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大量流行的管理類書籍中,中國致公出社出版的《管理管理者》是一本西方原汁原味的關于管理教練技術的著作,它的關鍵詞是“領導力”,其副標題——“為什么管理活該被拋棄”,則用一個近乎悖論的形式提醒我們思考:“如果實施了領導力,那么現在的管理工作應該是什么樣的?”本書從奧巴馬競選小組開始談起,一個沒有經理,沒有等級區分的團隊最后大獲成功的奧秘在哪里?作者指出被采訪者不約而同地談的三個要素分別是: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定位、共同的價值觀。作者因此提出了a型企業和β型企業的區分。α型企業是指建立在傳統的等級制或科層制基礎上的企業,在該企業中,處于金字塔頂層的管理者是唯一決策者,其他層級的管理者和處于底層的執行者通常都必須按照所獲得的信息開展行動并反饋行動信息;D型企業是建立在現代的扁平式或網絡式組織架構上的企業,在該企業中,每一個管理者和執行者都是決策者,都要對產品質量、客戶和企業負責,都有權獲得必需的信息并據此進行決策,每個人都有著共同的價值目標和愿景,自動自發,彼此協作完成工作,而管理者在這種情形下通常扮演的是“教練”角色。
本書提供了一整套徹底的管理新思維和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法,以期喚醒組織作為一個整體,共同為企業的現實和可持續發展負責的使命感,實現企業從α型到β型的轉變。作者精通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他設計的一套邏輯系統是:溝通優化——個人優化——團隊優化一一企業優化。溝通,尤為重要,既是管理的開端,又是一個團隊奔著愿景有效運轉的基本保障。這部分是該著論述最為深入的一部分,體現了這本書推廣管理教練技術的普及特征。
本書的核心理念體現在本書第三章“翻倍領導力”。讓領導力翻倍的武器一是邏輯層次,一是情緒領導力。本書揭示出,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有一個邏輯層次,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先認清楚這個問題是在什么邏輯層次上。就問題談問題,很難解決問題,一不小心還會陷入問題而難以自拔,本書告訴我們:一個問題的徹底解決,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尋找答案。情緒領導力,也是一個新概念,作者提出必須把情緒納入管理范疇。無論什么情況下,人是根本的根本,是創意之源。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所屬員工,首先是個人的獨立的人,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不可能不帶有個人的情緒。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認為,“最偉大的管理者是那些善于管理情緒的人。”但我們過去的管理理念過于強調理性,談控制情緒,這在理論上固然不錯,但實施起來困難重重,甚至適得其反。
《管理管理者》提出:情緒是我們認識價值觀的有效渠道,他是一種完全現實的存在,情緒領導力是管理者最為關鍵的基本素質。價值雖然抽象,但在心理學層面是個現實。英國學者倫布朗認為,情緒是“人類所有活動背后最直接的動力”。價值觀在邏輯層次中處于較高的層位,價值決定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而且還有很多東西隱藏其后。傷害價值觀的代價是慘重的。作者提出:第一步,你不僅要和下屬溝通他的價值觀,還要不停地給他講解你自己的價值觀;第二步,以一種合作的態度與跟你有共同價值觀或者相近價值觀的人發展出一種團隊的價值觀;第三步,把價值觀傳遞到企業的各個角落,各級管理者按照價值觀工作。價值觀是可以培育的。作者所舉的正面例證就是施密茨博士本人對冰島克伊普辛銀行做價值驅動管理的培訓,最終使得該銀行成功渡過2008年金融危機。作者因此得出結論說:管理者其實就是一個推銷員,如果你想推銷自己的想法,說服員工、激發員工,就要從員工自己的價值上去說服。企業價值觀不是軟件,而是硬件,它能讓人有驅動力,能夠被激勵。管理者!必須知道能否達成員工的價值觀,能否同時關照客戶的價值。本書提供的第二個案例是星巴克如何三次渡過金融危機,并以爆炸性速度發展的故事。
作者施密茨博士既是理論家也是企業實踐者,接受他培訓的知名企業包括戴姆勒、寶馬公司、西門子公司、大眾公司、微軟公司等,所以《管理管理者》融入了作者自身的大量經驗和培訓實績。因為《管理管理者》是中國致公出版社直接國際組稿的,為了得到這些第一手的案例,出版社首先要求作者,作者又特地取得這些公司授權。所以本書提供的管理方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瑞士企業管理中心、瑞士國際商學院院長C.Soutte推薦本書說:“《管理管理者》是一本具體的、明白易懂的、激勵人心的行動指南,指明了管理中的新思想和新行為。”Ramco系統歐洲區總裁E.Kangeldi推薦說:“在流行的領導力書籍中,這本書讓人們看到了真正的曙光。如果我必須要向一位沒有充足的時間閱讀更多書籍的高級管理者推薦一本書的話,《管理管理者》將是首選。新發現一旦被提出和估量,沃爾夫岡·施密茨總是站在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