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國際性、交互性、開放性以及資源共享性為信息的傳播和利用帶來了一場深刻變革,著作權制度也因網絡時代的到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傳統著作權人希望將其對作品的權利延伸到互聯網上,另一方面,互聯網上的既得權益者也希望其在互聯網上的權益能夠在傳統著作權的擴大保護中得到保障。因此,互聯網上的著作權問題日漸突出。
一、按行為主體劃分的網絡著作權侵權類型
1.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行為
網絡服務提供者指為各類開放性的網絡提供中介服務的人。最初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是指給用戶提供接入服務,使之能與互聯網連接的經營者。如今,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范圍越來越廣,可分為網絡基礎設施經營者、接入服務提供者、主機服務提供者、電子公告板系統經營者、信息搜索工具提供者等五類。
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六條專門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躲避權利保護技術措施行為的侵權責任進行了規定,即“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專門用于故意避開或者破壞他人著作權技術保護措施的方法、設備或者材料,而上載、傳播、提供的”,應根據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第6項的規定確定侵權責任。但《條例》同時規定,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在其鏈接、儲存的相關內容涉嫌侵權,但能夠證明自己并無惡意并且及時刪除侵權鏈接或內容的情況下,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網際網絡的出現催生了一個新興的產業——網絡服務業,服務提供者(ServiceProvider,SP)提供接入、中轉、搜索等各種各樣的硬件和軟件服務。這種服務導致互聯網上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泛濫成災,著作權人的權利受到極大侵害,服務提供者也常常站上被告席。因此,如何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界定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平衡著作權人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對促進互聯網的健康發展、促進創造性作品的生產和傳播都至關重要。
2.網絡內容提供者的侵權行為
網絡內容提供者是指將作品上傳到網上供公眾訪問的主體,通常有兩大類:一是指已經申領網絡信息服務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網絡服務經營者,主要從事網絡信息服務{二是傳播作品的網絡用戶,包括各種各樣的組織和個體。無論是哪種主體,只要其在網上傳播的作品涉嫌侵犯他人著作權,著作權人就有權追究網絡內容提供者的侵權責任。比如:一些網友的影像作品使用了未經授權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或者使用了其他影視作品中的一些經典鏡頭,而該作品不是用于教學或研究,而是在網絡上通過點擊率獲取收益,這就屬于侵權行為。
但是網絡侵權行為極其復雜。因網站設置深層鏈接而導致的侵權行為,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一是設鏈網站的鏈接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二是設鏈網站的鏈接行為構成幫助侵權。
3.網站管理者的侵權行為
網站管理者是負責管理網站內容和秩序的人,擁有網頁或網站的整體內容和形式的著作權。有時網站管理者為編輯網頁專欄篩選和整理材料或用了已發表在網上的相關作品形成匯編作品。在這個過程中,網站管理者很可能做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也不支付報酬便使用其作品的行為,即可能構成侵權。
4.網絡使用者的侵權行為
網絡使用者即互聯網的終端用戶。網絡使用者侵權目前從技術上來說只能是自然人使用并侵權,但從法律角度看,侵權責任的被告還有可能是法人、其他單位或組織等。互聯網使用者數目龐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年7月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5.38億。網絡使用者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包括:故意規避或破壞著作權人在其作品上采取的技術防范措施;出于贏利目的將MP3或網上電影下載并制作成盜版光盤進行商業出售等。
二、按侵權行為方式劃分的網絡著作權侵權類型
1.上載侵權行為
上載侵權行為是指對網絡用戶公布無著作權人授權的作品的行為。1998年,互聯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在未經畢淑敏等六位作家同意的情況下,將他們的文學作品儲存在其計算機系統內,網絡用戶只要登陸該公司的主頁即可瀏覽或下載這些作品。法院最后裁定:該公司的行為是對原告作品的傳播使用,將原作品數字化并沒有改變原作者在作品中賦予的核心精神和獨創性,只是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并不具有獨創性。原作品著作權人對該作品的數字化產品享有權利。
