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檔案學術研究者的主體意識是檔案學術理性發展的關鍵所在,檔案學術研究者至少應該具備發展檔案學術的自我意識、發展檔案學科的平衡意識以及發展檔案學科的完整意識等學術反思意識;具有檔案學術的本體論層面與認識論層面的理論創新意識;具備承擔檔案學科發展的責任、促進檔案事業發展的責任、推動社會民主發展的責任等社會責任意識;擁有重塑我們的學術精神意識、守望我們的學術良知意識、培育我們的學術自律意識等學術信仰意識。
關鍵詞:檔案學術;主體意識;反思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意識;信仰意識
在我國檔案學術界,研究者主體意識又被相關學者認為是“檔案文化意識,并認為其精神實質是科學、民主與法律……并認為,中國的檔案學從來就缺少一種自我發展意識、一種主體意識,也就是一種理性精神,一種超越政府、社會各階層的理性權威”。[1]本文在此并無意去觸及它的政治層面的含義或政治傾向的表述,只是認為,隨著社會物質文化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從對溫飽等生存問題的關注,開始轉向了對人自身發展以及人作為這個社會的主體其存在價值等問題的關注,這種研究主體的自覺意識,對于培養檔案學術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學術熱情與學術文化以及促進檔案學術的發展與繁榮將起到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1 檔案學術研究者的學術反思意識
1.1 檔案學術發展中的自我意識。檔案學科之所以成為一門學科并已屹立于學科之林自有其存在的道理與價值,因此,在研究中,應該強化對檔案學科自身問題的認識以及對自身存在價值的肯定,并在學術中為此進行不懈的論證努力。如,對學科結構、研究重點、學科體系,并要對學科自身的理論脈絡及學術源流進行常態性的梳理,而不能不考慮學科的特殊性,一味把其他學科的理論生拉硬湊到檔案學研究中來,不認識清楚檔案學科存在的社會意義以及與它相對應的學術研究對象。這樣,勢必會使檔案學科迷失于“左顧右盼而言他”的窘境之中,而找不到自身的特色并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的機會。研究者只有保持高度的自我意識,才有可能激發出自身學科的理論創新并規劃出學科自身的研究重心、學科核心、學科方向以及學科未來發展的藍圖與路線,并在吸收與借鑒相關學科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不至于被其他學科“同化”與“瓦解”而消失于學科之列,保持好檔案學科自身的獨立性并守住其自身的學科品格,做到“以我為主”的學術思路與理論發展策略。
1.2 檔案學術發展中的平衡意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檔案學科的傳統分支學科面臨著生存空間不斷萎縮并正在走向邊緣化的尷尬。“有的分支學科發展快,研究層次深入、研究領域廣闊,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有些發展相對緩慢,處于繼續發展時期;有些近幾年才開始建設,處于材料匯總、體系初創階段。”[2]學科作為學術的載體及其指向,它的這種生存狀況使其所依附的學術也基本與其保持著相同的命運,即檔案學術的發展已經失去了平衡,這種失衡的學術發展現狀導致我國檔案學科體系發展很不完善,這絕不是所要的結果。作為學術研究主體,有義務去促進檔案學術朝著平衡的方向發展,是檔案學科各門類的學術都發展得齊全完整,而不是僅僅某一個學科門類的學術得到了突飛猛進,其他學科卻停滯不前,甚至日漸日衰。只有這樣,檔案學科的發展才能算是成熟的、合理的,也只有這樣,檔案學科的發展才有前途,檔案學術才有希望。
1.3 檔案學術發展中的完整意識。檔案學術研究主體在進行檔案學術研究中,必須對檔案學科所涉及的所有領域都進行科學且合理的學術研究。就學科理論領域,我國檔案學術研究者在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之上,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檔案學科理論知識,如全宗理論等,但還缺乏向國外同行輸出我國檔案學科理論知識的能力。就學科術語領域,我國于1992年頒布了《檔案工作基本術語》,2000年,對其進行了修訂。但應該看到,已經12年沒有進行修訂,檔案學科中出現很多新的領域、新的情況,需要新的概念來對其進行闡釋、說明與概括。就學科方法領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檔案學科基本沒有屬于自己的學科研究方法,因此,對學科方法的研究必須提上日程并向縱深方向發展,為檔案學術的研究提供科學且合理的研究手段。
2 檔案學術研究者的理論創新意識
