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了檔案學思維活動與檔案學形態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人的道德對于檔案學創新的重要性,論證了乙太檔案理論建立的基礎。
關鍵詞:天人感應;檔案學思維
Abstract: This easy according to viewpoint of materialism analyst mutual contact and role archives thought move about thought shape, Man's morals is important about of archives thought blaze new trails, demonstration theory foundation of ether archives.
Keywords:Catch mutual of nature and man;Archives thought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
1 君子自強,天道酬勤
系統的檔案學術原創往往是人生之秋的成果,從人之初自立,以數十年勤奮耕耘,無怨無悔,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與持久信念來保證。凡成就檔案學術創新,必有恒心,必有遠志,必有高尚無比的道德與堅不可摧的理想。
“君子當自強”。自強,是發于內而展于外的氣質,世界上任何力量也摧不垮,反而,在人間磨難時磨礪,風吹雨打中更加堅強。實現最終的檔案學術原創,依靠刻苦、持之以恒地讀書,日用常行地厚積,最大限度地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孫康映雪,蘇秦頭懸梁錐刺股……學習興趣,求知愿望,成才志向,以及檔案學術原創智慧,大部分都是書中來。有志者必讀書,讀書方能達志。沒有專業知識架構完美搭建,就不可能指望檔案學術系統原創。君子自強不息更深層次含義,是“謀事”。作為蘭臺事業忠誠奮斗者,是在刻苦心讀過程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以思想境界的飛躍和思維張力的觸覺,破解檔案本源、檔案管理規律和檔案學思維形態之謎。陳寅恪一生自由做人,獨立思想,就是強調獨立思考而謀求學術創新。君子苦學勤思,站在學術巨人肩膀上遠望,這是檔案學術原創成功起始點。勤奮耕耘,天道酬勤。天道是普天下自然規律,只要蘭臺志士苦學勤思,必然使得自然規律應驗,在檔案學術領域有所發現,實現乙太檔案研究志向。
2 文以載道,天人感應
2.1 何謂“文以載道”?書中具備了天下知識、道理、學問。檔案學人求解天下道理,除讀書外少有其他選擇,然而,刻苦讀書不是讀死書。書讀得很多,人的思想活力喪失,就成了書呆子,書呆子絕無大的作為。人們學習檔案學書本的目的,是獲取檔案學知識;人們獲取檔案學知識的目的,是求解檔案學術之道。人獨有創造性的學術之道才能實現檔案學術創新。人生最大的價值是創造,應當向這個時代奉獻出自己的思想精華和學術成果,將自己的新思想、新知識傳繼后人,完成人類文明的歷史接續。北京的京白梨、國光蘋果,蘭州的白蘭瓜,個頭越來越小,品質越來越差,一代不如一代,再不進行基因提純,改良品種,遲早滅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包括檔案學,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發展,才能在學術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文以載道,做學問以求道,在檔案學術之道中不斷反思、覺解、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2.2 人的思維張力是無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們認識的事物,沒有人們認識不了的事物,人們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但是,“生命的本性必須通過反思似的覺解才能確立。人作為有限者,要通達的對象則是永恒。在日用常行中漸進悟道,而自然和人生是它的落腳點。人作為有限者能夠與永恒直接照面,從而在意識到自身的有限性的同時,使其否定物恰恰是永恒,從而凝聚了有限性超越自身的張力,凝聚著有限生命對永恒的敬畏和追求”。[1]檔案學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以數十年的思維積淀造就了無限的思維張力,在數十年的檔案學實踐中漸進悟道。這種思維張力通達天地萬物,從而形成了人們可以認識乙太檔案的思維路徑。
