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書屋是解決農民群眾“看書難”,保障廣大人民文化權益,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的“民心工程”。該項工程自2007年全面實施以來,中央財政已投入專項資金46.9億元,地方投入資金達到30多億元,并且正在相應地加大配套力度。目前,全國已建成衣家書屋將近50萬個。按照中央要求,到2012年農家書屋將基本覆蓋全國所有的行政村。
一、打造多功能服務平臺
衣家書屋的建設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為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在那一問間散發著書香的小屋里,數以億計的農民獲得了精神食糧,學到了農業科技和生活知識,用他們的話說,農家書屋現在已成為他們的“精神糧倉”和致富路上的“加油站”。但隨著農村居民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精神需求日益增長,對農家書屋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在豐富農家書屋功能,創新農家書屋服務模式方面,北京市西紅門鎮宏大園農家書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宏大園農家書屋分為地上、地下兩層,面積300多平方米,發展成為一個與圖書館共享內容資源、公益性圖書交換、圖書銷售、圖書借閱以及文學創作交流等多功能服務平臺,滿足了居民感受書香的綜合需求。宏大園農家書屋創新書屋的運作思路,充分開拓圖書資源,提升了書屋的使用效率,滿足了當地居民的閱讀需求。
(一)引入當地圖書館館藏外借圖書資源,開展公益性圖書交換,提升農家書屋的內容競爭力。
農家書屋競爭力的關鍵是藏書。藏書品種豐富,藏書內容貼近村民閱讀需要,才能確保農家書屋擁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克服部分農家書屋“見屋不見人”的尷尬局面。而農家書屋增加藏書數量缺乏足夠的購書經費。宏大園衣家書屋充分挖掘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將圖書館館藏資源引入書屋。
宏大園農家書屋圖書借閱區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農家書屋配備的基本讀物,可以通過人工借閱的方式為讀者提供服務。圖書的種類主要分為文學、財經、生活等幾大類。由于北京市新聞出版局進一步創新思路,書屋的大部分圖書都是由村民自主選擇購買,更貼近村民的閱讀需求和生活需要。另一部分是依托大興區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而實行的“一卡通”借閱,居民可以查看圖書館的外借書目信息,查詢圖書的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等基本信息,村民可以憑借身份證現場辦理借閱。這與書屋配備的圖書資源形成了相互補充,更為全面地滿足了居民的讀書需求。
宏大園農家書屋專門設立了公益的圖書交換區,共有四個書架。居民可以把自己看過的好書放在這里,并寫上讀書心得與他人分享,也可以把自己不再需要的圖書捐贈出來。村民在圖書交換的過程中,感受到與其他讀者分享的喜悅和幸福。這些書成為農家書屋藏書的有益補充。
(二)依托新華書店等傳統圖書發行渠道,開展圖書銷售,帶動書屋人氣,推動農家書屋長效發展。
宏大園農家書屋設立專門的圖書銷售區,與當地大興區新華書店合作,將圖書代銷點搬進農家書屋。依托新華書店強大的資源后盾,居民不出社區就能買到喜愛的圖書。單獨設立的暢銷書架上放有近兩年熱銷的文學、教育、經濟等各類圖書,受到居民的歡迎。書屋專門配備了兩臺電腦,與區新華書店網上售書系統聯網,讀者可以通過電腦了解到新華書店的最新書目,并可以隨時從網上訂購喜愛的圖書。而新華書店對宏大園農家書屋的資金、人才培訓等方面提供幫助。由于書屋管理員需要掌握圖書入庫、借閱、核查、修補等知識,專業培訓將引導書屋管理員更快地進入角色,發揮作用。
(三)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推動農家書屋成為居民文化交流的平臺。
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衣家書屋工程建設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農家書屋應利用自身優勢,大力開展讀書征文、知識講座、科技培訓等形式多樣的讀書學習活動,不斷豐富服務手段,拓寬服務范圍,充分發揮農家書屋的作用”。這是政府主管部門對農家書屋功能設計的重要指導意見。宏大園衣家書屋除了能夠滿足居民讀書、借閱、購買的基本需求外,還充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征文、演講、經典誦讀、知識競賽的活動。宏大園農家書屋的管理者并沒有停留在舉辦活動的臨時性舉措上,而是主動挖掘當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宏大園社區有幾十位土生土長的文學愛好者組成了熱土文學社。這些文學愛好者是喜愛創作、研究的文學愛好者,又是書屋的志愿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文學社每周安排固定的活動時間,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并排演了一部自編自導的《書屋老少會》,將真實感人的故事搬上舞臺,由書屋管理員和社區居民參演。宏大園農家書屋不僅通過多樣的文化活動,吸引了大量群眾參與全民閱讀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進一步引導村民的文化素質和整體素養的提高,為新農村建設增添了力量。
