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如今,北京談雨色變,但這事是古人的老生常談。從水文研究者的結論中可以看出,北京歷史上的水災很多,“7·21”的洪水跟北京城歷史上的水災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清朝北京城發大水的時候,洪水淹了城門,9個城門都打不開。家家戶戶都被淹,房屋倒塌。雨停了很多天,很多地方的積水還有好幾尺深。”最嚴重的時候,北京城內高處的地方都淹了好幾尺,連紫禁城的城墻都坍塌過多次。
康熙帝最早預測北京大雨之年
今年是農歷壬辰年,知道北京今年這場大雨的除了71歲的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鈞科,還有康熙皇帝。這個預言早在1996年就在尹鈞科自己的研究報告中多次提出,可惜的是并未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尹鈞科是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的研究生。尹鈞科曾經將北京歷史上的各種自然災害都進行過深入研究,試圖通過歸納法尋找出其中的一些規律。
他注意到《清實錄》上都有記載——早在清朝康熙五十二年,陰歷六月,有一天,外面正下著大雨,康熙皇帝觸景生情,跟身邊的大臣說,“壬辰年、癸巳年,應多大雨。”當年剛好是壬辰年,轉年則是癸巳年。
又過了3天,雨還繼續下,康熙身邊的人看著皇上憂慮的表情,不禁發問,皇上是如何推算出這場大雨的。康熙對地理歷史鉆研已久,掐指算了算,說順治十年,癸巳年,北京地區雨大成災;萬歷二十年,壬辰年,大雨;明朝成化九年,是癸巳年,北京地區也是大雨。
看到這段記錄時,尹鈞科當時正在做北京市科學規劃辦公室的一個課題——北京歷史災害研究,他警覺起來,把秦始皇以來一直到現在,按照60年一個甲子的規律,總結出2000多年里大概有37次甲子。然后從各種史書中去找壬辰、癸巳年期間的天氣情況,結果顯示,在這兩年中發生水災的概率高達80%以上。這個概率是很高的。
他在1996年出版的《北京歷史自然災害研究》一書的276頁寫道:“康熙皇帝的一番話,不僅旁證了順治十年的特大洪澇之災,而且也為經驗之談,值得重視。如果這一經驗無誤,那么,下一輪中壬辰、癸巳年分別是2012年和2013年,當為易澇之年。”尹鈞科大膽預測,“7·21”的這場大雨,可能預示著北京地區進入到了一個多雨期。北京在今后五六十年,會進入一個相對多雨的周期,這個周期可能是50多年,也可能是60多年。
明溝改成了暗溝 潛伏水災的誘因
為什么造成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北京城內“房屋與街道為附麗,街道與溝渠相表里。溝渠不通,則街道之水必泛濫;街道不治,則房屋之水必灌流。”
由此可見修理街道,疏浚溝渠,是北京城市防汛的重要工作。
從尹鈞科的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古今方法的差異,簡言之是城市化的發展導致了水災。
隨著北京城市化建設,大面積的道路街區都硬化了,鋪上瀝青、水泥地,一下雨,就形成了地表徑流。而過去北京都是土壤地面,下雨后雖然也形成徑流,但相當一部分能夠滲透到地面下去。
歷史上北京城內有比較完善的排水系統。但隨著城市不斷地擴張和發展,好多明溝改成了暗溝。比如西城區的趙登禹路,元代曾是大都金水河的故道,明代稱大明壕,清代稱西河沿,是北京重要的排水渠道。
到了民國后,就用皇城墻的大城磚,給大明溝砌上了暗溝。變成暗溝后,斷面面積顯然變小,也不可能保留水道的形狀,排水能力大不如前。
在京城內的其他一些地方,比如原來的南北新華街,也就是現在新華門與和平門的位置,過去也有一排水渠道。后來改成暗溝,變成馬路。
通惠河以前也叫大通河,到了明代,大通橋以內,不再能夠通航,但是排洪的功能還有。到了民國后,也改成了暗溝。
北京原來內外城都有護城河,這些護城河在歷史上除了防衛的作用外,就是排洪的功能。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內城的護城河基本上都變成暗溝,二環修了地鐵,對護城河也造成比較嚴重的干擾。
尹鈞科指著研究資料上的圖標告訴記者,“清代主要的街道兩側都有排水設施,有些是明的,有些是暗的,比現在密集得多。現在這些設施大部分都沒了。”
現在北京火車站的位置,有一條河叫“泡子河”,在元代是一條重要的河流,后來被填平修了北京火車站。