2.3 何謂“天人感應”?戰國時期孟子認為:“天人相通,以氣相互感應。”[2] 西漢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應感應上天。”[3]唐朝陳子昂也在《諫政理書》中寫道:“天人相感,陰陽相和。”檔案學術之“道”就是與檔案學人相互感應的“天”。人和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意識是物質的最高產物,思想是頭腦的機能。”[4]人的大腦是高級智能物質,可以反映并認識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人們在讀書思考中求解問題,用自己的思想向思維對象發問,實際上,是謀求人的大腦(物質)與思維對象(物質)的溝通,本質上是不同形態物質間的相互聯系。比如,筆者對檔案本源求悟:最初是一卷卷的檔案,腦海里還有竹簡、碑刻和金文(實體檔案),之后,只剩下文字、符號、圖形;把這些圖文裝入大腦之后,再想象著計算機中的虛擬檔案信息漫游在互聯網當中(可見,實體檔案轉化為不可見的虛擬電子檔案);再后,這些虛擬檔案在大腦里運動并融入大腦細胞(變成了生物檔案);繼而聯想到宇宙空間,無數的電子檔案在空中彌漫,與自己心中的生物檔案相互融合成為一體,成為一切檔案之本源(腦海里呈現出乙太檔案)。這就是關于檔案學思維的天人感應。人虛擬檔案,是為了認識檔案本質,發掘檔案本源的需要。虛擬是抽象,將一切事物的復雜存在轉換成簡單的理論概念。物質的虛擬是普遍存在著的現象,只有將各種物質形態的檔案虛擬,才能認識其本質和本源。
3 真人得道,厚德載物
3.1 關于真人的解讀。中國道家、儒家尊崇“讀書立人,上天達道”。墨家“天罰說”認為:“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蘭臺人治學又當立人為本,應當極為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向外為知,向內為悟。注重人的自身生命與檔案學概念相統一的內外通融,在檔案學人所關注的學術觀念與自身生命的關聯中以情類物,而體悟出檔案學術道德對于檔案學術創新之意義。為什么人的品行道德對于檔案學術原創這么重要呢?中國哲學家馮友蘭認為,道德的本真精神在于創造性。一些人可以經過努力獲得一些別人的檔案學術成果,但得到完全屬于自己的原創成果非常困難。究其原因,是缺乏道德本真,心地尚未純凈,欲望厚重渾濁,想著成名成家,像商人那樣薄發厚取,甚至無利而獲,巧取豪奪。就如同身入佛門而心欲不凈難得正果一樣,謀求檔案學術創新,沒有高尚的學術道德和矢志不渝的追求,是不會有大作為的。孔子“與道合一,從心所欲不逾矩”,朱熹、王陽明的“心學”、“心法”、“心悟”、“心得”,以及《西游記》里唐僧為三個徒弟起的法號“悟空”、“悟凈”、“悟能”,都是“生命實踐的修養系統”。檔案學術創新的立人達真,也是幾十年道德修養,清心凈魂,虛靜至純,專心致志于檔案學術原創。這就是檔案學術研究所需的真人。
3.2 真人厚德。真人終生思想修養,厚積道德。人食五谷雜糧,處于欲望世界,一般人是禁不住種種誘惑的。即使身入佛門,山高風清月明之處,也時常受到俗界引誘。關鍵是,你的選擇是什么?你向往的是什么?你尊崇的是什么?還有你的意志和毅力,“是否在日用常行中修煉得更加堅強,以生命實踐的修養系統‘立人積德’”。[5] 人的一生大體上得失平衡,總是有失有得。你要想發財,必須經商;你要想做官,必入仕途;你要想做學問,就必須丟棄權貴意識;你要想獲得檔案學原創,必須舍棄名利的追求。“以悟性思維從日用常行中的生命體驗出發,通過生命過程的內在性的淋漓盡致的發揮而成為超越者。”[6]檔案學人實現自我超越,以思想道德的純真,在心田里結出學術原創成果。
3.3 厚德載物。“道蘊于物中,君子厚德而得。”君子唯德,驚天地,泣鬼神。神乃天上[筆者注:其他文明星球]之人,鬼乃地下[筆者注:其他文明星球]之人,天地人系于德。有德乃馨。德育化于人,天人感應,君子大德得道,融于天地之間,可知萬物之理,可知天地運行,可知檔案學術原創之道。此為道,道為物。這個感覺,非人生之秋難悟其中道理,難以感受得到。人在六十多年后回首以往,回味漫長的人情世故,一般人只是品味物質生活的價值予以權衡得失,只是站在物質利益得失角度上思考問題。真正超越物質感受估量精神成果的作用和價值,比如檔案學術創新,以及對這種創新的道德考量,這樣的人就少了。實現系統的檔案學術創新,沒有幾十年的知識積淀和思想修養,實現由知識的獲得到知識的超越,然后對自身的超越,是不可思議的。作為普天下的道理,必須依靠人對自身道德的厚積,靈魂純化,思想飛起來,才能對包括檔案在內的許多事物看廣看細看深看透,才會發現新事物。天人感應是絕妙的思維感受,非常人可易覺;厚德載物之境界,非常人可輕入。這是乙太檔案理論生成的社會人文條件。
4 天人感應的路徑
4.1 世界上、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道蘊于物中,物必顯道。”[7]檔案本源、檔案管理規律和檔案學學術形態,都是客觀存在著的“道”,它們蘊藏于繁雜平凡瑣碎的檔案事務之中。我們通過檔案管理實踐和檔案學研究,可以發現檔案學之道。
