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報紙做強做大》一書早在三四個月前即已出版。近日參加了“《如何把報紙做強做大》出版座談會”,我認真地聆聽了眾位與會嘉賓深思熟慮并飽含感情的發言,回想著當初看稿時內心的感動瞬間膨脹為一種沖動:一種想讓業界更多人了解這本精練實用且引人深思的專業好書的沖動;一種想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編輯花絮與編輯感悟的沖動……
出版緣起
近幾年我們中國書籍出版社陸續推出了《出版文化叢書》的前三輯共九本著作,各書的作者主要是一些出版集團、出版社的精英人才,圖書的內容也相對集中在對出版社的轉企改制、經營管理以及圖書的策劃營銷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與理性思考上。而我因一直在出版文化編輯室工作,也就較多地關注這方面的內容,碰巧與《傳媒》雜志楊馳原總編聊起了這一話題。楊總編對行業的熟稔程度與獨到見解令我敬佩,更感激他對我毫無保留的賜教。一頓飯的工夫,“傳媒文化叢書”的雛形已初步形成,這套書以影響較大的報刊集團或報刊社、電臺媒體以及新媒體中的領軍人物為主要作者,介紹報社、雜志社、電視臺和網絡等新媒體的經營理念、成功案例和經驗教訓等。
幾日后,楊總編又特意找到我,說正巧得知天津今晚報社社長、今晚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賈長華先生把30年來經營《今晚報》的經驗總結精心編寫了結集成冊,意欲出版,在楊總編的熱心撮合下,雙方就此結緣;而我也有幸擔任本書的責任編輯。
走近作者
作為一個編輯,對自己所編之書的作者有一個詳細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這有利于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此前對賈社長的了解不多,雖也知道他所掌舵的《今晚報》是中國晚報中的四大名旦之一,而他本人更是榮獲了“首屆中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范長江新聞獎提名獎”等諸多獎項,但也僅限于此。于是在書稿正式進入編輯程序前也做了點功課,可“百度”的結果卻讓我有些意外;除了一些個人簡介的只言片語外,很難搜索到關于個人更深入的報道。我又不死心地查找《今晚報》的資訊,我把相關網頁一個個打開,耐心瀏覽。盡管那些導報都很少涉及賈社長本人,但當我細細看完后,腦海中居然一點點顯現出一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報業集團領導人的形象(等拿到書稿后看到今晚報的社訓“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時,我突然明白過來原來一個領導的境界可以影響到一個單位的境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賈社長是從普通的編輯、記者到編輯部副主任、主任,再到副總編輯、總編輯,不曾“越級”地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他對每一階段的工作成果或經驗教訓都有理性的總結。當我了解到他不僅對“辦報”頗有切實可行的心得,對“經營”同樣有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時,我慶幸地意識到:賈社長正是我們想要找尋的作者——不在乎他官位的大小、職位的高低,而在于他能把成功的實踐經驗與成熟的理性思考完美地結合起來,并以感染人心的文字來表達。
編輯心得
先談下書稿的內容吧。這里所說的“內容”,并不是想介紹本書具體寫了什么,而是指區別于整體設計的一個概念。其實最初拿到這薄薄的僅128頁的書稿時,我也不禁心存疑惑:就這么點字兒,也能成一本專業書?可當作為責編的我在整個審稿過程中數次忘了自己的編輯身份,情不自禁地跟隨作者的文字進入對內容的思考,而書稿中提到的一些觀點理念與實踐經驗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以致不到十萬字且質量不錯的書稿我卻花了整整一周的時間才完成初審工作時,終于明白書的好壞與厚薄并不成正比。正如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美譽的《論語》雖只有一萬一千多字,卻是字字珠璣,篇篇錦繡。而當在出版座談會上聽聞作者賈長華社長講述最后定稿時如何把書稿中可要可不要的又精簡了近三分之一內容時,我更是油然起敬:對作者而言,所寫的每一個字都是自己的心血之作,但賈社長居然能忍心親手砍掉這么多的內容,這需要有對作品和讀者多強的責任心和自身的魄力才能下得了手啊!
而這本書的版式設計也與我之前編輯過的一些專業類圖書也有很大的區別。在我以往的觀念中,專著類圖書也就比較中規中矩的版式,即便加些照片也并不能有太大的變化。而這本書的版式設計理念卻完全顛覆了我的想法,設計師在設計中借鑒了報紙版面分欄的方式,把整個版面分為左右面積不等的兩部分:從訂口起大約占整版三分之二的地方排書稿的正文部分,剩下的至切口部分放置與正文不同字體的圖片說明,這兩部分之間用一條豎線區分開。而全書中豐富多樣的各類圖片不僅配合正文部分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還打破了每頁都豎線分欄的單一性,平衡了版面中豎線與橫線的構圖美感,調節了讀者的審美疲勞。在以后的專業學術類圖書版式設計中,我想,把不同媒體的一些設計理念恰當運用,相互結合,也許會有更多竟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