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檔案學研究的得與失
胡鴻杰在《檔案學通訊》2011年第6期撰文,記述了近幾年我國檔案學研究的主要變化,分析了引發研究領域拓展和成果數量增長的深層次原因,提出其外在驅動力主要源于“學界之外”和“國門之外”,指出,當前中國檔案學研究存有學科結構失調、核心內容流失、過度格式化帶來的系列問題。作者認為:
檔案學在過往的一段時間里所呈現出的變化之一,在于研究領域或者所謂的“外延”有拓展:一是諸如電子文件研究等一些新的檔案載體逐漸深入研究者的視野并成為主流;二是諸如“專門檔案”等過去很少為檔案學界觸及的檔案品種逐步進入學科的研究領域。一些來自“外部”的壓力也在作用于檔案學,其外在驅動力的第一個方面是“學界之外”,主要來自“被人們廣為詬病的考核方法”和種類繁多的“基金項目”。外在驅動力的第二個方面是“國門之外”。上述種種情況,無疑提升了檔案學文章的數量,為提高檔案學的學術水平提供了條件,同時,也為研究和評價檔案學術文章提供了可能。但其存在的問題也應認真思考:一是它并沒有改變檔案學科日趨失調的現狀;二是一場另辟蹊徑的“造學”運動正在悄然興起; 三是以項目委托者是否采納此種形式為制作目的的所謂“科研項目”是學術研究的真正悲哀;四是符合“格式規范”的文章已經遍地開花,可能對人的閱讀及興趣帶來挑戰。
全球變革趨勢下的檔案文化建設
沈偉光、王偉俊在《中國檔案》2011年第11期撰文指出:新的形勢和任務,迫切需要我們繼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拓寬檔案文化發展思路,大力推進檔案文化建設。作者認為:
全球變革趨勢下的檔案文化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從整體來說,主要有三點:一是檔案文化呈現出開放性、包容性、競爭性等共同特征;二是檔案文化發展理念發生了諸如從“封閉”向“開放”、從“文書”到“文化”、從“傳承”到“傳播”等方方面面的轉變;三是檔案文化強調塑造主流價值觀,即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發揮獨特作用、實現自身價值。從檔案文化自身來說,檔案文化需求、檔案文化載體、檔案文化空間、檔案文化概念等發生了深刻變化。
基于此,需要不斷拓寬檔案文化的發展路徑,必須注意五點:一是堅持大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方向;二是堅持融入大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天地;三是創作大品牌——檔案文化建設的優質品牌;四是建設大平臺——“高、新、優”檔案文化發展大平臺;五是謀劃大項目——“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高”的檔案文化建設大項目。
論檔案展覽活動的創意與策劃
張銳在《檔案學研究》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舉辦檔案展覽活動是檔案館業務工作的構成內容,也是實現檔案館社會功能的重要途徑,創意與策劃環節是保障檔案展覽活動既定目標得以實現的前提。作者結合檔案展覽活動實際,探討了檔案展覽活動的主題內容、展示形式等方面的創意與策劃問題。作者認為:
從主題內容方面來說,應注意三點:一是精選預設展覽主題;二是整合加工館藏資源;三是科學編構展示模式。從展示形式方面來說,應注意三點:一是內外并重、綜合兼顧各方面的需求;二是因勢利導,充分發揮新技術的優勢;三是檔案展覽與“受眾群體”的協調互動。
重大災害應急救援過程中檔案館的角色
任文娜在《檔案與建設》2011年第10期撰文,以地震應急救援過程中檔案館工作活動為例,結合其他重大災害應急救援情況,定位了重大災害應急救援過程中檔案館的普通公務救援者、檔案搶救修復者、檔案信息服務者、檔案資料收集者等諸多角色,并進一步分析了檔案館應如何更好地扮演這些角色,不斷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注意點。作者認為:
一要研究災難檔案,樹立防災、抗災意識;二要進行應急預案的預演;三要建設符合規范的檔案館,研究能夠防災、抗災的檔案裝具;四要實現區域聯防、信息聯動,以快速救援、減少損失;五要異地異質備份檔案,并實現檔案原件與備份檔案的同步更新;六要優先搶救重點檔案、細化收集檔案資料的技術規范;七要加強檔案人員的技能培養,提高防災、抗災能力。
如何實施檔案文化建設戰略
詹銳在《浙江檔案》2011年第9期撰文指出:要在推進我國文化改革發展中發揮檔案工作的獨特作用,必須著力構建檔案文化建設的三個體系:一是檔案文化核心價值體系;二是檔案文化公共服務體系;三是檔案文化產業發展體系。要遵循檔案工作和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普遍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統籌兼顧、堅持改革創新,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以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實施檔案文化建設戰略,要緊密結合新時期檔案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要求,把握好“品牌引導、項目推進、產業結合、社會協同”的工作原則。