乙太檔案為什么可以被人們認識?是因為乙太檔案始終存在著,存在于我們的周圍。但是,人們用肉眼無法觀察到乙太檔案,必須借助一定的科學工具才可以觀察到。在科學觀察工具尚未十分發達的今天,宇宙中許許多多微觀和宏觀物質形態,人們無法用肉眼發現。但是,我們不能說,肉眼看不到的就等于不存在。電子檔案是虛擬存在著的,沒有計算機等設備進行模擬信號數字轉換,上面的圖形聲音人們就無法獲得;生物檔案信息寄存在人們大腦細胞上,即使人們可以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大腦細胞,也因為目前科技手段局限,無法觀察到上面的生物檔案分子。乙太檔案存在于我們周圍,彌漫在宇宙空間,人們肉眼觀察不到,但我們不能由此否認乙太檔案的客觀存在。在人們尚且不能用肉眼觀察發現若干微觀和宏觀物體之時,人們可以運用精神實踐的思維方法,發現這些物體屬性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從而在思維領域確認這些物體的客觀存在。中國的莊子,德國的黑格爾、愛因斯坦,是用心發現常人不能用肉眼發現的事物,并且告訴人們這些物體的客觀存在。世界上、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尚未被人們認識的事物,這些事物會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世界上的許多事物都是先由人們心知再用科學實踐證明。乙太檔案也是如此。
4.2 人們為什么可以用“心”認識客觀事物?世界上、宇宙中、人類社會“萬物同源,天地同律”。[8]物質的唯一性說明,除了物質,世界上、宇宙中不可能再有別的東西。物質本源的同一性證明,萬物皆生于乙太,又必將還原為乙太,乙太顆粒是萬物之源。短則存在萬分之一秒的微觀乙太顆粒鏈(團),長則存在數百億年宏觀的星球,都在完成著物質的運動轉換過程,這是物質千變萬化的規律。人的大腦是特殊物質形態特殊物質組合,具有思維功能,可以認識所有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人天同象,人天同類。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9]萬物同源,物性相通。人與動物、植物和檔案都可以交流。不能實現交流,是因為人的思維尚未與動物、植物和檔案相互融通。莊子與蝶共舞,知魚之樂,托付大鵬以展青云之志,就是因為他已經超越了自我,實現了天人感應,人與物的交融。莊子謀求學而擇仕屢受挫折,心灰意冷,置身于草莽林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徹底拋棄出仕之念淪為草根文人,但精神尚存高遠,思想境界升華,完成了自我超越,實現了與萬物相融,天人感應,悟出了大自然和宇宙萬物規律,思維通達無限與永恒。
4.3 人怎樣才能超越自己?莊子超越自身必須具備相應條件,比如,他有豐富的文化知識、社會經驗和道德涵養,思想博大精深思維宏遠深刻。反之,一個未經世面的山村野夫,或終生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者,是不可能實現天地人相融和自我超越的。其實,即使在春秋末期,單就學問而言,與莊子相當甚至超過莊子的人都有,他們不能實現自我超越,全在于這些人把學問用到了大多數人認為該用之處:做官經商,即使做學問,也是古人圣賢的走卒和追隨者,早已徹底喪失了創新思維張力。有些人思維張力也打開了,比如諸葛亮、曹操,將智能全用在治國平天下方面去了。一個人精力是有限的,將精力用在政治上,學術創新難有大作為,即使專心致志做學問,把自己掌握的知識當做包袱不能超越自己,頂多當個學究而已。對于學問這個東西,人要鉆得進去又要跳得出來。鉆得進去跳不出來,食古不化,鸚鵡學舌,承人衣缽,拾人牙慧,不可能有大作為。這些檔案學人把學問、知識和名聲當做包袱背在身上,思想負擔很重,思維活力喪失,思想再也飛不起來了。檔案學人只有具備兩個相悖性格才能成大事。一是要把自己、把學問、把名譽當回事,無比珍視,這是檔案學人的風骨。二是不要把自己、把學問、把名譽太當回事,舉重若輕,這是檔案學人的灑脫。一個光著身子的男人,他是權貴還是草民,不了解他的人就不知道,但是,一個有知識的人光著身子就不同了。這是氣度不一樣,文人的風骨、傲氣從內到外散發著一股力量,這是思想滲透出來的氣質。檔案學真人的氣質是裝不出來的。同樣兩個光著身子的檔案學人,一個守成一個超脫,氣質又迥然不同。前者眼光撲朔迷離,后者眼光具有穿透力。前者用雙手捂住自己私處感到蒙羞,后者高舉起雙手要赤身飛翔。后者無憂無懼,將身心融入天地,思想飛到了宇空,他早已不再是一個生物人,而是一個物質人,一個視己身與萬物相融,思想飛躍到天地間的人。人本來就是宇宙之子,即使粉身碎骨化為乙太也是自然的事情。既然如此,君子還何憂何懼呢?
