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一個編輯能保證自己負責出版的圖書都是“精品”,但是,只要我們認真負責,至少可以做到每一本圖書都是“正品”,沒有差錯,能將正確的知識準確無誤地傳遞給讀者。那么,如何提高圖書質量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必須打有準備之仗
在作者交來稿件之前,就必須多和作者交流,給作者一份自己寫的編寫須知。—般來說,每個新編輯到出版社都會發一本厚厚的編輯手冊,或者自己出版社出版的審校手冊。但是那里面的內容太多,有些內容我們幾乎很少用上。而我的做法就是把手冊不斷地變薄。首先把它變成一個筆記本,把自己用得上的內容摘抄在一個筆記本上,摘抄的過程就是—個學習與熟練的過程。然后再把筆記本變成一張紙或者—封郵件。總的來說,就是把平時最常用的、經常要對作者交代的,比如層次結構、圖表如何編號、行業的最新修訂的專業術語、常用量及單位的法定表示方法、交稿要求等,還有最容易出錯的地方集中在一起,編寫成—份屬于自己的簡明扼要的編寫須知及時發給作者,這樣即可以提高作者交來的稿件質量,同時也會提高我們的工作速度。
2.要有嚴格的把關精神
書稿不論是加工前還是加工后都必須要嚴格實行“三審制”,即使是重印書也要嚴格執行“三審制”。很多編輯覺得重印書就是填填單子,到市場上去收錢就行。其實,越是重印書,就越要謹慎,越要嚴格執行“三審制”。因為,重印書一般都是出版社的品牌圖書,都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暢銷的圖書,在這期間必定有新知識、新技術產生,重印時應該將他們及時補充進去,同時剔除掉陳舊的東西,以保證圖書的可讀性,提升其品牌。比如鐵道出版社的《鐵道概論》一書,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有了這本書,到目前為止累計印數已經80多萬冊,并且一直還在修訂重印。這期間鐵路發展迅速,首先經歷了6次大提速,然后又是高鐵的建設和動車組的投入使用,很多設備和技術都進行了更新,這些內容在重印時都要反應進去。
3.要有一種強烈的政治敏感度
筆者記得曾經去聽原外研社社長李朋義的講座,他說過一句話,說:“中國的編輯就是社會主義的文化警察”。作為編輯必須要睜大雙眼,當好這個文化警察,時刻保持必要的政治敏感度。文科類的圖書一般不會出現政治性的錯誤,因為編輯拿到書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檢查是否有政治性錯誤。而科技類圖書的編輯,一般會忽視這個問題,結果就可能釀成大錯。例如,鐵道社從臺灣引進的一套計算機圖書,書中有很多為講解指令而抓屏的界面圖,其中就有一個列表,列有很多國家,美國、日本、英國等,還有各個國家的國旗,其中就有臺灣,而且還有臺灣的旗幟。還好這個錯誤在終審時被發現了,否則就要釀成大錯。像這種很隱蔽的問題,如果沒有強烈的政治敏感度,幾乎是發現不了的。那么,科技類圖書怎么剔除政治性錯誤呢?筆者認為除正文外,還需要重點檢查以下幾個方面:書稿前言;介紹概述性的內容,比如緒論;文中的圖表。
4.在工作中善于總結,積累經驗
根據自己的特點、習慣,掌握正確的編校方法。做個有心人,最好能有一本自己的編輯周記或者出書記錄,每一周總結一次或者每出完一本書就總結一次。在總結中應該包括三項:首先,總結該書出書過程中成功快捷的經驗,以便以后借鑒。其次,總結教訓,將每次的錯誤和失誤記錄在案,每次出書前翻翻看看,可以提醒我們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第三就是專家提醒,這里的專家是指參與圖書出版的每一個人員,如其他編輯、編輯室主任的意見,校對人員、終審組和社領導,都會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或者你沒發現的錯誤,我們要學會借力使力,把前輩們幾十年總結出來的知識迅速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這樣我們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
5.要尊重校對人員,編校雙方聯手設防
很多文字編輯對負責校對的技術編輯不是很重視,總認為他們水平沒有自己高,看不出什么問題來,還耽誤自己的出書時間,拖延了出書流程。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也許校對人員確實沒有您學歷高,但是別忘了“術業有專攻”,校對人員是不同于編輯的另一個角度在看書稿,他們往往能發現很多編輯發現不了的問題。所以說編輯要尊重校對,學會合作,共同提高圖書質量。因此,編輯發稿時一定要做到“齊清定”,審稿和加工工作做到位,這樣才不至于給校對人員額外增加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6.要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專業素養
編輯要結合本社的出書情況,有針對性地閱讀一些相關、相近的專業書籍,熟悉和掌握一門以上的專業知識,在書稿中不要出現知識性差錯。而且要時刻注意本專業的動態、技術規范和行業標準,按照最新的國家標準去編輯加工書稿,保證圖書質量。因此,還要經常參加一些本行業的學術會議,掌握本專業的前沿動態,這樣就可以在作者交來的稿件中及時剔除陳舊錯誤的知識,指導作者加入新知識。
7.給自己加設門檻
首先,為了保證不出錯,筆者負責編輯的每一本圖書都會用“黑馬”校對軟件將書稿檢查一遍,然后再一一去核對。雖然“黑馬”校對是通用性的軟件,科技類圖書的很多專業術語他的庫里沒有反而會把正確的當成錯誤的,增加了編輯的甄別時間和精力。但是,軟件都是程序化的東西,只要有錯,肯定會一個不漏地都給你指出來,而我們也許有些地方就是發現不了。比如,國家領導人的排序問題,對文字中的港澳臺的稱呼問題等,“黑馬”校對軟件是很敏感的。
其次,為了保證書稿質量,筆者還給自己加了一條鐵的紀律,就是:稿件已經完全確認要付印了,所有的程序都走完了,再把稿子拿回來最后再耐心地看一次?;蛟S就會發現一些問題。所以,適當的時候,給自己增加一點工作量,分擔或者重復一下別人的工作,也會對圖書質量增加最后一道保險,當然沒有問題最好。
(作者單位系中國鐵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