當然,也有把暗溝重新變回明溝的,菖蒲河就是一例。讓菖蒲河重見天日,對于排洪和美化環境都有利。
北京城內原來還有很多的水坑,也就是洼地,其蓄洪作用不可小覷,但現在都被填平了。現在北京天壇東邊的龍潭湖一帶,先農壇西邊、陶然亭公園附近還保留一些小面積的水坑。
把明溝變成暗溝,除了斷面面積減少,還面臨如何疏浚的問題,時間一長,生活垃圾和泥沙就會淤塞,影響排洪的能力。為此,需要管理部門經常去疏通這些暗溝。
在清朝、明朝甚至是元朝的時候,在下大雨之前,中央政府對北京城這些暗溝都會定期地疏通拓展,提高暗溝的排水功能。由于很多生活垃圾都會排到河里,所以在淘挖的時候,臭氣熏天。這在史書上都有明確記載。
向河流傾倒垃圾是頑癥陋習
八通線上每天都跟北京人照面的通惠河就是這樣一條“寒磣”河。從通惠河上游起便出現了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排入河道中的現象,中游淤泥顯現,而在下游,更有建筑工地將挖出的渣土倒入河道,河水卷著沙土一路向東流淌著。很難想象這條漂著垃圾、散發著臭味的河流竟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河道。
水溝里的水是黑色的,水溝周圍也長著厚厚的苔蘚。慶豐閘東邊約八米寬的河面上,一大片三四米長的白色浮沫把河水蓋得密不透風,占據了河道寬度的四分之一,十分顯眼。在河道旁,成堆的生活垃圾堆放于此。一位居民告訴記者,“居民的垃圾都往這兒扔,有的直接就掉進河水里了,臭得很。有兩條船每周來清理一次河道中的垃圾,但只是清理表面漂浮的,淤積在河道中的沒有人管。”
由此沿通惠河往東約兩百米遠,一大堆垃圾露天堆置在河道邊。繼續向東,直到慶豐公園西區門口,這段六七百米長的河道里,不僅漂浮著大大小小的黑色淤泥,塑料袋等垃圾也隨處可見。淤泥的下面仍舊是堅硬的石塊。一位住在朝陽旺角的居民說:“幾乎就是石塊蓋著淤泥,淤泥上面又粘住了石塊。”
彎道中淤積的淤泥最寬的位置占據了河道的三分之一,淤泥上已經長滿了雜草和小樹,最長的超過200米,像是在通惠河中形成的人工河灘。
負責清理西會村沿岸垃圾的環衛工人老李一邊用鐮刀割著岸邊的雜草,一邊告訴記者。“我每天上9個小時班,沒看見有人清理河道里的垃圾。”
對于北京現有河道出現的問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一位專家表示,北京在六環內有50多條城市河道,這些河道發揮著供水、排水、調蓄洪水的作用,但是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嚴重污染了河道及周邊環境,使得河水惡臭;粗獷式的管理也讓許多生活垃圾及泥沙進入河道,淤泥淤積并導致水質惡化,河道生態功能退化。
在這位專家看來,一些河道長效管理缺位。在河道管理中,市、區沒有相應的河道保潔經費核算辦法等相關規定,資金來源得不到保障,河道日常保潔和維護運行方面的工作開展困難。“疏通河道的做法一般是先將河道從中間隔開,抽空其中一半的水,再對其中的淤積進行清理。清理后,再將水倒過來,繼而才能清理另外一半的河道淤積,而費用也比較高。資金不到位,一些河道的日常清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只是對河道中漂浮的垃圾進行清理,而對水面下的河道卻鮮有動作。”
專家認為,在河道污染治理中要從源頭收集和處理污水,源頭處理污水量小、濃度高、處理效果好,成本低。通過治河和截污相結合, 截斷污水直接入河途徑。
河道資源性缺水是河道水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可以通過對雨洪水和再生水水源使用,增大河道用水量的供給,從而保證河道不斷流。增加河水在陸地上的流動時間,維持河勢穩定,降低產沙和輸沙。“對于河道清淤,應該成為一種階段性時間點上必須要去做的事情,漸漸成為一種制度,約束責任單位與責任人。進一步明確中小河道管理養護內容、標準、經費來源等,完善河道管理養護體系,從機制上保障長效管理。”
乾隆被熏暈 兩次治理龍須溝
疏通溝渠這事,古人也是很頭疼的。因為老舍先生創作的一部話劇,龍須溝廣為人知。乾隆皇帝兩次下令,整治三里河和龍須溝這兩條北京外城重要的排水系統,并將整治的過程和結果寫成《正陽橋疏渠記》刻于碑上,石碑至今尚存。
乾隆皇帝當政60年,飽受水災困擾。乾隆帝曾說過:“無歲無河患。”他曾吟詩云:“一自儀封決,尚懷午夜驚。”“自愧治河無善策,惟廑歸壑免災延。”
大清王朝的都城北京,永定河流經北京地勢陡而土性酥,縱橫蕩漾,遷徙異常,決溢頻繁。乾隆朝曾三次改道。乾隆帝詩云:“永定原無災,千年衛京城,有源安可障,無事自然行。”永定河的治理,一直被視為重點工程。