4.4 人對物質的超越和精神的超越。人對物質的超越,是從仕途、金錢、財產這些物質欲望中擺脫出來。這些都是人的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只能提供享樂。而只知物質享受沒有精神追求的人,只比動物進化了一點,把物質享受上升為生理刺激的快活,自我滿足,自我陶醉,僅此而已。人不能超越物質享受就沒有思維張力,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像彭湃那樣的少數富家子弟,造老子的反,置萬貫家財于革命事業,就是超越了物質而獲得了崇高精神,這就是人對物質的超越。真正實現物質超越的人也是難能可貴的。然而,實現物質超越,對于超越者是有感官沖擊和肉體痛苦的;人只有實現精神超越,才能徹底擺脫生理感覺刺激。莊子棄官而入草野林莽,不與世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就是對于物質徹底超越。而在之后又連續超越了自己肉身,只將思維在精神世界中任意擴張馳騁,剩下一個靈魂在宇宙自由自在地飛翔。這個靈魂可不是宗教那個完全脫離了肉體(大腦細胞)而單獨存在的精神空殼,而是既超越肉體又在物質概念上不可能與肉體完全脫離,好像電子檔案信息在無線網絡(乙太顆粒)上存在,它只是從紙質宏觀載體完成了物質超越,同時,又過渡到了另一種微觀物質載體上。虛擬的電子檔案不是脫離物質載體而單獨存在的,而電子是人肉眼看不見,無法觀察到的,所以叫做“虛擬存在”。人的靈魂從物質絕對性角度認識,實質上,是乙太檔案物質分子聚合物質,這種特殊物質形態不會脫離人的肉體而單獨存在。但是,如果這個人還在說話走路吃飯放屁,聽聲觀物,怎么能是超越?不超越怎么能夠獨思—純思—天人感應?只有人(暫時)超越了自己肉體,本能地喪失了生理上的自我感覺,只是讓思想(即運動著的大腦細胞)存在,才能讓思維張力任意擴張以至無限,去看到常人看不見的微觀乙太世界,看到宏觀的宇宙空間。“天人相應,天人合德。”《易經》都講到了人的思維可以于大不終,于小不遺,包容萬物以達永恒,那么,兩千多年后的科技這么發達,我們反而做不到,不能天人感應就不可思議了。我們應當做得更多更好更純粹,可是,為什么現在的檔案學人超越自我更困難,超越的人更少了呢?是因為人們生活環境條件更優越,物質生活更豐富了,人們所處世界更精彩了,這是好事,是單純從物質享樂角度理解的;但是,這又不是好事,變成了人們超越自我謀求檔案學術原創的思想負擔。人們更加依賴于這些物質條件,尤其是多元價值觀盛行,權貴至上、金錢獨尊、腐敗成風、道德虛無、理想迷失,更加助長了物質享樂的短視行為而忽略了高尚道德理想。直至到了論文造假,學術腐敗的地步,已經將這些人的靈魂腐朽得不可救藥了。與這種倒行逆施對立存在著的,終究還有人不重物質享樂,不崇拜金錢,不仰仗權貴,安貧樂道,追求高尚道德和精神境界,謀求檔案學術創新。由此可見,任何社會都存在著人可超越自己天人互感合于德的環境條件,存在著自我精神與物質超越者。乙太檔案論就是千年蘭臺思維維度與思維廣度超越的一家之言。君子厚德載物,乙太檔案理論是檔案學研究之道,也是蘭臺精神的物化,是厚德之物。
“君子行于天地間。君子之思其久矣,君子之謀其純矣,君子之行其遠矣,君子之得其一矣。”
“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莊子·天道》
參考文獻:
[1][5][6] 王天成.論中西形而上學的實現方式.社會科學戰線.2011(5).
[2]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105.
[3]尚書·港范.
[4]列寧選集(二).29.
[7]易經.
[8]司馬遷·史記·律書.
[9]淮南子·精神訓.
(作者單位: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 來稿日期: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