其具體措施:一是樹立檔案文化理念;二是改善檔案文化設施;三是開展檔案文化研究;四是提升檔案文化服務;五是創新檔案文化機制。
真的假的:檔案真偽鑒辨論
任漢中在《山西檔案》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檔案“真偽”辨,關鍵是對檔案來源的甄別,并根據檔案的其他原始要素確定檔案“形制過程”的真實,任何誤判和管理失誤都能造成檔案之“偽”。作者認為:
檔案之“真”:是歷史活動的印跡。檔案的真實,實際是判斷與其對應的產生形成過程的真實,與檔案內容無關,只要能確認是形成者(即來源)在其活動中產生的,并得到了載體、信用標記等特征的證實,就可以認定檔案為真。檔案之“偽”:被放錯地方的歷史真實。有四種情況:一是檔案與其形成者對應關系的錯置和誤判;二是檔案與其對應的歷史活動的時空錯置;三是檔案與其形成者的記錄特征和信用標記不吻合;四是新型載體檔案(如錄音、錄像、電子文件等)為長期保管需要轉錄時未按照規定程序進行。
檔案“真偽”:決定于檔案管理者的良知、學識和能力,為了保持檔案之“真”,檔案管理者要做到三點:一是準確判斷檔案的形成者,即來源;二是準確判斷檔案載體;三是準確判斷檔案的信用標記。
論地方電子文件管理職責的有效把握
許晶晶在《北京檔案》第2011年第9期撰文指出:準確定位地方電子文件管理職責,既是保障電子文件國家戰略有序推進的基石,也是維護地方電子文件記憶完整、有序、有效和可用的保障。地方電子文件管理職責的有效把握,是指以國家層次上的電子文件管理標準、規范、制度為準,靈活結合地方實際,進行科學的目標定位、統籌規劃和基本制度安排等。作者認為:
之所以提出地方電子文件管理職責有效把握的命題,是因為:地方電子文件目前處于“混亂”和“失控”狀態,證據效力難以保障。其原因:一是缺乏可行的認證標準和方法;二是缺乏科學、標準的元數據的支撐;三是地方電子文件管理形成信息孤島。地方電子文件管理職責的準確定位,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來引導和協調。它包括:協同配置電子文件管理國家戰略中的地方平臺;統一執行電子文件管理國家戰略的標準規范;有效提供電子文件管理國家戰略的基層經驗。為此,需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電子文件管理地方職責與電子文件管理國家戰略之間的辯證關系;二是地方如何有效地執行電子文件國家戰略。
對檔案價值與檔案客體價值的再認識
歸吉官在《檔案》2011年第3期撰文,在列舉了目前關于檔案價值論的四種觀點后,提出了自己關于檔案價值的定義。作者認為:
檔案這一客體,以其形成活動的真實的歷史記錄(或者說“原始的歷史記錄”)來滿足從事社會實踐活動主體的需要而發揮憑證作用和參考(情報)作用。要科學把握檔案價值的實質,需注意兩點:一是檔案的有用性必須是其原始歷史記錄所產生的效用;二是檔案的有用性必須表現出憑證作用或參考(情報)作用。要合理劃分檔案價值的形態,應處理好檔案的多元價值與基本價值形態的關系。檔案價值形態的多元其實主要是指劃分標準或角度的多元,而以價值實現性質劃分的憑證價值與參考(情報)價值是在同一標準或角度進行的,與整個價值體系內的價值多元化并不矛盾。檔案的憑證價值與參考(情報)價值能成為檔案的基本價值形態,主要是由檔案的本質屬性、檔案價值的實質及其價值形態的劃分標準所決定的。
識別與應對數字檔案館建設中的風險
詹曉琳在《蘭臺世界》2011年11月中旬刊撰文指出:要確保數字檔案館建設的順利進行和成功,必須對其進行風險識別,并采取防范建設風險的應對策略。數字檔案館建設風險的識別,是指將數字檔案館建設項目中所有可能面臨的風險系統地歸類,并分析每個風險的特征,從而把握住有效控制風險的機會。
數字檔案館建設風險可分成檔案機構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內部風險包括:非技術層面風險,含意識風險、管理風險、經濟風險等;技術層面風險,含設備風險、網絡風險等。外部風險包括:社會環境帶來的風險,含與圖書館界和科技界等領域缺少交流與合作、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信息技術標準和規范不夠健全等;自然環境帶來的風險,含自然災害、電壓、黑客等的侵害等。其應對策略,一是牢固樹立風險意識;二是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合作;三是著力培養檔案人才;四是加大技術研發力度;五是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六是制定周詳的災難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