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上海市名中醫,上海市名中醫研究工作室導師,上海藥膳協會會長
中醫食性理論有寒、熱、溫、涼、平五性,如桂圓、羊肉是熱性的;橘子、雞肉是溫性的;大米、豬肉是平性的;芹菜、鴨子是涼性的;西瓜、甲魚是寒性的等。中醫還籠統地將食物分為清補、平補、溫補三大類。人們一日三餐,糧食是基本的,大米、小麥是平性的,含有六大類營養成分,是最全面的。吃飽了人就能生活和工作。農村里健康長壽的老人,就是以糧食和新鮮蔬菜為主的。
現代人對于葷蔬菜肴、口味烹調都非常講究。食物宜多樣化,如是,各種各樣的營養成分都能得到補充。若長期偏食就會失去平衡。
西醫的營養理論與中醫的食性理論,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是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反映,都有道理。雖然營養能夠定量,食性只能定性,但在生活中這兩種理論都是模糊的,絕大多數人在生活中自己體會調節而取得了平衡。
要不要補充營養品?
經常有人問,要不要補充營養品?我國居民一日三餐的食物非常豐富,許多人營養過盛,不需要再補充營養品了。又有人問,人家送了蛋白粉能吃嗎?維生素片能吃嗎?
人們每天一日三餐中的菜肴是不同的,經常地調換,營養和食性比較全面,保持著平衡。某種營養品、維生素片天天服用一些,日積月累就會多了,與體內其他各種營養成分、維生素成分就會失去平衡。
蛋白粉是大豆制作的。我個人認為,對于絕大多數血清白蛋白正常的人,不需要補充蛋白粉。如果你的血清白蛋白較低,是需要補充蛋白質的,而且要優質蛋白,應從食物中攝取,如牛奶、雞、鴨、魚、蝦等。植物蛋白雖然不及牛奶等優質,但對于正常人,是作為主食的。如果腎功能不正常,要控制豆制品的攝入量,蛋白粉就不宜吃,否則會增加血清尿素氮和尿酸的含量,就是增加毒素。
各種維生素在一日三餐中都會得到滿足,在食物中攝取是最安全的。目前,醫院臨床上維生素缺乏性疾病極少,絕大多數人不再需要另行補充。因此,臨床上口服極少發生因維生素過量而中毒的情況。
要不要補充保健品?
市場上大量的保健品種類繁多,并以中藥補品為主。中醫講究補虛瀉實,以取得平衡,不虛不實就是健康。虛是體內缺少了一些,稱為“虛弱”,需要補充;實是體內有了多余的東西,如痰、瘀、火,稱為“病邪”,需要去除。五低之人需要補虛,五高之人需要瀉實,絕不是一概而論的都需要補虛。
保健品中有一個大類的功能為增強免疫功能。很多人認為,免疫功能越強越好,這是一個誤區。人體的免疫功能非常復雜,有好幾大類,處在平衡狀態,都有正常范圍的。
有免疫低下而患病的,也有免疫亢進而患病的。免疫低下的人容易感冒感染,也容易患腫瘤,晚期癌癥便屬于免疫缺陷疾病,這類人需要增強免疫,中藥有人參、西洋參、黃芪、靈芝、冬蟲夏草、阿膠、燕窩、鹿茸、鱉甲等,都已證實具有良好的增強免疫功能作用。冬令進補服用的膏滋藥可強身功效,也是增強免疫力。
免疫亢進怎么理解?臨床上有一大類疾病稱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即體內產生了一種特異性抗體。如紅斑狼瘡患有抗雙鏈DNA抗體,類風濕關節炎患有抗環瓜氨酸抗體等,這些抗體會損傷人體的某些器官,使人患病。患有過敏的人,免疫球蛋白IgE增高,也是免疫亢進。因此,保健品不能亂吃,輕者過敏,重者會誘發自身免疫疾病。
每天服用營養保健品就是偏食,就會失去平衡。
要不要忌口?
病人經常會問要不要忌口。忌口是對于體內過多的營養成分和免疫亢進,用減少攝食的辦法,以取得平衡。
五高之人和過敏之人肯定要忌口,痛風患者忌食高嘌呤的蛋白質和啤酒,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糖類和糧食攝入,高脂血癥要控制油脂攝入,胖子和脂肪肝更要控制飲食,必須下決心管住自己的嘴。
引起過敏的食物很多,大多是蛋白質一類,如海鮮類、蚌蛤類、蟹蝦類等;但也不能什么都忌。俗話說自病自得知,忌口太多會影響營養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