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檔案管理工作要站在信息技術前沿,把握社會對檔案信息需求的新變化,變被動為主動,通過更好地服務社會,來實現自身的價值。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在轉變上下功夫。
1 檔案管理在定位上應由“館藏”為主向“開發利用”為主轉變
檔案建好管好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其價值能否實現,也取決于開發利用的程度。當前,互聯網、3G手機等新興媒體技術應用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廣泛,這對檔案管理方式創新和功能提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從法律上確認了公民對檔案信息的知情權。所以,傳統以“館藏”為主的管理模式,必須順勢而變,順勢而為,向開發利用為主轉變。一是樹立開放意識。要在規定許可范圍內,盡可能地為社會提供檔案信息服務。首先,是開放案卷,方便查閱。其次,是錄入電子文檔,方便網上查閱。二是樹立開發意識。要善于從浩如煙海的檔案資料中“沙里淘金”,發現整理出當前社會急需的信息資料。要善于把資料“深加工”成如傳記、文藝作品等成品推向社會。要善于上門服務、定項服務、長期合作等,手段多樣化,方式靈活化。在服務社會中宣傳自己,在服務社會中體現價值,獲取收益,使檔案管理逐步走上“服務——發展,發展——服務”的良性循環軌道。
2 檔案管理在方式上應由傳統的“手工作坊型”向現代的“流水作業型”轉變
檔案管理只有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才能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檔案管理現代化,包含整個工作的方方面面。首先,是組織管理上的現代化,要以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現代管理理論為指導,運用管理科學的原理,努力做到管理方法科學化,管理機構高效化,管理工作現代化,檔案工作標準化。其次,是技術運用上的現代化。檔案的收集、存貯、整理、加工、查找、交流、傳遞、結算等,都要采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實現工作手段的科技化。比如,通過信息網絡、計算機技術、復制技術、縮微技術、聲像技術的綜合運用,建立起功能完備、技術先進的檔案信息綜合管理系統、檢索系統、服務系統,實現管理的標準化、程序化、自動化和高質量、高效率、低投入的流水作業。
3 檔案管理在收集上由追求數量向講求質量轉變
檔案資源的豐富,確實是檔案工作的資源和發揮作用的基礎。多年來,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支配下,許多檔案館“撿到籃里就是菜”,碰到什么收集什么。久而久之,雖然有了量的積累,但質的提升不明顯。相反,由于過分繁亂蕪雜,不但因此占用了空間,加大了工作量,還因“沙”的倍增,導致“金”被“淘”出難度的加大。許多用戶,就是因為沒有時間,失去耐心,查著查著就索性放棄了。特別是隨著現代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這一點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所以,原有的收集理念,必須向講求質量轉變。對少而精的資料,按專業和可開發利用的角度進行梳理、整合、加工、優化結構,分門別類,合理歸檔,輸入計算機,逐漸形成專業性強、載體多樣、特色顯著、可縱深拓展的館藏。
4 檔案管理在服務上由“被動式”向“主動式”轉變
檔案管理在服務上,不能只靠“等人上門來”的“被動式”服務,應樹立社會責任感,探討如何向社會主動服務。一是開展檔案用戶需求調研,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服務方式。二是進行必要的包裝和宣傳。消除檔案館的神秘感,讓公眾清楚館里都藏有什么資料,用什么方式可以簡捷地查到和運用。三是在服務方式上,可以設置跟蹤服務、上門服務、“一條龍”服務、幫助系統整理資料的深度服務等多種路徑選擇。四是在服務手段上由“傳統型”向“科技型”轉變,構建檔案目錄信息數據庫和查詢系統,完善計算機檔案檢索體系、檔案信息資料數字化、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導航、檔案信息在線咨詢服務,等等。總之,服務手段只有跟上社會發展步伐,跟上現代工作、生活的快節奏,才能真正服務得上,服務到位。
(作者單位:河南水利科學研究院 來稿日期:201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