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所謂的“酸堿體質學說”一度大行其道,不知迷惑了多少人。什么“酸性體質等于體液變酸”、“酸性體質等于亞健康”、“酸性體質等于癌癥體質”,以及隨之而來的“吃酸性食物多導致酸性體質”、“多吃堿性食物可以讓身體調節到堿性體質”等,種種“偽學說”讓很多人堅信不疑。一些商家抓住人們尋求健康的心理,借用這些概念炒作,推出所謂“排酸”保健品,礦泉水也開始以“堿性水”為賣點。在這種潮流下,很多人成為這些產品的忠實“粉絲”,究其原因,還在于這些人對食物酸堿性及其對人體酸堿平衡的作用不了解。
食物酸堿性的真相
食物酸堿性的區分,有人以為靠舌頭品嘗,以味覺來判定;或有取石蕊試紙,看其顏色改變,變藍為堿性,變紅為酸性。其實食物的酸堿,并不是憑口感,而是食物在體內吸收代謝后的結果。如果食物代謝后所產生的磷酸根、硫酸根、氯離子等比較多,就容易在體內形成酸,而產生酸性反應。如果產生的鈉離子、鉀離子、鎂離子、鈣離子較多,就容易在體內產生較多的堿,形成堿性反應。這和食物中的礦物質含量有關,一般來說,含有硫、磷等礦物質較多的食物,是酸性食物;而含鉀、鈣、鎂等礦物質較多的食物,為堿性食物。
簡單地歸納,動物性食品中,除牛奶外,多是酸性食品;植物性食品中,除五谷、雜糧、豆類外,多為堿性食品;鹽、油、糖、咖啡、茶等,都是中性食品。但也有少數例外,例如李子是水果,但所含的有機酸人體不能代謝,因此會留在體內呈酸性反應。
體內酸堿平衡幾乎不受食物影響
按照“食物決定酸堿體質”的說法,“谷類、肉類、魚和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可以導致酸性體質,引起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癥的發生。可人體的三大產能營養素在體內代謝都會產生酸性物質,那豈不是想轉變成“堿性體質”的人都不敢吃了?如此,人體需要的最基本的營養和能量從何而來?正常的生理功能如何維持?
其實,食物的酸堿對身體內的酸堿平衡影響非常小,因為人體血液與體液的酸堿值只要有一點點改變,就會造成新陳代謝的失調與混亂。人類的身體像一個精密的儀器,有很完善的緩沖系統和調節系統,使體液保持恒定的酸堿值,緩沖掉食物酸堿所帶來的影響。它的平衡主要靠三大體系維護,包括血的緩沖系統、肺的呼吸功能以及腎的排泄與重吸收作用,三者密切配合、協調一致。
首先,血液中有好幾對緩沖物質,其中以碳酸鹽的緩沖能力最強,可以確保血液中的酸堿度不會輕易受到代謝產物的影響。它們就像一個酸堿的緩沖池,如果有一種酸性的物質進去,馬上就會有堿性物質來平衡、緩沖。
其次,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被運送到血液中,產生碳酸,這是人體產生最多的酸性物質。但是通過肺的呼吸,我們可以不停地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還有,人體代謝產生的很多有機酸,會通過腎臟排到尿液中,這是一個大的排酸系統。尿液的酸堿度很容易受到食物的影響,但是不會影響到體液的酸堿度。
因此,健康人的酸堿平衡是幾乎不會受到食物酸堿的影響。除非是腎臟、消化道、肺部等器官發生疾病引起代謝失常。比如呼吸系統出現問題,二氧化碳排出就會有故障,使血液中的碳酸過高;再比如腎臟出現問題,酸性物質無法通過尿液排出,蓄積體內,導致酸中毒。這些是由疾病造成的,而不是所謂的“酸性體質”,這個因果關系要搞清楚。“大部分的人都是亞健康的酸性體質”的說法,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均衡飲食才能養出健康體質
因此,只要在生活中多注意一些細節,花點心思在日常的一日三餐上,讓品種豐富些,搭配合理些,心情愉快些,在面對一些“偽學說”時多些智慧的判斷,就能做一個健康的守護者。而在正常情況下,沒有必要去刻意追求食物是酸性或是堿性,均衡的飲食才是健康的,各種營養素的食物都應該適量的攝取。
谷類為主,粗細搭配 在飲食中仍然要以谷類食物為主,每天250~400克,注意粗細搭配,不能只吃大米、饅頭、面條,還要經常攝入一些粗糧、雜糧。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蔬菜水果對保護眼睛、心血管健康以及預防各種疾病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強調的是,要鼓勵大家適量吃些薯類,因其含有豐富的淀粉,可以代替一部分主食,而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制品 奶類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含鈣量較高,而且易于人體吸收(注:如果有乳糖不耐受,喝后出現腹脹或腹瀉,可以改喝酸奶)。豆類也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鈣、維生素B1和煙酸等,尤其是大豆及其制品含有大豆異黃酮,有非常好的保健功效,對一些慢性疾病甚至是腫瘤的預防有一定作用。
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 這些食物是優質蛋白、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尤其是鐵的吸收利用率高。每天100克魚蝦、50克肉、1個雞蛋就可以滿足機體對蛋白質的需要。
減少烹調油用量,吃清淡少鹽食物 不要過多食用油炸、煙熏食物,烹調油每人每天25克,鹽不超過6克(除了炒菜的鹽外,要注意很多隱性鹽,比如加工肉制品、調料品、咸菜等)。
合理分配三餐 三餐的能量供應比應該是3∶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