2.1 本體論層面的檔案學術創新。本體論層面的檔案學術創新主要是指在檔案學術研究過程中,檔案學研究者通過對檔案學科的概念、命題、范疇、術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相應的理論探討,并對某一個理論基點或研究方向或理論體系勾畫出其研究范疇或語言規范,并用科學且規范的語言對其進行相應的界定與闡釋以及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通過這種闡釋與表述,使該領域所包含的理論知識能夠被大家接受與理解,實現該知識的共享,直至實現對檔案管理實踐工作的指導。其創新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發現檔案工作的本質及本源,并揭示出其與檔案管理實踐中各種表征性現象之間的關系或關聯。應該說,本體論層面的創新是檔案學術質的層面的提升,它為不斷地發現檔案學研究中最為抽象的頂層概念提供了可能,并使這個理論概念與檔案、檔案工作及檔案管理等物質存在之間的關系構建起了一座連通的“橋梁”。它對于豐富與完善檔案學科的理論體系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使檔案學科的研究對象與檔案現象的存在之間變得有規律可循,并為檔案學科研究者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提供了認識的路徑或切入點。
2.2 認識論層面的檔案學術創新。認識論層面的檔案學術創新主要是指檔案學研究者在檔案學術研究過程中,通過不斷在實踐工作中腳踏實地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量變,而最終達到的突破量的空間實現的認識上的質變的飛躍,并把實踐工作的一些經驗性的知識通過規范性描述語言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之上而形成系統語言的過程。應該說,認識層面的創新也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人的認識在反映世界的同時,以各種符號形式創造出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量的增長到質的飛躍的知識世界”,[3]并且,“人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拓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代人的認識既繼承了前代人的認識成果,又為后代人的認識發展提供了條件和動力”。 [4]從這些學者的論述可以看到,認識論層面的檔案學術理論的創新更多是指檔案學術知識體系的更新或變革,而且,認識論層面的檔案學術創新不僅包括了理性的思維思辨能力,也包括了現實的支撐因素。在進行認識論層面理論創新的過程中,不可能離開我國的現實環境因素,照搬一些國外的理論成果,與我國的一些檔案管理實踐進行簡單的嫁接,而進行一些“短、平、快”的“閉門造車”式的學術研究,創作出一些“掛羊頭賣狗肉”式的學術成果。
3 檔案學術研究者的社會責任意識
3.1 承擔檔案學科發展的責任。檔案學術研究者必須做到,根據實際工作的變化而提出全新的理論知識;根據檔案學科與相關學科關系的變化而進行理論闡述;根據社會人才需求變化而不斷地調整檔案學科體系內容;根據檔案學科發展的需求而加大對檔案學科本身問題的研究,等等;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研究本身經驗、教訓的總結,不斷調整研究方向,改進研究方法,以促進檔案學的健康發展”。[5]并且,在檔案學科發展的過程中,要有排除各種社會干擾因素的勇氣與能力,這不僅是學術問題,更多是責任問題。避免出現“在頻繁的政治運動中,在‘為政治服務’的感召下……導致檔案學科的學術成果既沒有理論思辨的快樂,也沒有對工作實踐的啟迪,學理變成了說教,科學論證為先驗規定”。[6]因此,為了保證檔案學科沿著科學的道路發展,必須排除一些主觀的、狹隘的學科發展觀,檔案學術研究主體就必須義無反顧地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3.2 促進檔案事業發展的責任。檔案學術研究者除了要承擔檔案學術理性發展的責任外,還要系統地思考檔案學術研究與我國整個檔案事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且,對這種責任的承擔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自覺行為,把自己的理論學術研究及學術活動自覺地與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檔案學術研究者還應當意識到,把理論研究與檔案事業的發展聯系起來,對于檔案學術與檔案帶來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檔案學術理論的發展,可以通過借助于檔案事業各項活動的實踐經驗來豐富與提升檔案學術研究的實踐性,盡量避免學術研究與實踐工作出現過大的間隙而形成“隔河喊話”的尷尬。檔案學術研究還可以通過分析、總結實踐過程中的得與失,為檔案事業的發展提供各種有益的建議。而檔案事業中的實踐環節,反過來,也可以借助于理論研究成果來規范與指導實際工作中的一些經驗性做法,使其工作的開展盡量科學化與合理化。