二、宏大園農家書屋發展模式的前瞻性
宏大園農家書屋發展模式并不一定適用全國各地的實踐情況,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農家書屋建設與圖書館社會服務體系研究——由農家書屋可持續發展問題引起的思考》一文中談到:現代社會的公共服務需求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結構息息相關。全國各地農村的現代化、城市化進程差異甚大,統一按照“行政村”范圍組織農村圖書服務的簡單建設思路,無法適應各地農村文化的實際需求。
宏大園農家書屋是建立在一個已經初步城市化的農村中,當地居民大部分已經搬遷上樓,公共文化需求相對旺盛。在居民成分中,既有搬遷上樓的農村居民,還有部分在職和退休的高校教師,整體居民素質較高。書屋選址在社區內部,周邊交通等基礎設施配套比較完善,為書屋與圖書發行渠道的合作提供了便利。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較快,轄區政府部門對農家書屋的建設較為重視,對農家書屋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投入了較大的精力,有力地推動了宏大園農家書屋的健康發展。
三、農家書屋未來發展建議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農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為農家書屋的建設和長遠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宏大園農家書屋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一定的先驗效應,為我國農家書屋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意義的探索。
(一)充分利用圖書館等資源,豐富農家書屋的藏書內容。
圖書館在全國省、市、縣一級都實現了覆蓋,擁有較豐富的圖書內容資源。圖書館本身具有滿足行政區域內居民的閱讀需求的功能,農家書屋與圖書館的功能具有交叉疊合的地方,為雙方的合作提供了空間。圖書館有專職工作人員搜集、整理、保存、傳遞文獻信息,從館藏文獻的加工整理到為讀者提供借閱服務都有一條成熟的專業流程,尤其是館藏文獻都要經過專業人員的編目加工,形成書目信息,便于讀者檢索。這是農家書屋無法做到,但卻可以共享的。
要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充分利用圖書館的館藏外借資源,農村居民可以在當地辦理圖書館的外借預約、借閱、還書全部借閱流程。一方面激活了圖書館的內容資源,擴大了圖書館的借闊人群;一方面,農家書屋為村民提供了更豐富的內容資源。
按照西方圖書館發展的經驗,藏書數量、交通距離是影響圖書借閱的重要因素。在農家書屋內容老舊,更新緩慢的情況下,要開拓思路,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開展圖書“漂流”等出版物內容共享活動,在鄉鎮的基礎上實現不同行政村農家書屋的資源共享,鼓勵和引導村民進行圖書公益捐贈,不斷擴大農家書屋的可借閱圖書的種類和數量。
(二)將農家書屋的功能綜合化,推動農家書屋嵌入農村居民生活。
宏大園農家書屋將書屋與新華書店圖書代銷點相結合,既為讀者購買圖書提供了便利,又豐富了農家書屋的功能。關于如何豐富農家書屋的功能,各省都根據地方實際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黑龍江省、甘肅省將農家書屋設在供銷社、副食店、小賣店等農民的消費場所,方便村民借購物之機到農家書屋借閱。湖南省、河北省把農家書屋與教育場所對接,將農家書屋建在中小學校、農民技校、計生學校、幼兒園等處,農家書屋兼具學校圖書室、幼兒園閱覽室功能。農家書屋通過與其他機構聯合,提升了農家書屋的人氣,在農村居民中進一步推廣農家書屋,讓衣家書屋成為農村居民的常去之地、愛去之地。
(三)通過成立讀書協會、舉辦文化活動,將農家書屋打造成為農村居民文化生活的載體。
農家書屋的閱讀群體相對固定,需要進一步擴大閱讀群體覆蓋面,提升農村居民的借閱率,如積極開展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知識講座等多樣化的活動,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在村民中間成立讀書協會或者文學創作協會。放眼全國的農家書屋建設情況,具備成立讀書協會條件的衣家書屋相對較少,但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社會逐步向城市化過渡,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將保持旺盛增長。要進一步拓展農家書屋的定位,在基本的閱讀中心的基礎上,成為農民日常公共文化生活的核心平臺。
(作者單位分別系北京市新聞出版局,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