北京地形的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內城地勢高、外城地勢低。內城防汛排水設施較好,外城防御水患的條件較差。外城有兩條河,一是三里河,一是龍須溝。龍須溝的水道較窄,且是彎彎曲曲的,很長,盤踞在天橋的左右,猶如龍須,故稱龍須溝。平時,溪水細細流淌,時有滯流,雨天則水溢溝渠,浸入天橋一帶居民之家。歷久疏于治理則淤泥污濁,臭氣熏天。
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皇帝到天壇祭天,途經天橋時,突遭濁氣熏人,便問濁氣來自何方?隨行人員答道:“回稟皇上,天橋跨越之三里河、龍須溝,有待疏浚。”乾隆命轎夫落轎,他下得轎來,站在天橋之上,目睹橋下方的一潭死水滯流,被熏得七葷八素,十分惱火。回宮后,就找來河臣詢問其事。正巧大學士阿桂等前來奏報睢州防洪大堤工程成功合龍的消息,遂共商治理北京外城三里河、龍須溝之事。乾隆帝說:“河治民始安”。乾隆三十二年(1767)皇家出資白銀17萬兩,增建外城溝渠約3萬米。河槽相對穩定,水流始見通暢。不料二十多年過去了,地方上除了每年農歷二月清理一次臭溝以外,對于河道清淤和兩岸河槽則未盡心治理。
鋪透水磚存儲降水
排蓄結合是城市防汛的現實途徑,作為“蓄”的重要組成部分,透水磚可以把雨水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的含量。
北京市節水中心透露,今年本市將在老舊小區鋪設15萬平方米透水磚。新建小區也將有七成以上鋪設透水磚。目前各區縣都在進行鋪設透水磚社區的篩選。具體條件為小區道路具有一定規模、以前未鋪設過透水磚,同時還要征得居民同意。此次鋪設,16區縣均有涉及,以老舊小區為主。總面積大約有15萬平方米。
各區縣將會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采購透水磚,采購價為每平方米100元左右,但各區縣也可自行調節。
市節水中心強調,無論是誰鋪設,都需要遵守嚴格的鋪設工藝。而為了保證透水磚真正能起到透水效果,在公開招投標時,除了要求廠家出具檢測報告之外,還要在鋪設過程中,聘請專業的監理公司進行工程監理。
要想做到真透水,除了透水磚本身要透水以外,透水磚下的找平層、基層、底基層等墊層都應采用透水材料。市節水部門將會定期進行抽查,一旦發現透水磚或者墊層不符合要求,要追究施工單位和廠家的責任,并進行無償更換。
立交橋下將無“水淹七軍”
記者從北京市排水集團了解到,北京將利用三年時間,把城區71座下沉式立交橋的雨水泵站排水能力提高到抵御50毫米降雨的5年一遇標準。加上此前已完成改造和建設標準較高無需改造的7座,城區內78座下沉式立交橋將能夠抵御暴雨。
同時,將為有條件的下沉式立交橋加建調蓄水池,并采取客水分流等措施,最終實現在降雨量達70毫米的暴雨中,車輛仍能夠順利通過。
目前北京的下沉式立交橋的排水分為重力流排水和雨水泵站排水兩種。
重力流排水就是雨水可以直接流到附近的河流里去,優點是排水能力較高,不易形成積水,但是需要橋區最低點高于河流水面。
北京還有78座下沉式立交橋無法達到這一條件,需要用雨水泵站來排水,也就形成了容易積水的點位。
排水集團指揮中心的視頻監視管理平臺上,78座雨水泵站的工作狀態、水深數據都能實時傳回。北京市排水集團管網運行部副部長梁毅稱,針對不同泵站的薄弱環節和承接的雨水來量,將有針對性地改造,比如有的橋區泵站的水泵功率小,不能滿足抽升每小時50毫米降雨的橋區水量,就要更換更大功率的水泵,或者加裝多臺水泵。
“北京的暴雨有短而急的特點,調蓄水池將能起到‘削峰’的作用,也就是在雨下得最大,超過泵站排水負荷,將發生水淹路面的情況時,讓雨水灌進橋區下的調蓄水池,等雨量能夠被泵站順利排走的時候關閉調蓄水池。”梁毅說。除雨水泵站、調蓄水池、增排水口外,污水廠和再生水廠也是排水的重要環節。
他介紹,調蓄水池分大小兩個池子,小池子用來承接降雨前期的雨水,前期的雨水沖刷了馬路上的灰塵,非常臟,只能排到污水管道去;大池子承接降雨中后期的雨水,這時的雨水相對比較干凈,等大雨過后可以抽出來作綠化用水。
此外,根據一些橋區的設計,幾公里外的雨水可能都會流向下沉式立交橋最低洼處,造成泵站承擔雨量過大。排水集團將進行客水分流,也就是在雨水匯集沿途加裝排水口和新建分流排水管道,讓雨水在流往下沉式立交橋的半路上就被分流排走,減輕泵站的壓力。
立交橋下看海景,將成為傳說。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