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說:“冬,四時盡也。”冬季是四季當中最后一個季節,溫度下降,陰寒之氣逐漸顯現,按照順應自然的中醫養生原則,冬季養生就要做到“一藏,二養,三防寒”。而要做到這三點,日常生活中就要把好飲食、衣著和洗浴這三關。
在冬季,人體首先要保護和收藏體內“陽氣”。中國傳統文化是形象思維,人們感受到冬季萬物蕭條,植物凋零,動物蟄伏或冬眠等自然現象,就聯想到人的活動也要像動物一樣,在冬季收藏“陽氣”,保護體能。按西醫的說法,人在寒冷的環境里要保存熱量、能量。由此看來,科學無界線,在冬季預防保健方面,中西醫道理是一致的。
要收藏“陽氣”就先要“養”,或者說“養”是為了“藏”。養是滋養,為了儲備冬季足夠的陽氣。滋養的措施包括營養平衡、生活規律、適量運動、適當休息、早睡不熬夜等。應對寒冬只納藏、養護陽氣還不行,另外還需防寒氣。這就是中醫冬季養生關鍵:“一藏,二養,三防寒”。但是怎么從實際出發,才能在冬季養出一副好身板呢?這就得從生活細節做起,把好飲食調養、穿衣戴帽、洗浴這三關。
飲食調養為首要
俗說:“民以食為天”,飲食調養在養生保健措施中占首要地位。冬季想做到身體納藏陽氣、滋養陽氣和防寒,也要從調理飲食著手。
中醫理論認為:人有虛、實、寒、熱表現,食有補、瀉、溫、涼四性。冬季人體處于寒冷環境中,身體機能處于虛寒狀態,此時就應適量用一些平性或溫熱性食物來調整。飲料方面可選擇紅茶、熟普洱茶、咖啡、可可、熱牛奶、羊奶等。菜肴方面可選用豬、牛、羊等紅肉,因其鐵元素含量較高,可提高血紅蛋白攜氧功能,起到增強“體內供氧”的作用,從而增強防寒功能。適合冬季食用的紅肉類菜肴有蔥爆炒羊肉、芫荽爆炒里脊、姜絲炒豬肉絲、紅燒四喜丸子、紅燒咖哩牛肉等。
下面為大家介紹3款冬季溫補性質的傳統養生美食——
溫脾腎姜桂紅茶棗蜜飲
原料:紅茶3克,桂枝(中藥店有售)2克,生姜絲、棗花蜂蜜適量。
做法:將紅茶、桂枝、生姜先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浸泡片刻,再加入蜂蜜,調勻即可飲用;可邊飲邊添加沸水,味淡為止。每日1~2次。
功效:溫脾暖腎,適用于胃寒腹痛引起的不適、尿頻、下肢發涼等人群。
黃酒核桃泥湯
原料:核桃仁5個,紅糖約30克,黃酒適量(此為1人1餐用量)。
做法:將核桃仁、紅糖和黃酒放在蒜罐或瓷碗中,用搟面杖搗成泥狀,再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用小火煎煮約10分鐘即可。每日食用2次。
功效:暖身防寒。適用于神經衰弱、頭痛、失眠、健忘、久喘、腰痛,以及習慣性、老年便秘等。
驅寒溫腎健骨粥
原料:枸杞子50克,羊腎1~2個,糯米50克,姜末、蔥末各適量(此為1人1~2餐用量)。
做法:枸杞子、糯米洗凈,羊腎去筋膜臊腺,切成碎塊,一起放沙鍋中,加水適量,以小火煨爛成粥,加蔥姜末調味分頓食用。
功效:經常食用本品有驅寒作用,還能補腎強腰膝。適用于腎虛或老年腰膝酸痛、腳跟疼痛等。
穿衣戴帽不可少
中醫理論認為“寒”為冬季主氣,防寒也是冬季養生一個重要措施。
不注意冬天保暖防寒的人多是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女性。她們“要風度,不要溫度”,因為要戴項鏈飾品就得露脖子,上身即使穿棉衣、皮衣,但腳蹬皮靴,大腿至膝都穿得很少。冬季不注意保暖的女性,雖然年輕時還感覺不到身體有什么大的不舒服,但到中年以后,就容易發生頸椎病、肩周炎、腸胃病、月經不調、腰背痛、膝骨關節病等疾病。
有人認為,冬天不戴帽子能抗寒健身,這對健康年輕人還可以,對老年人或高血壓患者就不合適了。因為頭部散熱快,氣溫越低,頭部散出的體溫越多。寒冷空氣使頭、頸部血管收縮,甚至發生痙攣,進而會反射性引起全身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誘發中風。所以老年人在冬天的時候,最好戴個帽子保暖防寒。
溫水洗浴最健康
用冷水洗臉、擦身或冬泳能抗寒健身,預防感冒等多種疾病,這種說法和做法,多年來一直流行于國內外。其健身作用不可否認,但這些方法只適合身體健康的人群。而且這種鍛煉方法應該從夏季就開始練習。老年人,特別是有心腦血管和其他血管疾病的朋友,千萬別心血來潮,跟風模仿這些健身法,否則很容易出問題。
那么,在浴盆或浴池中,用稍燙的水泡澡,是否能促進血液循環,抗寒健身?這種方法同樣也是對健康人可以,對心腦血管或下肢血管有梗塞傾向的患者來說,很容易發生意外。在浴盆較高的水溫中泡澡時,外層周圍血管充血,而心腦血管一時供血不足,或血管中的血栓脫落,都會引起血管堵塞,發生意外。因此,這部分人洗盆浴時一定要有家屬關照,避免發生意外。
冬季用洗浴方法來防寒,比較安全的方法是用稍熱的水,或溫水中加些中藥來泡腳。因為溫度和時間都可以隨時調整。下面介紹1個冬季驅寒洗腳方,供大家參考——
溫經通脈洗腳浴
原料:生姜(切絲)、紅花、艾葉各50克。
做法:將上述原料用紗布包扎后,放在能加熱的洗腳盆中,加適量水后,煮約30分鐘,趁溫熱時泡腳即可。
功效:冬季經常用此浴液泡腳,可起到暖腳、驅寒、預防凍瘡功效。
溫馨提示:腳部皮膚潰破,或患有腳氣、濕疹、糖尿病足等疾患者均不適合用本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