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馬嵬位于今天陜西省興平縣馬嵬鎮(zhèn)西,北依黃山,南望渭水,坡前有西(安)寶(雞)公路穿過。馬嵬原是一個不大的集鎮(zhèn),古代是通往西南的官道,歷代都在這里設有驛站,稱“馬嵬驛”。又因其坡勢向北逐漸加高,形成上坡,故又名“馬嵬坡”。
馬嵬坡為人所知,緣于那場“馬嵬兵變”,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在這里香消玉殞。公元756年,爆發(fā)“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帶領滿朝文武棄都奔蜀,倉皇出逃,兩天后抵達馬嵬驛站。在此,將士以禍由楊國忠起誅殺其全家,并要求處死楊貴妃。不得已,玄宗誅殺楊貴妃后,軍隊才得到安撫,繼續(xù)保護玄宗西去逃亡。至此,一向冷落的馬嵬坡便成了中外游人踏訪憑吊的勝地。一千多年來,歷代的達官貴人、文人騷客慕訪馬嵬坡,憑吊貴妃墓,懷古詠史,留下了多少凄楚哀婉、纏綿悱惻的詩文之作。
我們從西安乘車沿關中平原上的西寶公路西行,車行到63公里處的興平縣以西時,向北望去,叢綠掩映、古槐參天的馬嵬坡貴妃墓遺址頓時映入眼簾。這座占地17 畝的小陵園式墓地,把歷史的場景從千年前拉到了眼前。
楊貴妃墓由門樓、獻殿、墓冢、碑廊、雕像等景物組成,景致優(yōu)美,別具一格。我們拾階而上,抬眼望去,是古樸典雅、頗具特色的貴妃墓門樓。它修建于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門樓橫額上是原國民黨陜西省主席邵力子題寫的“唐標氏貴妃之墓”,7個大字筆力勁健、渾厚遒然。
貴妃粉美容傳奇
踏進門樓,迎面是一座仿唐式獻殿,共三間。越過獻殿,便是一座青磚砌成的圓形墓冢,高3 米,這就是楊貴妃墓冢。這里埋葬了一位薄命紅顏,埋葬了一場浩大的政治云煙,卻留下了一段美麗的傳說:冢上白土香氣襲人,可滋潤皮膚。
貴妃死后,附近有位張員外,老兩口膝下無兒,只有一位長得又黑又丑的女兒,因為丑,招婿屢屢不成。一天晚上,女兒跑到馬嵬坡,爬在貴妃土墓上嚎陶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拍打墓,淚水滴到墓上,墓上的土又和著淚水粘到手上,手擦淚時泥水又抹到臉上。母親把女兒勸回家,為她洗臉梳頭,突然發(fā)現(xiàn)女兒變得又白又凈,煞是好看;再換掉臟衣服,更加艷麗迷人,十分俊俏。
丑女變美女的消息很快傳遍遠鄉(xiāng)近里,而且越傳越奇。有人說,貴妃長得白凈漂亮,生前“伸手笑雪黑”,死后墓上的土能變成粉,稱“貴妃粉”,丑女搽了能變美,美女搽了更美麗;有人還說,婦女臉上的黑斑點,用它一搽就沒有了。于是,每逢春日,女士們紛紛來這里取土搽臉,就是外地游人回去也要帶上一包土粉。
于是封土一天天地減少,守墓人堆土而眾人取土,老是存不住。后來人們?yōu)榱吮Wo貴妃墓,便用青磚把它全部封包,使人再無法從墓上取土了。這就是關中一帶帝王將相和妃子墓冢都用封土圍頂,而唯獨楊貴妃墓頂用青磚包砌的緣由。
江山美人情
貴妃墓東西兩側碑廊鑲嵌有唐宋以來歷代名人學士題詠的碑文32 塊,上面刻有溫庭筠、李商隱、李白、林則徐、畢沉等人的詩作。較著名的有林則徐的《題楊太真墓》、畢沉的《過馬嵬詠古》等。這些詩文有的為楊貴妃鳴不平,如高驕詩言:“玉顏雖掩馬嵬塵, 冤氣和煙鎖滑津”,黃滔詩言:“天意從來知幸蜀,不關胎禍自蛾眉”;有的譴責唐太宗薄情寡義,如李益的詩說:“漢將如云不直言,寇來反罪綺羅恩”,林則徐的詩說:“六月佛堂涼似水,梵王揮手竟無情”;有的褒贊貴妃死得高尚,如徐黃詩說:“張均兄弟皆何在,卻是楊妃死極君”;有的則說楊貴妃因美亡身。盡管這些碑石詩刻內容各執(zhí)褒貶,莫衷一是,但卻不乏精品佳作,無論在文學上還是書法上都閃爍著璀璨的光芒,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詩作,為后世了解和正確評價楊貴妃這位歷史人物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據(jù)《馬嵬志》記載,歷史上曾有人匯編過馬嵬詩作,得詩五百余首,但大多未能流傳下來。
墓冢之后,穿過一道風景墻,踏過37 級臺階,便是一片綠草如菌、繁華似錦的開闊地。這里青石鋪路,優(yōu)美整潔,中央矗立著一尊巨大的漢白玉楊貴妃雕像。這尊插花雕像高6 米(像身高3.8 米),用料考究,工藝精美。但見貴妃亭亭玉立,側身低首,含情嬌柔,宛如出水的芙蓉,嬌媚迷人。雕像栩栩如生,藝術而立體地再現(xiàn)了楊貴妃當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李白詩《清平調》) 的俏麗風姿。
在貴妃雕像前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座仿古游亭,它檐角高翹,龍飛花艷。游人可居高而坐,正是談古論今、攬景興懷之絕好所在。
漫步馬嵬坡,無論是高堂大殿,塊塊相依的碑竭篆刻,句句綴珠的詩歌散文,還是青磚砌就的墓冢,漢白玉貴妃插花雕像,都會勾起你對那場政治風云的回眸,引起你無限的遐想。閉上眼睛,仿佛就能聽到三軍將士聲振如雷、兵戈相擊的喧囂,聽到玉環(huán)那揪人心扉、戀戀不舍的悲痛哭泣。一代美人花容委地,怎不使人由衷慨嘆紅顏薄命。正所謂“煙塵已不在,細柳正如眉;亭臺樓閣間,空留笑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