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社長李學謙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談到:書店如果仍然把自己當做是圖書的銷售終端,倒閉就是大勢所趨。人們的圖書購買習慣在發生變化,閱讀習慣也在發生變化,而電子商務平臺的價格優勢,又那么吸引人,實體書店若純粹賣書,必死無疑。作為市場的一部分,書店自身必須用商業邏輯去看待問題。以求變革發展。我看到有人在呼喚給予書店以政策性保護,比如減租減稅,但其實,解決了政策問題,書店還是會倒。從一定程度上說,這不是政策問題,而是應該轉換商業模式。首先,閱讀是教育的基礎,應該把閱讀當做全民享有的福利來推動,這是出版業的文化使命。其次,無論出版社也好,書店也好,都是市場主體,必須以市場邏輯來對待自身的發展。
具體到書店而言,一定要考慮自己的升級換代,考慮怎樣給讀者更多的增值服務,讓他們覺得物有所值。當文化理想遭遇市場沖擊,悲劇總是難免的。理想很美,但是現實并不殘酷,這需要你去平衡,讓理想的回歸理想,讓市場的回歸市場,懷有文化情懷的時候,你必須清晰地認識到,一面對市場就必須用商業邏輯去思考,不然空中樓閣虛幻一場,最后只會空悲切。文化理想不能代替市場邏輯,市場不會為文化理想的覆滅而憐憫。而且,圖書業本身是實踐性很強的行業,必須讓自己在市場有安身立命之處,否則再美的理想,也是蒼白的。
劉明輝:書業營銷創新“六六六”戰略
大連出版社社長劉明輝在“2012年中國書業營銷創新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書業營銷創新“六六六”戰略》的主題演講,演講中提出: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亙古亙今,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行業,抑或一個組織,都需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社會的進步。創新更是時代的要求,當今社會,科學技術在發展,人們的閱讀習慣在變化、書業內部競爭越來越激烈,迫切需要出版企業進行組織、制度、管理、產品等一系列創新。而營銷創新是出版企業創新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書業營銷存在營銷戰略模糊、產品定位不清、推廣定位不準、營銷渠道不暢、營銷手段單一、品牌塑造無方等六根軟肋。書業營銷創新需牢固樹立模式決定勝負、需求拉動市場、價值高于價格、細節決定成敗、差異決定勢力、品牌決定壽命六個觀念。書業營銷要以創新的思維實現六個轉變:即從營銷產品向營銷服務轉變;從價格營銷向價值營銷轉變;從市場內部營銷向市場外部營銷轉變;從企業利益營銷向社會責任營銷轉變;從單一產品營銷創新向整體營銷戰略創新轉變;從商品營銷向文化營銷轉變。
吳義勤:網絡文學需要大浪淘沙
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吳義勤接受《齊魯晚報》記者采訪談到:網絡文學好像來勢兇猛,其實雷聲大,雨點小。大家都在看,都在談網絡文學,好像閱讀網絡小說成了一個時尚的名詞,但是一旦涉及到具體作品,很難說哪一部作品已經相當完善了。網絡文學目前缺少的是領軍人物,一個真正的標桿,這么多寫手和作家,沒有特別拔尖的。十幾年來網絡創作進步巨大,有人寫舊詩詞,有人寫先鋒作品,作品類型和數量都越來越多,但還沒有一部真正讓人拍案叫絕的作品。
網絡文學充滿好奇與想象力,但是缺乏深度,與我們的民族和文化,與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能夠交融在一起的東西還太少,與讀者真正實現內心交流的東西還太少。讀起來,好像更多的是喚醒了身體的本能,而不能將讀者的愛與恨等所有復雜的人類情感充分調動起來。
不少網絡文學由于題材雷同和情節幼稚一直遭人詬病,這是由網絡作家構成的復雜性決定的,不同修養、不同背景、不同趣味的作家寫出來的作品自然就會有不同,這種狀況只能通過時間的沉淀以及逐步的經典化才能大浪淘沙。傳統文學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網絡文學誕生僅僅十幾年,應該給它們更多的時間去發展、去沉淀,不能急于求成。
陳潔:3G手機給電子閱讀帶來什么
陳潔在《人民日報》撰文說:如果說網絡改變了世界,那么,3G手機正在為這種改變推波助瀾,它開啟互聯網的移動時代,這給現有管理體制、商業模式、版權法律制度帶來巨大的沖擊,對電子閱讀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影響之一,擴展電子閱讀。3G手機可以下載圖書、文章,還可以看報紙。跟傳統閱讀方式相關聯的一切行業,出版社、紙質媒體、物流和實體書店,都被這股電子閱讀風沖擊。越來越多的出版社開始配合并主動物色有足夠規模的數字出版平臺。影響之二,加快電子閱讀時代的到來,這必然會激化數字版權之爭。作者和出版社抵制電子出版和手機閱讀的根本原因,就是數字版權問題。數字版權維護的困難來自兩方面。首先是文字作品極易復制,侵權成本低.導致盜版傳播非常普遍。其次,版權包括紙質出版權、數字網絡傳播權和各種轉授權,而作品通過網絡最終出現在3G手機上,往往經過多次轉授,很多內容提供方不能提供從源頭(作者本人)到終點(電子平臺)的完整授權路徑。對此,除了加強監管、司法和網民(手機用戶)的版權觀念外,至關重要的還是網絡平臺加強版權保護控制,做到“不授權,不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