2.轉載侵權行為
轉載侵權行為是指在網絡上復制、傳輸作品卻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行為。
3.下載侵權行為
下載侵權行為是指擅自下載或使用網絡作品卻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侵權行為。以陳衛華訴成都計算機商情報社一案為例。陳衛華將其作品《戲說MAYA》一文上載到其個人主頁上,并注明請勿轉載的字樣。而《計算機商情報》未經陳衛華許可將該網絡作品刊載于其家庭版上。法院審理此案時認為,著作權是法律賦予作者對其創作的作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陳衛華將《戲說MAYA》一文上載到互聯網上發表,實際是在網絡空間傳播其作品。計算機商情報社在其主辦的登有商業廣告的報紙上擅自刊載陳衛華的作品,為其商業目的擴大了該作品的傳播范圍,侵犯了陳衛華的著作權。
4.快取侵權行為
快取是指計算機在運作時,因信息傳輸或運作所需,會在計算機的高速緩存上暫時復制數字數據并儲存。快取通常發生在網絡服務器上,也稱代理主機快取。當網絡服務提供者儲存熱門網站,以供使用者快速連至該網站,或一家公司為網絡安全理由使用代理主機,作為防火墻的一部分時,會使用快取功能,這樣就會產生高速緩存暫時性重制與儲存他人網站的內容。由于快取會暫時性重制他人網站上的著作,因此可能產生著作權爭議。
5.網頁超鏈接侵權行為
由于在其屏幕內存中網頁使用者暫時儲存所鏈接網頁的內容,網頁超鏈接可能引發侵權爭議。但在網頁上涉及和提供超鏈接的原網頁超鏈接其他網頁并沒有重制的行為,如果有,則只在網頁使用者的暫時性復制被認為有侵權時,提供超鏈接的網頁才有輔助侵權或代理侵害的可能。
8.網站內容集成侵權行為
網站內容集成是指在自己網站供人搜尋或自己使用他人網站的數據庫內容。美國即有因為內容集成產生著作權爭議的案例。Bidder’s Edge公司在其網站提供一種功能,讓使用者可以跨越不同拍賣網站搜尋并投標購買其想要購買的商品,而不必分別到不同拍賣網站去投標,其所涵蓋的拍賣網站包括eBay,每天通過該網站訪問eBay的數量達10萬次,復制eBay網站的數據庫達1.10%,eBay因此告該公司侵害著作權。
三、按侵權行為內容劃分的網絡著作權侵權類型
1,侵犯網絡著作權人人身權的侵權行為
著作人身權指著作權人基于作品創作所享有的一種使其人格、作品受到尊重的權利。根據《伯爾尼公約》第六條之二第一款規定,著作人身權利是不依賴于財產權利而獨立存在的,即使在財產權轉讓后,著作人身權仍歸作者享有。
我國的著作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及保護作品完整權。著作權人將其作品發表于網絡上,其發表權已經實現,他人再轉載或鏈接均不能侵犯作者的發表權。例如以當年明月為筆名的作者撰寫的《明朝那些事兒》,2006年3月在天涯社區首次發表,2009年3月21日連載完畢,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如果在網絡連載階段,出現侵犯作者署名權、修改權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情況就是侵犯當年明月的人身權。
我國《著作權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中國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所以將未公開發表的作品擅自上載到網上,也屬于侵權。如有些技術水準較高的網絡黑客可以查到網站服務器系統的漏洞并破解密碼,輕易地更改網絡作品;有些作品被轉載時內容被隨意刪減、或沒有作者署名,這些對網絡著作人身權的侵權行為嚴重地損害了著作人身權。
傳統著作人身權的載體是可以觸摸的傳播工具,例如書籍、報刊、電視等,而網絡環境下著作人身權的載體變為了互聯網,其具有無形性、全球性與交互性等特征。載體的特殊性使得在網絡環境下對著作人身權的保護也突破了在傳統技術下著作人身權保護的形式,對傳統的保護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2.侵犯網絡著作權人財產權的侵權行為
著作權人財產權是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權人所享有的利用作品獲得經濟利益的權利。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包括信息網絡傳播權在內的十七項財產權利,這些權利同樣適用于網絡作品。網絡使作品的傳播方式和使用范圍得到擴張,從而使現有作品給作者帶來更多的經濟回報,這種回報理應受到《著作權法》的認可和保護。
與傳統的文字、音樂、影視作品的單一存在與傳播方式不同,網絡上的作品存儲形式多種多樣并且可能隨時被訪問者讀取。這些網絡作品有的是在網絡創作中產生的,如網絡文學,也有的本來不是網絡作品,但是后來被放置在網上,成了網絡環境下的作品。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就是指著作權利人對上述網絡作品所享有的權利。
網絡著作權也稱信息網絡傳播權,指著作權人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以及許可他人行使此權利而獲得報酬的權利。我國著作權理論和法律上原本沒有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概念,2001年修改的《著作權法》第十條第十二款增加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為應對數字傳播技術給著作權保護帶來的巨大沖擊,很多國家通過修改著作權法律制度或制訂專門規定,加強了對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人的保護。
(作者系北京市新聞出版局音像電子網絡管理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