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賀歲電影《非誠勿擾2》的熱播,一首名為《見與不見》的小詩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1年3月,此詩的原著作者談笑靖發現,她于2007年5月創作且首發于自己微博的《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又名《見與不見》)出現在了2010年9月珠海出版社出版的《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上,而且此書中注明該詩為倉央嘉措所著。原告談笑靖以被告珠海出版社未經許可出版其作品、侵犯其署名權、復制權和發行權,被告王府井書店侵犯其發行權為由,訴請判令二被告停止侵權,并賠禮道歉。2011年11月,東城法院做出一審判決,珠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停止出版發行含有《見與不見》內容的圖書《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北京市新華書店王府井書店停止銷售含有(《見與不見》內容的圖書《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此案中,《見與不見》為社會上未發表的文學作品的典型。縱觀時代背景,電子信息時代的到來催生了文學創作狂潮,像《見與不見》這類存在于社會但未能發表的優秀原創作品的數目增多,版權糾紛現象也隨之增多。如今,日益加強的公民版權保護意識與版權保護低水平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由鑒于此,國家版權局發布的《版權工作“十二五”規劃》就明確指出要強化版權服務功能,完善公共服務和社會參與體系,并把相關版權登記服務工作視為重點工作。
那么,在電子信息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多種方式的有機結合,做實做細社會未發表文學作品的版權登記服務,實現對社會文學作品版權保護的強有力保障呢?本文做一詳細調研。
一、中美兩國社會未發表文學作品版權登記數量比較
我們通過官方公布的數據,進行了精確的統計,可以得出近五年的中美兩國未出版文學作品登記的概況,如表1。表中,將中國人口計算為13億,美國人口為3億。人均數表示中國或美國每一億公民的社會未發表文學作品自愿登記數量。
數據顯示,2005年至2009年,中國與美國在未發表的文學作品登記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第一,中國的未發表文學作品的登記數量水平遠遠低于美國。全中國登記總數最多的是2009年,為3509件,美國登記每億人均數最少的是2008年,為6188.67件;中國最大的登記總數還遠小于美國最小的人均數。第二,中國的登記數量呈現緩慢增長狀態;排除不穩定因素,美國版權登記數量始終維持著較高的水平。
二、中美兩國版權登記法律制度對比
比較中美兩國版權登記相關法律制度,我們不難看出有以下區別:
1.相關法律發展的歷史進程
中國是在1990年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2年加入《伯爾尼公約》,1994年發布《作品自愿登記試行辦法》。美國早在1790年就制定了第一個專利法,同年美國首創《聯邦版權法》,登記制度開始實施,1989年加入《伯爾尼公約》,1998年美國版權局開始實行電子登記、記錄和繳送系統,取代手工登記。
顯然,兩國版權登記的差別,在于美國早于中國200多年開始推行作品登記制度。這種時間差,導致了兩國版權登記制度方面的成熟與不成熟,以及在社會上的認可程度,也直接影響了公眾是否信任登記制度。
2.版權登記部門的設置
中國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版權局負責本地區的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的作品登記工作,而國家版權局負責外國以及中國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的作品登記工作。美國版權局位于華盛頓獨立大道,是國會圖書館的下屬機構,主要負責美國的版權登記管理,作品登記可以采用郵局寄送方式提交。2007年,在啟用新的電子版權局系統、接受并鼓勵公眾通過互聯網提交登記申請、以減少實物交接的同時,對內部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將原從事版權登記的相關部門改造成一個明確含有文學作品部的多分類登記審核。
美國將登記工作集中于國家版權局;中國則采用分區域辦理的方式,同時帶來了全國范圍內辦理程序不一樣、授權證書不統一、登記材料互通困難等問題。
3.鼓勵措施
中國通過培育全國版權示范城市、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國家版權相關產業基地、全國版權保護示范單位來推廣作品自愿登記;美國作品在進行作品著作權登記后便可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公共資料,而且可在法庭作為初步證據。除此之外,美國還采取了一系列法律優惠措施鼓勵公民自愿登記,如美國的作品在發生侵權行為之前登記,可獲得較高的法定賠償及律師費。
從上述可以看出,中美兩國版權登記相關法律制度的判別主要在于:其一是制度建立的歷史長短決定了制度的完備性不一;其二是版權登記部門的設置不同,導致版權登記質量和登記效率的不同;其三,兩國宣傳和法律優惠政策的不同導致作者登記的熱情不同。
三、對加強中國未發表文學作品版權登記服務工作的建議
由前述可知,中國未發表的文學作品自愿登記的現狀亟需改善,做好社會未發表的文學作品自愿登記的服務工作是改善現狀的最快捷、最有力的方式。基于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們就政府開展文學作品版權登記的服務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我國的版權保護制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加快《社會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的立法工作。該條例的立法工作可以彌補現階段著作權中對社會文學作品保護的不足,應該適當擴大社會文學作品的登記者享有的權利范圍,明確權利限制的內容和合法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申明非法使用者應承擔的責任和享有這些權利的前提,即作品自愿登記。另一方面,規范社會上的版權解調協會管轄范圍、證據調查和司法判斷程序、訴訟參與主體的成效性等內容,為我國的社會文學的登記工作提供堅實的法制保障。
