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出版業全球化的發展,很多國外知名出版機構紛紛來到中國建立了辦事處,他們會定期向出版社提供他們最新的出版物目錄,或推薦一些被認為是值得引進中國的樣書。當編輯將原版外文圖書拿到手中,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對此書進行評估,其知識性、科學性如何,市場需求如何,是否值得引進,如果打算引進,選擇什么樣的譯者進行翻譯。
選擇合適的譯者對于成功引進、出版一本外文參考書所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工作實踐,對引進版專業書遴選譯者的技巧進行探討。
1.評估外版書,要聽取業內老中青三個不同年齡層次人的意見
在進行選題論證的時候,即便編輯有足夠的把握覺得某本書值得引進,但出于慎重,出版社還是希望能獲得業內專家、讀者對此書的意見。編輯需要將此書送給相關專業人士進行評估,一般要綜合業內老中青三個人的意見。因為,同一本書有些專家認為內容膚淺、不值得引進,而在青年讀者那里卻很受歡迎,尤其是初入門者可能覺得此書對他們有用,而這些人群數量龐大、需求旺盛。還有一些專家認為內容很好、能反映學科發展現狀的書,一旦被引進出版后,市場需求卻持續低迷,最后圖書都被積壓在倉庫里,造成大量浪費。專家認為書內容好的原因我們不排除是因為書中某些內容和他的研究方向接近,因此在對全書進行判斷的時候加入了個人感情色彩。
2.評估外版書,遴選的評估專家最好就是潛在的譯者
在把樣書送給專家評估時,一般會附上一個評估意見表,表格選項除了要譯者填寫書的基本情況、特色、價值及引進理由外,還有一項是不能缺少的,就是詢問譯者,如同意引進,是否愿意承擔翻譯工作,如果愿意翻譯,是否愿意購書。如果評估專家一見到樣書就愛不釋手,就表明了翻譯意愿,這對編輯而言,省事不少,并有了更大的譯者遴選空間。
3.遴選負責任的譯者
在外文書經過評估后,出版社決定要引進了,接下來就要確定主譯了。這是很關鍵的一步。譯者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書稿翻譯質量的好壞,還影響著中文版圖書出版后的銷量。一個負責任的主譯會合理調配成員,動員他們犧牲休息的時間,把翻譯書稿當成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來做;并且對最終交上來的稿件逐字逐句逐標點進行審校,確認沒有明顯錯誤了,才會把終稿交到出版社。這種主譯治學嚴謹,一般是科主任,要么沒有出版過學術著作,對于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往往會傾注大量心血,希望通過此書來提升自己的學術地位;要么就是曾經出版過多本著作,具有豐富的編寫經驗,對于每本自己的著作,都嚴格要求,追求精益求精。
4.遴選業內有影響力的譯者
對于經典的好書,遴選譯者一般找業內最有影響力的專家,最好是院士或者是學會的主任委員。這種號召力不僅僅表現在吸引讀者購書方面,對于匯聚優秀的各章節參譯人員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有的主譯能組織全科的力量來翻譯一本書,這樣雖然能保證交稿時間,但由于科室能參與翻譯的人員數量有限,碰到水平不一的情況,往往沒有騰挪余地,致使最終的稿件質量水平也參差不齊。業內有影響力的專家可以組織他能信任的有真正實力的朋友一起參與到書的翻譯工作中來,由于資源多,每個人的工作量不大,交稿也比較迅速。這些資源最后聚集到出版社這里,對出版社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為今后進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初步基礎。
5.遴選外語好的譯者
一個外語水平強的主譯對于一本翻譯書稿的質量至關重要。如果主譯的外語水平不好,盡管他有一定的學術知名度,他自己也無法參與書稿的具體翻譯工作,最后真正干活的只能是自己的碩士生或者博士生了,而學生的責任心和翻譯能力較難以把控。做翻譯書的編輯應該深有體會,經常碰到一些翻譯晦澀、不符合中國人閱讀習慣的書稿。更為可怕的是出現翻譯錯誤。一個外語好的主譯,能對書稿質量親自把關,決不允許上述情況發生。
6.遴選能分擔出版風險的譯者
引進國外的圖書要向國外版權部門支付版權使用費,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加上要支付譯者的翻譯稿酬,出版社的贏利空間是很有限的。為了降低出版風險,編輯往往會找譯者要一定的出版費或者包銷一定數量的圖書。如果有的譯者有能力幫助營銷圖書,讓他們擔任主譯,出版社基本沒有出版風險。這種譯者就比較受出版社的歡迎。
在遴選譯者的實踐工作中,還有很多的技巧不能——列舉出來。只要勤于開動腦筋,用心積累,就一定有方法找到最合適的譯者,從而保證外文專業書的成功引進、出版。
(作者單位系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