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生檔案隱私權現狀及問題
1.1 隱私權保護意識淡漠、機制不夠健全。由于受學生檔案管理人員專業素質等因素的制約,一些高校對學生檔案只重視檔案本身的管理,而對隱私保護缺乏認識或意識淡薄。對于學生而言,根本沒有意識到保護自身隱私不受非法侵犯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從機制上講,很多高校沒有建立相應科學規范的學生檔案隱私保護機制或機制不健全,往往采取傳統檔案管理“三步走”的方式,即收集、整理、轉寄,程序上缺乏嚴密性,嚴重影響了學生檔案的隱私保護。
1.2 學生檔案隱私信息被非法透漏。每個人都有著屬于隱私范疇獨有的私密,對學生而言,其身份證號、家庭出身、生理缺陷、不幸遭遇等都屬于隱私。學生檔案利用者基于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從檔案中獲取的這些信息,都屬于隱私范疇,應該保密而不得泄露,更不能以此牟利。但實際上,這些隱私信息往往被泄露給未經授權的個人、企業,等等。
1.3 信息時代下檔案管理的安全問題。檔案管理者及使用者在享受數字開發成果的同時,數字信息因多種因素的制約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漏洞,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致使學生的隱私權遭到侵害。
2 學生檔案隱私權的立法完善和司法救濟
2.1 學生檔案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原則
2.1.1 “慎重修法”原則。法律的連續性、穩定性和權威性,要求法律體系調整必須具備充足的理由。必須進行充分論證,確立修法合理性基礎;講究策略,充分考慮立法成本,根據實際選擇修法范圍、程度和步驟,不可簡單而行。
2.1.2 “實踐發展”原則。一方面,法律法規的修繕需要不斷滿足實踐發展的需要,以保證法律法規的現實性。另一方面,法律法規要有前瞻性,防止信息技術等因素的迅猛發展導致法律失時。
2.1.3 “法際協調”原則。法際關系協調原則亦稱“不矛盾性”原則,是法治統一原則的基本要求。修法時,要通盤考慮其與相應行政法規、規章的相互關系,注意同其他法律、法規的協調配合關系,避免對接不良現象。
2.1.4 “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學生為先”應是高校教育永恒的主題。檔案工作的宗旨既要滿足檔案管理者及用戶的知情權和使用權,也要對檔案主體隱私信息進行有效保護,這就要求檔案法規的修訂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和原則,明確和完善相關的隱私權保護和救濟措施。
2.2 建立有效監督機制,疏通司法救濟途徑
2.2.1 健全外部監督機制。基于不同的法律傳統和價值取向,目前,世界法學界形成了兩種主流的隱私保護監督機制的實踐。一種,是設立統一、專職的監督機構。例如,歐盟的《個人數據指令》、我國香港地區的“個人資料隱私專員”等。另一種,是僅針對作為個人信息控制人的公共部門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而對非公共部門則倡導業界自律,如日本、美國、韓國。而就我國目前實際看,“倡導自律”顯得有些理想化,這方面,可以借鑒歐盟的一些做法,設立專職機構,明確檔案信息隱私權利,并建立相應配套機制。
2.2.2 疏通學生檔案隱私權的司法救濟途徑。司法救濟是權利的最后救濟途徑,應當體現法律對于社會實質平等的追求。而目前,司法機關在處理學生隱私權案件時,沒有充分考慮弱勢群體學生的利益,常以不予受理或其他簡單的技術操作進行處理,不作實質性判斷,從而阻斷了學生的最終司法救濟。筆者認為,應逐步完善相關法律的適用規則,使學生及類似弱勢群體的隱私權救濟得到恰當受理和裁判。
2.2.3 遵循法律優先原則和保留原則。根據法律優先原則,只要法律對某些事項作出規定,其他規范性文件的規定就不得與之抵觸,否則,可按法定程序進行變更或撤銷。具體到校規而言,法律優先原則要求校規不得違反法律規定。根據法律保留原則,對于憲法、法律已經規定只能由法律規定的事項,行政機關如需在其規范性文件中規定,必須依照法律或經法律明確授權。與法律優先原則相比,法律保留原則不僅要求行政行為不與法律、法規抵觸,還要求其須以明確的法律依據為前提,否則,構成違法。因此,學校的有關檔案管理規定就必須有法律法規的規定。遵循法律優先原則和保留原則表現在加強檔案規定清理工作上,學生檔案隱私權保護,在學校里體現得少之又少,因此,將其納入清理范圍,是保護學生隱私權的法制體現。
(作者單位 河南城建學院 來稿日期:201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