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冬之后,天氣寒冷,皮膚毛孔長時間處于緊縮狀態,皮脂腺分泌機能減退,進而引起皮膚干燥瘙癢,這就是所謂的冬季瘙癢癥。冬季瘙癢癥的多發人群主要是老年人,瘙癢的程度會因人而異,重者奇癢難忍,常抓得皮破血流。
中醫認為,此癥是因為年長之后,氣血兩虛,膚失濡養,肝風內生,風盛所致,稱其為“風癢癥”?!爸物L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癥治療的要點在于引血歸經,散風止癢,臨床發現,在加強日常護理和做好飲食調理的同時,經常按摩以下5個穴位也可以起到預防和減輕瘙癢癥的作用。
血海穴
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見圖1)。血海穴是足少陰脾經上的穴位,為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之處,故名“血海”,經常按摩此穴,有調節血液循環、祛風的作用。
三陰交
三陰交位于內踝尖上約4指寬的位置(如圖2),是足少陰脾經上的穴位,它就像一個聚會點,腎、肝、脾都必須經過這里才能行走。經常按摩此穴,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
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如圖3),是腎經上的穴位,具有補水的作用,水多了,自然克風。
行間穴
行間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如圖4),是肝經上的穴位。經常按摩具有平肝祛風、止癢的作用。
百蟲窩穴
百蟲窩穴屬于經外奇穴,由于本穴善治各種蟲邪侵襲之病,有如直搗百蟲之窩穴,故如此命名。百蟲窩穴位于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4指處(見圖1),經常按摩具有祛風活血,驅蟲止癢之功效。
每天按揉5個“止癢穴”3~5次,每次用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左右肢體的穴位各36下,以有明顯的酸脹感為宜。
瘙癢嚴重者也可采用刮痧法,具體做法:找到血海、曲泉、百蟲窩三穴形成的三角區后(見圖1),涂上刮痧油,用刮痧板在此處刮3~5分鐘,3~6天1次,不必強求出痧。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頑固性的皮膚瘙癢需及時就醫,以防患有糖尿病、貧血、慢性腎功能衰竭和腫瘤等疾病。
相關鏈接
冬季護膚三部曲
日常護理
1.保持清潔,早晚用冷水洗臉。
2.保持水分,避免皮膚干燥引起過敏。
3.選用敏感系列護膚品,增加皮膚纖維組織,使薄弱的皮膚得以改善。
4.選擇不含濃烈香味、不含酒精等刺激性的化妝品。
5.盡量不化濃妝,如果出現皮膚過敏后,要立即停止使用任何化妝品,對皮膚進行觀察和保養護理。
飲食調理
1.多吃豆類和雜糧等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如麥麩、豌豆、糙米、黃豆,以及酵母、香菇等。
2.常吃花生、核桃、芝麻、榛子、腰果等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如亞油酸等的)食物。人體缺乏亞油酸,皮膚會變得干燥,鱗屑增厚,易產生瘙癢感。
洗浴保養
1.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半小時之內。
2.保持適宜的水溫,以40℃為宜。
3.洗澡次數不宜過頻,中老年人冬天每周洗1次澡足夠(在氣溫相對較高、濕度相對較大的南方視具體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