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閱讀而成長。只有讀書,才能使孩子廣泛汲取人類文明的精華,走出局促陰暗的精神洞穴,邁向一個充滿陽光的人生舞臺。正因為如此,世界上各個民族都十分重視對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猶太人十分崇尚《圣經》中的一句名言“人不能只靠面包活著”,正因為整個民族的血液中,流淌著崇尚閱讀的基因,所以,不管身居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猶太人的閱讀率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平均每人每年閱讀的書籍達64本。讀書對人生大有裨益,猶太人堅持不懈學習的優良傳統得到了豐厚的回報,猶太民族不僅涌現出許多的科學家、思想家,而且擁有億萬家財的富賈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首。
從猶太人的傳統反觀我國國人的閱讀現狀,國人現在的低閱讀率與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極不相稱,與高速經濟增長率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閱讀抽樣調查顯示,中國人均讀書、讀報、讀雜志的時間在減少,遠遠低于韓國、日本、法國、俄羅斯,與猶太人相比更是相去甚遠。受這種閱讀氛圍影響,我國青少年的閱讀狀況更是令人擔擾,在校的青少年學生功利性的閱讀傾向十分明顯,一旦階段性的目的達到了,閱讀的事便被拋到九霄云外了。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世界讀書日”到來時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系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閱讀是文化傳承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當我們的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提高以后,為何青少年對閱讀卻缺乏興趣了呢?
很多人把青少年閱讀率下降的原因歸結于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興起,認為是集聲、光、電于一身的新興媒體提供了眾多的快餐文化,吸走了青少年的眼球。這一說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網絡等新興媒體的沖擊是全球范圍的,為什么對中國的青少年影響就特別負面呢?很顯然,強調網絡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并不能掩蓋長期以來我們對青少年閱讀教育上的失誤。筆者認為,多年來我們對青少年的閱讀干預上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語文教學過程中,側重知識灌輸,忽視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引導和培養。對每一個接受教育的孩子來說,語文老師是他們閱讀的領路人,孩子是否對閱讀有興趣與語文老師有很大的關系。長期以來,在語文課堂上,部分老師擅長把課文進行段落拆分,并逐一對每個句子進行解析。有些意境優美、引人入勝的文章被拆解得枯燥無味,變成了字和詞的堆積。更為嚴重的是,在各年級的閱讀理解考題中,所提供的答案往往是標準的、唯一的,使學生不敢發揮想象力,不敢根據自身的體驗去理解課文。學生學習語文純粹是為了做題,考高分,至于如何去體驗文學作品中的真善美,如何去細細品味大師們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啟迪則無從顧及了。
第二,老師、家長過度干涉學生的閱讀自由,學生缺乏自由的閱讀空間。在現實社會中,當孩子進入學校以后,老師和家長最為關心的一項指標就是學生的分數。為了讓學生能夠達到理想的預期目標,老師、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學生提供一系列的書單,給學生下達閱讀任務。但事與愿違,老師和家長認為是經典的讀物未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可是,當老師和家長的要求與學生的興趣發生沖突時,學生則是被動地服從,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閱讀很難產生心靈上的愉悅感受。
其實,兩代人的閱讀代溝是客觀存在的,正如清朝學者趙翼的詩中所言:“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即使是同齡的人,他們的閱讀興趣也是千差萬別,有的對古典詩詞情有獨鐘;有的對現代散文如癡如醉;有的則對科幻作品愛不釋手。如果一定要愛好古典詩詞的人去讀科幻作品,那只能味如嚼蠟。可惜的是,在我們的文化基因里,當前輩與晚輩的意見相左時,晚輩只能順從前輩的安排。孰不知,如此一來,世上多了循規蹈矩的人,少了思想充滿激情和火花的智者。
第三,孩子從小就受到功利性閱讀的誘導。功利性閱讀與情趣性閱讀有很大的區別。功利性閱讀追求的是短期效果,是為了達到某一目標而去讀書,在青少年學生身上主要表現為應付各式各樣的考試。看書不是享受,而是負擔,一旦目的達成對這些科目的閱讀也就嘎然而止。而情趣性閱讀因人而異,求知的領域十分廣闊。因為憑著興趣去閱讀,所以連續性特點相當明顯,并隨著讀書人年齡的增長,所探索的層次也不斷地提高。功利性閱讀和情趣性閱讀在對待書籍的態度上也存在較大差別,情趣性讀書通常把書籍視為寶貝,把它們當成個人財富的一部分。而功利性閱讀則相反,只要考試終結,為考試而準備的輔導書立馬淪為廢紙。
功利性閱讀與情趣性閱讀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對每個讀書人來說,兩者兼而有之,相輔相成。如果一個人的興趣與追求的目標相吻合,那么閱讀的效率將大大提高。但是,在兩者的關系問題上,大多數家長容易產生一種誤解,認為孩子只有圍繞教材教輔做大量習題才能考出好成績,才是乖孩子,才是“讀書”,把閱讀課外書視為異端。因此,功利性閱讀產生的后果越來越明顯,它直接導致了當今學生的文化底蘊不足、人文素養太低,即所謂“有知識,沒文化;有技能,沒素質”。
顯而易見,上述因素背后的推手是當今的應試教育。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要消除應試教育對學生的負面影響,還有許多艱巨的工作要做,但是,如果我們繼續讓青少年閱讀下降的狀況放任自流,勢必會影響整個民族文化素質的提升。為此,少兒出版社更應該擔起提高青少年閱讀興趣的責任,扛起振興閱讀的大旗。
首先,少兒出版社要根據青少年的興趣特點,積極開發新的圖書選題。經過轉企改制后,大多數少兒出版社的圖書品種、發貨碼洋等指標都躍上了一個新臺階,但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是:圖書的原創少,選編多;文學類、童話類圖書少,教輔類圖書多;獨立開發的圖書少,跟風的圖書多;考慮長遠利益少,追求短期效益的品種多。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更應該強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作為少兒出版社的編輯更要在選題的開發上下足功夫,為青少年學生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圖書。
其實,全社會應該營造崇尚閱讀的氛圍,為全民閱讀提供滋養土壤。當前,快餐文化充斥報刊、熒屏、廣播等媒體,這種浮躁文化對青少年的閱讀興趣沖擊極大。政府應采取一系列措施積極干預,公益性的媒體要行使應有的社會責任,禁止炒作一些負面的話題,禁止炒作中考狀元、高考狀元等與考試有關的題材,大張旗鼓地宣傳素質教育,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共識:分數不代表成功,閱讀是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閱讀率不是小問題,它影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是不能僅靠一年一度的“讀書日”所能解決,政府、學校、出版社,老師、編輯、家長應積極配合,打出多組漂亮的“組合拳”,為青少年的閱讀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