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身體總是特別僵硬,肩背酸疼,頭腦混沌。去醫院一看,什么毛病都沒有,但卻總感覺特別累,回到家脾氣也不好,看什么事情都不順心。老伴說我這是因為年紀大了,身體不如以前了,出現“亞健康”狀態。老伴還說,他不是危言聳聽,像我這種情況,平時沒什么大毛病,一旦病起來,可就會是大病!
聽他這么一說,我也開始緊張起來。要是真因為“亞健康”引發了大病,我這日子還怎么過?
看我總是愁眉苦臉,好友張老師給我出了個主意。她對清修一類的事情非常了解,我卻一直半信半疑。她對我說,在日本,不少中老年人選擇深入遠離塵世的山間寺廟,在清靜的“寺廟旅館”借住一段時間,希望通過別樣的旅途重新審視人生。這種在“寺廟旅館”內兩三天的安靜小住又被稱為“短期出家”,并不用離開世俗遁入空門,卻能體會到佛門的清凈,讓自己能心平氣和下來,重新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兩三天的時間里,除了跟師傅誦經,感受佛教氛圍外,還可以與僧人一起吃素食、打掃寺院。來這里并不是想成為真正的佛教徒,只是找一種方式來減壓。
回家跟老伴商量后,他居然大力支持我“短期出家”的想法。我笑著逗他:“你不怕我真出家啊?”他倒是傻傻地笑:“為了你的身體健康,體會一下出家的感覺即可。要讓你真出家啊,你可真放不下!”這還真是說中了我的心思,我也是覺得很有意思,想去體驗一下。
經過張老師的引薦,春節過后,我們來到了一家“寺廟旅館”。在這里,檀香縈繞,四周寂靜。“人為什么會有煩惱?”“因為隨波逐流,心念不定。”“因為選擇太多,無從選擇。”回答這些問題的人不是玄之又玄的大師高僧,而是與你我無異的普通城市人。除張老師與我外,還有不少同行之人,他們有的身披僧袍,有的穿著灰色的居士服,有的穿著樸素的T恤,按照僧人的作息與戒律,用“短期出家”體驗這幾日悠閑的清修。
寺廟里的生活與城市里的很不同,沒有手機、報紙、電視、上網,早晨4點半起床,晚上9點半睡覺。每天晨起5點要先上早殿做早課,念完早課的佛經,吃飯時,沒有人聲,只有筷子碰到碗的聲音。在一個200多人同時進餐的齋堂,吃飯的人很多,但很安靜。大家排成幾排,安靜而專注地吃飯。在這里,連小孩子也會將碗里的食物一掃而光,然后用筷子丈量比劃著,把吃完的空碗整齊地碼放在桌子邊緣。
早上,我們吃的紅豆花生稀飯和兩個包子,一個是青菜餡,另一個是胡蘿卜香菇餡的,還搭配有一些小菜,是咸菜、胡蘿卜、金針菇等;中午,我們吃的主食是米飯,菜是黃豆芽、木耳、香菇、胡蘿卜煮在一起做成的什錦菜,基本沒有什么油。所有的菜雖然清淡,但給人一種爽口、純凈的感覺。據說修行之人是不食用蔬菜中的五辛菜的,因為吃蔥、蒜、韭菜、山蒜等身上會有味,而且會使人生氣、貪欲及愚蠢。
佛在《舍利弗問經》中說:“諸婆羅門,不非時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這“短期出家”也得遵循“過午不食”的戒律。這個時間就是在太陽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這段時間是不允許吃東西的。一開始有些不習慣,晚上肚子餓的時候就喝水,過了兩三天也就習慣了,反而覺得身輕如燕。看來之前真的是吃得太多了。
在寺廟里,早早就睡覺,這里晚上很安靜,自然而然9點多就覺得困了。一開始我還覺得很新鮮,但后來發現,原來戒律是很無趣很束縛的,但守戒律并不是目的。戒律是幫助人養成良好習慣的,通過這種形式,安定人心,規范行為,漸漸就能體會它的好處。
其實以前也想盡各種方法減輕壓力,在廣場跳舞、練太極拳,甚至像年輕人一樣去駕車出游、打牌、上網,可終究沒有感到徹底輕松,甚至變得越來越浮躁。這幾天,和張老師一起在寺廟里聽晨鐘暮鼓、食清粥素食,感覺身體一下子變輕了很多。用張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在寺廟學習如何看待苦與樂,學會體諒別人,懂得為別人提供支援和方便,這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
這次“出家還俗”歸來,重新回到家時,對身邊的事情釋然了不少。家庭和睦,孩子孝順,子孫健康,雖然總為他人操心,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還煩惱什么呢?
從此,我愛上了這種“短期出家”的生活方式,每次遇見想不開的事情了,就會去寺廟待上一陣子。在面對迷惑和煩惱時,需要用信仰來解決,哪怕不是宗教信仰。只有有了信仰才不會心念不定地生出很多煩惱。“短期出家”不是單純為了出家而出家,而更是要給每個人一個修身養性思考人生的機會,更從容地面對以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