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閑聊時聽臺灣的出版業者提到,暢銷作家九把刀的書還沒有暢銷以前,經銷商的倉庫里堆得滿滿都是賣不出去的庫存書,壓了不少現金,要不是出版社堅持一本一本出下去,力挺九把刀出書,恐怕沒有今天的暢銷作家九把刀。
對于九把刀作品的暢銷,有些人不以為然,但更多人是不明所以,想來不外乎作品水平并非頂尖,寫得比九把刀好的大有人在,為何偏偏是他?
其實,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不少暢銷作品的身上,而這也是令出版人最為困惑不解的地方?
究竟什么樣的作品才能暢銷?沒人知道下一本暢銷書究竟是誰?
翻譯海外已經暢銷的作品,再靠強大的營銷能力將書推上暢銷,是臺灣比較常見的做法,這些暢銷書的操作,宏觀來看,實屬出版全球化脈絡的一環。
沒人知道哪一本書會是下一本暢銷書,不過,有一個情況卻是可以充分掌握的,那就是一件文創商品的走紅或暢銷,作品的質量,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件大眾文創商品能否暢銷最重要的原因,是消費者能否認同作品生產者這個人,以及這個人的生活方式。好比說,讀者買某個勵志作家的書未必是他寫得最好,而是他整個人的生活方式所傳遞的訊息,能夠贏得讀者認同。筆者的一位好朋友,同時也是心靈類暢銷作家施以諾博士就深深感覺到,書籍的暢銷是來自讀者對作者這個人的生命與行為的認同。也就是說,讀者之所以支持某些作者寫的書,是因為他們認同這些作者,因為喜歡人所以才買書。
再回頭來說九把刀,雖然有一些小說作品(如《功夫》)真的很不錯,但是,也有一些作品的水平如若要從文本分析仔細檢驗,也許只能算是差強人意。不過,無論你是否認同九把刀作品的水平,卻不得不佩服九把刀在寫作上的熱忱與持續不斷的追求。
如他不斷在博客上告訴他的讀者,他有多么熱愛寫作,每天固定寫作至少五千字,搭捷運超過五站就拿出筆來寫作,隨時隨地都在寫作……然后九把刀也持續不斷地發表作品,最后終于跨過“流行引爆點”,形成了九把刀風潮,作品從滯銷變成暢銷。
與其說九把刀賣的是作品,不如說是他這個人的人格特質終于贏得了讀者的認同,人們欣賞他與他正在做的事情,為了支持他繼續做他在做的事情,他的讀者明明在網絡上可以讀免費的小說,卻還是愿意掏錢買他的書,以及以他之名推出的文創商品。
再如,現在在日本及華人世界紅得發紫的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他除了出道得獎作品銷量超過十萬本之外,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絕大多數小說的銷售量都只在一萬本上下,撐了十多年,靠著數十部作品累積了大量的讀者之后,最后才刮起東野圭吾旋風,電影電視圈瘋狂買版權改編其原作小說,小說銷售量也水漲船高。
以前從事文創作品分析的業者,容易落入作品論的迷思中,以為作品內容的好壞決定一切。然而,大眾文創商品有自己的銷售邏輯,消費者未必要一部充滿符號意義的復雜高難度作品,很可能只是簡簡單單地說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由一個這些消費者所能認同的人來說,作品就能暢銷。說穿了,是認同消費、情感消費。不少企業砸大錢經營品牌形象,好讓產品賣得貴還能賣得比較好,玩的也是認同、情感消費的把戲。
回頭看這幾年在臺灣冒出頭的知名博主,其作品能夠集結成書后暢銷熱賣的,多是平日就能贏得廣大粉絲的跟隨,對這個人的獨特生存方式感到認同者。
對消費大眾文化商品的人來說,無論是作家也好,歌手也好,都是在認同人的基礎上去接受其作品。
大眾文創商品的本質是娛樂,讓消費者能夠感到愉悅,可以打發閑暇時間,有一點點的幫助和提醒,那就夠了。更重要的不是作品內容所呈現的世界,而是作品與自己的連結,自己對作品或創作者的認同。
未來要成為暢銷作家的人,或多或少都必須擁有韋伯所說的“克理斯馬”(天縱神才),能夠吸引廣大粉絲認同、追隨、模仿的人格特質。這樣的人格特質是什么樣的并沒有標準模式,不過,身邊總會有一批忠實的追隨者。
想挖掘下一個暢銷作家嗎?不妨試試朝這個角度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