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報道:不久前,首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落戶上海,引發各界對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新一輪關注。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對外文化貿易處處長鄭文表示,我國對外文化貿易近年來得到較快發展,出現很多亮點,但總體來說,仍然比較散亂和弱小,產品不夠適銷對路是當前最為突出的問題。
如何讓產品適銷對路?首先,要學會在國際視野下組織生產。“產品和作品不同,必須從生產之初就認準市場,明白你在為誰生產。”鄭文說。其次,要充分考慮銷售地的各種條件,即便生產之初就充分考慮了國際化因素,產品在銷往特定市場時仍需進行一定程度的適應性調整。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當地的法律法規、風土人情以及軟硬件配套情況等。此外,不斷提升營銷理念和手段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鄭文表示,這幾年文化“走出去”渠道越來越豐富,方法手段也越來越多。但總體而言,還需要一個觀念轉變和引進學習的過程。
出版企業如何用好轉制優惠期
《中國圖書商報》報道:對轉企改制出版企業最為實惠的優惠政策就是企業所得稅的減免。有受訪者表示,“無論體量大小、減免多少,這部分真金白銀都有利于出版企業的原始積累。”
當然,在政策優惠期內,出版社更需要按企業規律來運作,深化企業體制機制,打破原來事業單位的習慣做法,首先爭取跟中國企業接軌,再進一步跟國際化出版企業接軌,而不是坐等退稅或稅收返還。同時,合理籌劃納稅,盡可能地爭取更多的支持,以及優惠到期后如何持續發展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此外,納稅籌劃也是受訪者們正在思考的一個方面。有受訪者表示,按照現行的退稅政策,包括增值稅返還以及企業所得稅減免在內,那種自負盈虧、自辦發行的分社或分公司并不能享受,但其涉及稅額也不小,這就需要與總社的總編室、編輯部門進行及時溝通,從選題立項開始就明晰產權、合理籌劃書號的使用,避免不能享受退稅的損失。
價格戰警醒行業道德
《人民日報》報道:圖書出版行業薄本微利,遺憾的是,一些網絡商城為吸引客戶,不惜將“低價傾銷圖書”當做商業廣告,傷害到并非純粹商品屬性的圖書行業。如今,國際各大奢侈品牌對我們的消費市場趨之若鶩,但國人走進實體書店“消費”圖書的意愿卻并不強烈。
2011年圖書低價傾銷戰的硝煙已經散去,如今,幾家網絡商城的圖書售價已恢復到成本價之上。不過,傾銷戰暴露出來的瘡疤依然刺目:圖書、閱讀,在今天被視作商業噱頭,說這是一記恥辱,并不為過。今天,網絡商城的圖書售價依然低于很多實體書店,用網絡平臺拉動人們對圖書的購買力,這對圖書出版行業的發展、對培養人們的閱讀習慣,功莫大焉;與此同時,網絡書城始終是實體書店的競爭對手,如何讓對手成為推動自我成長的伙伴,這是實體書店必修的功課。
電商開賭“電子書”
國人尚未形成付費習慣
《中國工商時報》報道:當當網對外宣稱將正式涉足電子書市場的第二日,就有消息透露,京東商城也將在該領域攻城略地。兩家電商企業角逐電子書的背后,是日益增長的市場蛋糕。
易觀國際分析師孫培麟表示亞馬遜電子書模式主要是內容分銷平臺,是一個渠道的補充,完成上下游產業鏈的滲透,衍生出了內容一終端的模式。不過亞馬遜模式在國內很難復制,在國內的數字出版領域,有政策上的限制,只能以合資方式合作,需要謹慎。同時,國內的大環境也不允許,目前很多盜版內容充斥著互聯網。也有業內人士直言,并不太看好國內的電子書行業。該人士指出,電子書運營的超常周周和國人尚未形成的付費的習慣,或許將成為各家企業開拓電子書行業的絆腳石。
中國動漫謀劃突破贏利困局
光明網報道:長期以來,價格倒掛、贏利模式不清晰,導致動漫企業苦苦掙扎,動漫產業可持續發展乏力。與此同時,動漫企業靠政府補貼存活、像“候鳥”一樣在全國各地尋找政策優惠的生存模式也受到不少批評和質疑。
“在目前的政策導向下,動畫產業可以說不缺關注和投資,但是想讓功畫產業創出更好的經濟效益,僅靠投資拉勸是不夠的,必須要求有清晰而創新的發展模式。”中國動畫學會會長余培俠建議,未來中國動漫企業可以借鑒日本的“制作委員會”模式,即由投資商、廣告代理、出版社、電視臺、制作公司、原作者、發行公司等相關人員或機構先組成一個影片制作委員會,大家有錢的出錢,有作品的出作品,有渠道的出渠道,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合作共贏。中國出版協會副主席海飛則提出,動畫本身作為影像、音樂、藝術、故事的結合體,自身就具備適應多種媒體傳播平臺的特點,動畫產業和少兒出版、數字出版的結合,對中國的動畫產業鏈的完善能夠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