其二,加速《作品自愿登記試行辦法》的修改工作,重點規范登記流程,推行網上登記系統和數據統計系統。我國各省市都有獨立的版權局,導致了登記證書從內容到形式不統一,其中的證書編號、登記內容等參差不齊,《版權登記證書》的不一致引發許多問題,如增加辨別真假的難度、兩地認可標準不統一等。中國的各地登記流程各有不同、作品創作者登記過程繁瑣、登記情況反饋遲鈍,這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都制約著中國版權登記工作的進展。針對上述問題,應該推廣電子登記系統,及時統計登記信息,建立全國作品數據信息庫,以科學便捷的標準來統一規范登記程序,全國統一使用國家版權局監制的《作品登記證書》,制定統一的登記證書編號,并且定時上報登記作品的相關統計信息。
2.加強政府的服務工作
政府的服務工作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一種重視版權法律和版權登記的社會氛圍。具體操作可以有如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建立版權調解協會和監督舉報平臺,充分利用社會版權專家和高校人才等重要資源。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借助建立社會版權專家和高校人才等重要人才資源,建立專門從事版權保護公眾的具有社會權威和公信力度的半官方性質群眾性社會團體,為“社會文學”“計算機軟件”等性質特殊的作品專門成立版權糾紛咨詢和調解部門。除此之外,有些地區還可以建立監督舉報平臺,及時接收廣大公民的投訴和舉報,完善社會的監控體系,有助于公民版權意識的增強。
另一方面,構建有利于我國知識產權發展的國際環境。在世界多極化發展的今天,既要讓世界了解我們,也要讓我們去接觸世界。通過對外宣傳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贏得國際對我國更多的支持和理解,獲得國際的建議和幫助。積極參加WIPO目前開展的“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等系列活動,致力于解決我國現狀問題,掌握話語權,爭取構建有利于我國社會文學作品保護的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此外,還應踴躍參加WTO、APEC等有關著作權人版權保護的經驗磋商和交流,為切實維護我國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努力。
3.加大電子信息時代的版權人才隊伍建設
現代文學作品的生成和傳播速度明顯加快,情況錯綜復雜,不確定因素增長迅速,對執行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思維模式和反應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技術的特點,特別是數字技術的特點,也決定了當前的文學作品版權工作與傳統版權工作的較大不同。為此,要做好文學作品版權登記工作,就需要各種新型版權人才。這些版權人才的隊伍建設,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教育部可以重點培育和發展幾所有版權保護特色專業的大學和專科學院,加強高等院校與當地版權局的交流與合作;第二,高等院校要合理調整版權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特別是數字時代的版權處理相關課程,促進原有的版權專業向更為精湛專一的方向發展;第三,當代大學生要把握社會發展潮流,努力學習,不斷創新,為我們的版權保護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4.推出各種版權登記便民措施
版權登記提供各種便民措施有利于將公共服務落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其一,減少社會文學作品的登記費用。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著作權自愿登記收費標準》可知,1萬字以上的文學作品登記費用為300元,100字以下的文學作品登記費用卻為100元,后者每字的高昂費用令人咂舌。政府已經在鼓勵人們創造優秀的作品,但是對已產生的文學作品的保護力度卻不夠大,使人們的創作熱情大大減少。為了增強原創文學公民的創作熱情,鼓勵公民參加原創文學作品的自愿登記工作,國家可對社會文學作品的登記收費進行適當補貼。其二,加大社會新聞媒體的宣傳力度,利用“4·26知識產權宣傳周”的影響力宣傳文學作品自愿登記的事項。舉辦以“推動社會文學作品版權自愿登記”為主題的“4·26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利用CCTV等影響力較大的新聞媒體進行知識產權、社會文學作品自愿登記的宣傳工作,以頒發獎金等方式,向社會征集公益作品。同時,舉辦一些電視版權公益講座、高校版權辯論賽、專家對話版權等活動,形成全社會重視版權保護的良好氛圍。其三,廣泛開展版權培訓活動。開展以“增強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的版權意識”和“重視社會文學作品登記工作”為目的的培訓工作,把社會文學作品的自愿登記工作做到實處。
四、結束語
“十二五”時期,版權工作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又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加大版權法制建設力度,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版權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是政府公共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其中,民間文學作品的版權保護工作不容小覷。基于現狀分析,中國文學作品版權保護的相關法制建設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從長遠的公眾利益出發,切實做好文學作品的保護工作,才能在電子時代創作出更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時代特點的文學作品,為我國的文化大繁榮和大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在此,我們期望,我國的文學作品版權登記的服務工作越做越好!
(作者單位系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