地反思錯誤。
例如,學習“百分數問題”時,有一道題:王師傅生產一批零件,抽取50個進行檢驗,合格率為47%,照這樣情況,如果抽取100個,合格率可能是( )。A.94%;B.47%。不少學生選擇了A,老師沒有馬上糾正,而是耐心地讓學生說說想法,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抽取的總數翻了兩倍,合格率當然也跟著擴大了兩倍。”教師還是沒有立即給出評價,而是出了一道學生身邊的題目:“淘氣做了50道題目,正確率為50%,照這樣算,如果他做100道題,你認為正確率可能是多少?如果做150道呢?”學生經過反思,發現自己的錯誤很可笑。教師耐心地等待,弄清了學生的真實想法,而將錯就錯的因勢點撥,使學生對錯誤有了深刻的反省。
四、在“質疑問難”時等待——暴露思維,適時點撥
數學新課改非常注重對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認為質疑問難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標志。因為疑問是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發現,有發現才有創新。因此,作為數學教師要創造條件,多給學生質疑的機會,鼓勵學生主動發問、大膽質疑。學生對問題的發現和表達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教師要耐心地等待,一旦學生有問題提出了,則要仔細地傾聽,如果發現該問題有展開的價值,要將該問題作為后續教學的內容,運用追問等手段,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并進行適時點撥,將他們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
例如,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時,有一道題目:3.6÷0.4+6.4÷0.4,大部分學生用常規的方法做出了答案,其中有少部分學生用“(3.6+6.4)÷0.4”來計算,這時有一個學生提出了疑問:除法里有沒有分配律?教師覺得這個問題是引導學生深化認識除法運算的好素材,于是放慢教學節奏,騰出時間讓學生專門去探討這個問題。先出示“4.8÷0.6+4.8÷0.4”讓學生用兩種方法來計算,學生很快發現了“4.8÷(0.6+0.4)”的做法是錯誤的,教師繼續追問:在除法里,只有什么條件下才可以進行“分配”?學生又展開了討論,通過正反辨析,深刻地認識了除法計算中的規律。教師的等待,使學生獲得了非預設的生成。
五、在“反思總結”時等待——回顧梳理,提煉升華
當一節新知學習任務將要結束時,教師要引領學生對本節所學知識進行回顧與梳理,并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展開總結與反思。數學新課標明確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只有學會反思,學生才能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自覺管理、調控自己的學習,不斷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改進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達到對所學新知意義建構的目的。因此,數學教師要在每節課每段知識學習結束前,給學生留出一定的反思總結時間,耐心地等待他們對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提煉概括、反思升華,進而完善認知結構。
例如,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在將要下課時,教師讓學生對今天的學習活動展開回顧與梳理。為了提高反思效率,教師進行思路點撥:從“我們是怎樣來探索分數中這一奇妙的性質的”、“在探索過程中哪些經驗教訓可以總結”、“分數基本性質中有哪些關鍵詞要特別注意”等方面進行提煉。經過等待,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學習感受,生1說:我們是先猜想分子和分母怎樣變化,分數的大小不變,然后再去驗證猜想是否正確,我覺得“猜想—驗證”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生2說:我開始猜想分子和分母都加上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可能會不變,后來經過驗證發現我的猜想是錯誤的,我要吸取這個教訓;生3說:我覺得性質中的“同時”、“相同”這些關鍵詞很重要,我們要好好理解;生4說:我發現分數基本性質和商不變性質道理上是一樣的,我只要記住其中一個,就能推出另一個。短短的幾分鐘反思,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升華。
每一名學生就像小花小草,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等待”每一棵花、每一棵草充分汲取養分,“等待”他們盡情舒枝展葉,“等待”他們絢爛綻放花朵的那天。數學教師要學會“等待”,這不僅是教學技藝,更是理念的變革。
參考文獻:
[1]斯苗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案例透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徐斌.推敲新課程課堂[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
[3]鄭毓信.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呂志明.小學生數學策略學習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5]胡松林.數學教師札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雷玲.名師教學機智例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浙江省武義縣東干小學)
(責任編輯: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