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養生”系列之二
人體作為自然界中一個開放系統,必然會受到自然界錯綜復雜的時空環境的影響。因此,養生要提倡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如因時、因地、因人,是“三因”養生鼎足而立的三個方面,互為補充,缺一不可。上期,我們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教授、國家首批高級健康管理師王宇為廣大讀者朋友介紹了如何“因時養生”,本期接著介紹因地養生和因人養生。
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因地養生是針對不同的地理環境,采取不同的養生方法,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比如,西北地區,地勢高而寒冷,須養陽氣;東南地方地勢低而溫熱,養生須養陰等。
大致在秦漢時期,祖國養生理論就認識到了自然環境與健康長壽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黃帝內經》就明確地提出了地理環境與長壽密切相關,認為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水土有利于健康長壽。由于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之中,所以影響人們健康長壽的因素除了先天遺傳和自然環境之外,社會環境也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黃帝內經》早就注意到了社會生活對人的身心存在重大影響,該書的《素問·疏五過論》稱:“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強調社會地位的變更勢必影響人的情志活動,從而形成致病之源。
《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說明呼吸新鮮空氣可使人神志精明,身體健康,增強抵抗力,雖有病邪而不易侵入。唐代孫思邈有“山林深處,固是佳境,拔山臨水,氣候高爽”之言;宋代歐陽修提出“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明代龔廷賢有“山林逸興,可以延年”之說,這都說明山區氣候涼爽,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這些自然氣候條件可使人心曠神怡,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身體抗病能力,對健康十分有益。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并適應所在地區的養生有利條件,是因地養生的核心。比如,黑龍江省作為中國最北部的省份,冬季嚴寒,但這里森林覆蓋率達43.6%,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全省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9個,并擁有冰雪、歷史古跡、濕地、邊境、民俗風情等旅游資源,具有讓老人在本地養生的自然條件,因此絕大多數老年人還是選擇在黑龍江過冬。不過,仍有部分有條件的老人選擇到南方過冬。實際上,這種“候鳥式”的養生未必科學。因為,身體狀況已經適應了北方的嚴寒氣候,冬季驟然趕到南方,身體本身未必就能夠完全適應。所以,這里還需要提倡因人養生。
因人養生:
遵循原則,注重差異
所謂“因人養生”,就是養生學不僅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而且注重在客觀環境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因人而異制定不同的養生原則。
這是養生學在實際操作中機動靈活的一面。養生沒有千人一面的刻板規律,在遵循大原則的前提下,更應關注個體差異,盡量滿足機體的正常生理需求。青壯年和老人、男性和女性等,在客觀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比如,男女身體內外部的器官差別較大,如體重與身高,男人比女性普遍高一些、重一些。再如婦女的心臟一般要比男的小,每次心臟收縮時送出的血量比較少,而每分鐘心跳次數要比男的多。在血液成分方面,血液的總量、血液里含的紅細胞數目和血色素的量,也是女子低于男子。女子的肝、腎、胃、腸和腦子,一般來說也比男的要小。這樣,男人和女人、青壯年和老人在養生的方式方法上不可能一模一樣。《莊子·達生》中把這形象地比喻為“善養身者,若牧羊然,視其后而鞭之”,即需視不同情況而制定不同的養生方式方法。
除了年齡、性別,人與人之間的體質也各不相同。
平和體質人群及健康人群,體形勻稱健壯,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精力充沛,睡眠、食欲好,平時患病少。養生時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睡眠;堅持鍛煉,年輕人可適當跑步、打球,老年人可適當散步、打太極拳等。
氣虛體質人群屬于亞健康人群的一種,聲音低弱,常感氣不夠用,易累,容易感冒,發病后難以痊愈。養生時宜食用益氣健脾的食物;平時注意保暖;可做一些柔緩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做操等,并持之以恒。適宜的藥膳有黃芪童子雞和山藥粥等。
陽虛體質人群也屬于亞健康人群的一種,時感手腳發涼,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喜靜,易大便稀溏。養生時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溫陽之品;平時要注意保暖;防止出汗過多,運動時要避風寒。可做一些舒緩柔和的運動,如慢跑、散步、打太極拳、做廣播操。適宜藥膳有當歸生姜羊肉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