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老人,年愈九旬還能上廚執勺,調出可口的美味佳肴,現在雖然從掌廚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卻仍然擔任美食顧問,指點家人如何烹飪,將簡單的飯菜調出花樣,調出口味。他就是家住江蘇省東臺市湖畔花園45號的百歲老人許誠。
一個天氣晴朗的上午,我叩開了許誠老人的家門。這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許老和他的女兒、女婿、外孫女、外孫女婿以及曾外孫女住在一起。許老面色紅潤,兩道壽眉又長又濃,精神飽滿,比他的實際年齡要年輕不少。原來我想和許老的女婿交談有關許老的軼事,可女婿說你直接問他,他耳不聾、眼不花,以前的事基本都記得,腦子好使著呢!
我拿著許老的退休證,試著問他的出生年月、參加革命時間,他果然回答得一字不差。許誠老人的籍貫是江蘇如皋,1913年1月出生在如皋柴灣鎮紅樓村5組,1942年6月參加新四軍,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上海縣閔行鎮糧食局副局長、如皋縣糧食局副局長,而后進揚州文化干校學習,繼而任如皋縣水利局副局長、白安橋中學校長、白蒲油米廠廠長等職。離休后便來到在東臺市工作的女兒家安享晚年。
問起許老的生活習慣,原來他喜歡早睡早起,一般早7點起晚7點睡;閑時喜歡讀書看報,下下棋,散散步;每逢八一建軍節、新四軍成立紀念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等重大節日,他便和家人講述當年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經歷,教育家人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當問到他還有什么愛好特長時,一旁的女婿忍不住插話說,老丈人還有一手好廚藝,93歲以前家里一直都由他掌廚,一家人口福不淺呢!這一說,引起了筆者的濃厚興趣,連忙向他究根問底。
原來許誠老人在部隊時當過較長時間的炊事兵、司務長,學了一手好廚藝。他的老領導、老戰友來看他時,都要他燒“紅燒肉”讓他們品嘗。他燒的紅燒肉薄皮肉嫩、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外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與著名的“東坡肉”不相上下,“吃了打嘴巴子也不丟哩”(當地俗語,意思是吃上嘴就舍不得丟)!
平常時節,老人以蔬菜為主,為了讓家人也喜歡蔬菜,老人總是將簡單的蔬菜烹調出色香味俱全。就拿香菇炒青菜來說,這道普通的家常菜經過許老打理,在家人的眼中就變成了“綠色經典”:一棵棵鮮綠脆嫩的小青菜整齊有序地排列在盤中,幾只茸茸的香菇點綴其間,充滿活力,生機勃勃,既好看,又好吃,營養成分又不流失。逢年過節,許老更是大顯身手,在廚房里做足蔬菜文章。既滿足了美味素食的需要,又保證了大家的身體健康。
許老說,自己喜歡吃素的習慣是在戰爭年代養成的,那時生活艱苦,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哪來的大魚大肉?部隊只有在逢年過節,或者說是慶祝戰役勝利,才會殺幾頭豬慶賀一下。許老做紅燒肉的手藝就是在部隊時學會的。現在雖然生活條件好了,但他仍喜歡以素食為主,因為他認為過多的葷腥會不利于健康,多吃蔬菜對身體有益。
許老說,他之所以能活到現在,除了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外,還有就是與他動鍋碰勺有關。因為上廚是一個動腦動手的過程,調出美味既能愉悅心情,又能鍛煉身體。最近幾年,家人雖然不讓他上廚了,但他還擔任“美食顧問”,做一些廚藝指導工作,不讓自己的腦子閑下來。
養生專家認為,人未老腦先老,腦好才是人的長壽之本。人到老年,腦子不能閑,勤于動腦既能給人們帶來健康長壽,又能帶來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