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日本社會中,方方面面的狀況都在發生急速變化。城市景觀在限短時間內就會發生徹底的變化。此外,由于電腦、手機之類的新產品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十年以前相比,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很難想象社會和生活環境在一代人之間能夠發生如此劇變!在僅僅數十年時間之內,就發生了相當于過去幾代人的變化。可以說,這就是當代的日本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也會對人們的心理和精神產生深刻的影響。例如:人們失去了安定生活的基礎,看不到自己的晚年和孩子們的將來會是什么樣子。由于生存在無法長遠展望未來的環境當中,所以會產生無依無靠的感覺。或者說,對于自己是什么、歸屬于哪個階層的哪個群體這種個人歸屬感已經模糊不清了。
此次由青島出版社推出的《留下靜的鳥兒》一書中的主人公們,也都無法確切地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意義,覺得自己的人生仿佛是虛假的東西。懷疑自己是不是生存在某個別人的人生當中呢?圍繞著故事主人公之一的失蹤,與他相關聯的周圍的人們也都開始各自重新叩問和審視自己的人生意義了。
完成這部作品耗時三年之久。我覺得,在日本這個既不安定且流動性強的社會里,如果不投入這么多時間的話,就很難對自己的筆耕工作獲得確切的手感。由于耗時多年,所以這篇小說的篇幅也就比較長了。故事的舞臺從東京到羅馬、巴黎等處輾轉推移,講述了五個主要登場人物的故事。我采用代表陰陽五行的顏色來給這五個人物命名,即白江、青柳、黑巖、赤沼等。可是,五色中的“黃”這個漢字在日本人的姓名當中卻找不到。于是采用了苦肉計,把“黃”姓人物設定為在日本生活的華裔女子。
日本的GDP曾經是世界第二,日本人曾經以此為榮耀。我想,現在有很多人都會十分冷靜地看待這個問題。如果以低工資、超工時干活兒的話,GDP和國民收入當然都會有所提高。我覺得很多人都會想到,所謂高速增長不過如此而已。因為日本的經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達到的。德國的GDP是日本的一半,說到法國和英國也就是三分之一。然而在日本幾乎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比他們富裕。也就是說,如今的日本人已經切實感到GDP指標本身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如今日本的GDP僅次于中國排在第三位。但是,在調查國民幸福感的時候,日本卻位于第七十名到八十名之間。自殺者人數居高不下,罹患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人也在增加。或許可以說,日本是個舉世罕見的、經濟增長與幸福感極不相稱的國家。
從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存的意義上來講,應該說沒有哪個時代能像當代日本人這樣能夠獲得巨大的自由吧!有人說,當代的、平均水平的日本人正在過著比路易十四還要富裕得多的生活。可是,所有的人都感到郁悶。雖然不會產生太強烈的不滿情緒,但是大家都會多少感到人生無聊乏味。于是出現了這樣的疑問:人類是不是只憑經濟高速增長難以獲得幸福感呢?是不是經濟生活的富裕并不能夠直接給人們帶來幸福感呢?倒不如說過去的貧困時期人們更能知足常樂地生活——很多日本人都開始這樣思索了。傳統的東西和共同體的東西喪失了,與此同時,人與人的關聯也喪失了。從祖先手中繼承的豐美大自然遭到了損害,人們被迫在只有高層建筑、高速公路、購物中心和連鎖店的都市里過著只相信金錢的經濟至上主義的生活。這究竟能算是幸福生活嗎?所有的人都只為自己著想,只顧追求自己的舒適和快活。這難道能算是符合人性的健全生活方式嗎?
我認為,如今的日本被放在了巨大的岔路口。福島的核電事故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契機。就在近數十年之間,日本在地震多發的國土上興建了五十座以上的核電站。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出于發展經濟的需要,可是一旦再次發生同樣的重大事故,大片土地就會受到輻射污染,變成半永久性的、不宜人類居住的狀態。如今的日本人對于受害如此巨大驚愕不已。我們究竟在哪里犯了錯誤呢?我認為人們正在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
占有欲會將人類健全的需求轉化為對于喪失的恐懼感。從這種恐懼感便產生了權利和義務之類的法制觀念。這種觀念會把人與人的關系變得冷漠而成為排他性的關系。要想活得像個人樣,人就必須以超越占有欲的生存方式為目標。這個答案就是愛!遺憾的是,這句話如今已經很難深入人心了。比如說,在如今的日本社會說出“愛”這個字眼兒的話,或者會被理解為浪漫、或者會被理解為情欲、或者會被理解為家族親情……全都是個人的、狹義的內涵。因此,在應該如何做人和應該如何生存的愿景中談論“愛”這個字眼兒,已經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了。
因此我認為,必須采用別的形態和別的表現方式。小說就具有這樣一種可能性。至少我自己就是以這種心情在寫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