3.3 推動社會民主發展的責任。檔案工作由于與政治關系的特殊性,而政治又與民主存在著對應的特殊關系,因此,作為檔案學術的研究者在承認檔案工作的機密性以及其為政治服務的同時,更要用學術的力量及學術的語言來推動檔案工作向著有利于社會民主建設的角度前進。如,倡導與推動我國綜合檔案館向著公共檔案館的方向發展,讓公共檔案館成為保障公民基本民主權利實現的制度安排。并且,要推動我國檔案服務“不向權貴彎腰”、“不向百姓抬頭”的公平服務理論,讓利用者感到雖然人有富有與貧窮,職位有高低之分,但享受到的服務是公平公正的。正義在這里能得以表述,丑陋在這里得以揭示。當公平與正義不斷得到伸張與匡扶,社會的不和諧氣氛就會自然慢慢消除,和諧的社會環境就會占據上風,純樸的民風必會得以回歸,社會民主的發展必將上一個臺階。因此,檔案學術研究者在開展檔案學術時,其使命不僅僅是為了學術,而應該是有“胸懷天下”的理想,有“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欲望,承擔著實現我國社會向著更加公平、公正與民主發展的責任。
4 檔案學術研究者的學術信仰意識
4.1 重塑我們的學術精神意識。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學術逐漸從一種個人的興趣與愛好演變成了一種職業的存在,隨之而來,就是學術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意義。在經濟利益的不斷“入侵”之下,“已經安放不下平靜的書桌,找不到高尚的書齋……社會把大量的價值的實現歸功于科學的運用,而很少歸功于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家的精神氣質這些科學精神價值的負載者”。[7]這對于學術精神的形成絕不是積極的信號,它使當今的很多學術研究違離了科學的學術精神,學人應有的信念、品格與意志被熏染了太多的金錢與媚俗。因此,強調學術信仰意識,首要就是要求重塑學術精神,即要求學人有獨特的學術精神,以及要求學人有為學術而學術的意志品格,并最終縷析出以“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為本質內涵的學術精神。
4.2 守望我們的學術良知意識。學術良知范疇應該成為學人學術行為的“準繩”與最起碼的學術準則。知識分子應該成為民族良心與社會良心的“殉道者”與“守夜人”。然而,在當前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主導思想下,GDP考核指標的影響力滲透社會的各個層面,學術系統也面臨著它的熏染,就如有學者所言:“學術良知的升降,與大氣候是密切相關的。”[8]當前,這種過分強調經濟效益的社會環境是考驗學術良知堅守的時候了,我們應該堅決地與“社會學術失范”、“精神失落”等“墮落”的學術意識斷然分開,在學術中堅守自己的個性化標準與準則,保持獨立思考、自由思量的精神以及超然的學術品格。而且,應該看到,因為“檔案的原始記錄性與唯一性決定了檔案具有社會公平正義的應和與支持功能以及對社會丑惡現象的還原與揭露功能”,[9]所以說,檔案學術研究者在守望學術良知中更是具有天然的優勢。雖然,理論是灰色的、蒼白的,但同時,又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因此,作為檔案學術的研究者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并在責任的承擔中守望著我們的學術良知,這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
4.3 培育我們的學術自律意識。作為學術主體的學者除了要遵守學術活動外在的制度規范,還必須培育內在的學術準則——學術自律,自律作為一種發自內心的責任范疇意識表示,對于規范學術中的合規性規范行為有著外在制度因素難以企及的功效。學術研究者在享受“任性”的學術自由的同時,一方面,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擔當,另一方面,意味著高尚的學術道德在潛意識中得到不斷的提高。因此,對于外界存在的學術干擾,檔案學術研究者必須自覺地排除各種不利因素,做到只服從于學術的“真、善、美”的標準,并在自我反省的意識中消解來自外界的壓力。對于來自學術以外的誘惑,檔案學術研究者應表現出一種超然脫俗的學術氣節,保持一種巋然不動的學術氣概。
參考文獻:
[1][6]阿迪.檔案文化意識:理性的呼喚——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周年的思考[J].檔案與建設,1989(2):14~17.
[2]張錫田,張曉.學科規訓理論視野中的檔案學科:建設與發展[J].中山大學學報,2006(2):116~120,128.
[3]夏甄陶,顏曉峰.知識創新與認識論[J].萊陽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2):1~5.
[4]任越.基于主體認識視角的當代中國檔案學術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10:98.
[5]劉茲恒. 強化圖書館學研究者的主體意識——關于圖書館學本土化的新思考[J].圖書館論壇,2005(06):64~66,47.
[7]解曉燕,夏從亞. 論學術信仰的建立[J].社會科學家,2010,160(8):112~114,126.
[8]金性堯.學術良知的升降——讀陸侃如致劉大杰書[J].博覽群書.1996(5):26~26.
[9]黃振原,姚紅葉.關于公共檔案館公平正義的責任探析[J].湖北檔案,2010(12):12~16.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來稿日期:201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