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高校滅失建築物檔案鑒定銷毀時應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滅失建築物;存毀鑒定
華南農業大學的紅滿堂建築是全國第一個磚拱駁殼建築,建于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其700多平方米的大廳沒用一根柱子。這個造型獨特、豪邁大氣的建築,旁邊是微波蕩漾的洪澤湖,蔥蘢馥郁的白蘭花林,建成后,便成了學校里最美的風景。無論是學校工作會議、學生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還是師生文藝晚會、周末舞會,都在這里舉行。1999年,紅滿堂建築被有關部門列為“危樓”,且無法維修,不得不拆除。2009年,學校百年校慶之際,許多校友寫信要求復建紅滿堂建築,因為“紅滿堂”留下了他們的青春印記,見證了他們的成長歷程,學校決定在原址上復建“紅滿堂”。基建部門懷著一絲希望找到檔案館,令人欣喜的是,檔案館在紅滿堂建築拆除后對它的檔案做存毀鑒定時,采取了審慎的態度,把檔案保存了下來。“紅滿堂”復建成功,檔案館得到了來自各方的稱贊。檔案工作人員也對學校已滅失建築物檔案的存毀鑒定做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那么,高校滅失建築物檔案的存毀鑒定應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對滅失建築物檔案重新進行甄別和鑒定,確定檔案是留存還是銷毀,其結果會使一部分檔案實體消亡,它是關系到檔案“生死命運”的一項責任重大工作。因此,高校滅失建築物檔案的存毀鑒定的組織形式應由基建部門總工程師、總體規劃部門人員、檔案部門人員組成,鑒定審核要層層把關,慎重對待。其次,要正確預測已滅失建築物檔案未來可能的利用需求。檔案存毀鑒定側重于檔案的價值評價,提出檔案的“存毀”建議。按照檔案關系價值說,檔案價值就是檔案客體以自身的存在、屬性等客觀要素,對檔案主體也就是利用者需求的一種滿足關系。因此,人們對檔案的利用需求,是構成檔案保存價值的重要因素,也是檔案價值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利用檔案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因此,在對已滅失建築物檔案鑒定銷毀時,要綜合分析本單位檔案利用的實例,分析近幾年來人們對檔案利用的實際需要,將那些建築物已經滅失但還有利用價值的基建檔案保存下來,繼續發揮效用。檔案館在對滅失建築物的檔案做存毀鑒定時,應考慮未來以下幾方面的利用需要。
(一)高校基建工作的需要。基建檔案的重要價值就在于它是基建工程順利改建、擴建、維修和管理的重要依據。在鑒定銷毀已滅失建築物檔案時,基建檔案中包含的基建工作總體規劃、全校性總體規劃、水電氣管道分布圖、地質勘探和地形測量材料、征用土地及紅線圖、拆遷補償協議書和產權證書等,應保存下來,以備今后學校建設和發展需要時利用。
(二)校史研究、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檔案是歷史的直觀,具有再現歷史、記錄歷史的作用。高校基建檔案記錄和反映了建校歷史,具有原始記錄的屬性,它能把歷史展現給人們,讓后人了解學校的建校史,并為校慶和校史編輯提供真實的素材。高校基建檔案還有助于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許多著名學府的歷史建築、雕塑、校門等成為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校園景物。這些景物,體現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淵源及精神面貌,是學校的標志,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我校有一批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老中山大學時期的建築,采用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風格,紅磚綠瓦,飛檐斗拱,氣勢恢弘,美觀大方。這群建築即便由于年代久遠不得不拆除,有關它們的檔案材料還是有保存價值的。
(三) 建築科學研究的需要。檔案是知識的載體形式之一,具有知識屬性。高校基建檔案記載了高校基建活動中大量有價值的事實、數據、技術成果、科學理論,是一座知識寶庫,是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智慧的結晶。高校基建部門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常常結合工作實際,以學校的建築工程為范例開展建築設計和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多高校還設置了建築學、土木工程等學科專業,師生常常以學校的典型建築為案例進行學習研究。例如,我校水利土木學院的師生以學校大量的古典建築和現代建築為范例,開展案例教學。他們到檔案館查閱基建檔案,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因此,高校的一些典型建築在拆除以后還是值得保存一套竣工圖的。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檔案館 來稿日期:201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