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即審美教育,是主要以教給人們正確地欣賞、創作美的事物的原則、方法等,達到開發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養,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一美育歷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所必須
我們中國很久以前就被奉為“禮儀之邦”,這與先人重視美育密不可分。在古人言論中曾多次提及音樂、美育,并給予相當高的定位:孔子門人強調“禮、樂、射、御”四習并修,其中“樂”居第二。荀子說音樂可“正身行”、“廣教化”,有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素質的作用,音樂可“美風俗”,讓社會風尚得到美化。白居易更是將音樂的社會功能概括為“和人神,移風俗,莫尚于樂”。中國繪畫及畫論、中國書法、中國建筑、中國雕塑、中國詩詞歌賦等藝術的傳承和影響,均是古人重視美育的成果和例證。
近代,第一個從西方引進“美育”概念的王國維論及美育:“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現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美學》中將美育特別提出,與體智德并為四育,指出“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并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中完整提出了教育應包括德、智、體、美的綱領。
蔡元培先生進一步分析,美的對象之所以能陶養人的感情,因為它具有普遍性,超脫性兩種特性。先生舉例分析:一瓢之水,一人飲了,他人就沒得分潤;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沒得并足。這種物質上不相容的慣例,是助長人我的區別、自私自利的計較的。而美的對象,就大不相同。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覽;夕陽明月,人人得而賞玩;公園的造像,美術館的圖畫,人人得而暢觀。如齊宣王所稱“獨樂樂不若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若與眾樂樂”,陶淵明稱“奇文共欣賞”,這都是美的普遍性。植物的花,不過為果實的準備;而詩人所詠嘆的梅、杏、桃、李,則以花為多。動物的毛羽,所以御寒,人因之有制裘、織呢的習慣;然白鷺之羽,孔雀之尾,乃專以供裝飾。宮室可以避風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與彩畫?器具可以應用就好了,何以要圖案?可知美的作用,是超越實用的范圍的。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見,又有超脫性以析出利害的關系;所以當著重要關頭,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甚且有“殺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這些品質就是由于感情的陶養,而源于美育。
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意識形態的革命矯枉過正,談美被冠以“小資產階級情調”,美育淡出了教育的綱要。前人制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精簡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而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美育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美學界活躍著一批學者,他們思想解放,成果卓著且胸懷民族大任,多方努力多次論證反復建議,得到了時任中央領導的李嵐清同志鼎力相助,終在九十年代中期促成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復生,美育重進教育綱要。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再現關于美育的論述:“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為美育的目標、意義及定位研究奠定了基本精神。此后,廣大美育工作者耕耘在美育園地,在美育實踐和理論上都很有收獲,其中不乏重大成果:如對大學美育課程結構的設計、藝術教育系列教材的編寫出版、對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關系的論述,各類藝術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各類藝術教育的經驗總結,對歷史人物美育思想的研究等,都有較大突破或前進。
國外的美育有較長的歷史。由于意識形態的本質區別,國外的美育與國內的美育在認知觀念上和美育形式上都有很大區別。國外并不關注美育的理論研究,也不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去評估美育,因而沒有明確提出類似美育定位的問題,而是從人性發展的需要,把焦點放在具體的各門類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上,格外重視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藝術才能,認為藝術的魅力和陶冶作用是感性的和隱性的,潤物細無聲,不需要教化的語言去明說。這種認識雖然片面,也不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觀,卻不乏經驗可借鑒。
二、當前我國高校美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美育認知存在著問題。雖然美育已被列入教學計劃,但很多學校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需要美育心存不屑。在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人們養成了直接看效益的習慣,重技術才能的培訓,輕人文素質的培養。大多數學校將審美教育的課程定為公共任選課,這樣的定位就顯示美育似乎無足輕重;造成學生對審美教育的輕視,認為美育無關緊要,可有可無;也誤導教師對審美教育的目標定位模糊:美育似乎無所謂達到怎樣的實際收效。
2.美育課程存在著問題。當年高校美育上馬時就有些倉促,有點浮躁,一擁而上,師資培訓不足,往往一人開一門課,不具備相互交流共同提升的條件,至今問題仍未很好解決。目前我國各高校美育課程都已開設,但課程結構不穩定,課程設置較隨意,各門課程之間溝通不夠,缺乏邏輯的統一性。不少課程沒有合適的教材,甚至不用教材。各門課程的內容不規范,不能按教育部大綱統一進行。課程考核及成績記錄不規范不嚴格。這些也影響了美育的收效和形象
3.美育管理上存在著問題。高校美育至今在管理上無現成的章法可循,許多高校從領導到管理部門,都不同程度存在認識模糊、接受牽強、落實無序的現象。美育的目標管理不明確。這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美育在大學生素質培養中的作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資源的浪費。據了解,很多學校只求開出美育課,符合教育部的相關要求就可以了,至于如何管理相當松散,且美育課屬全校任選課,大都是晚上上課,教學管理基本是空白。高校美育普遍缺少相關機制的支持和保障,缺少相關制度的約束和監督。僅靠美育教師的自律和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4.美育研究存在著問題。由于前述的歷史原因,高校美育研究在建國后起步較晚,相比較德育、智育、體育的研究,高校美育研究還相當薄弱和零散,很多涉及美育的根本性認識仍很膚淺甚至是空白,如美育在人才培養及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問題、美育的現狀和如何走向成熟的問題、如何提高美育層次和實效性問題、美育的終極原因問題、審美修養與和諧人生構建問題等,就鮮有人問津。
高校重建美育已過去十多年了,大學審美教育離開當初設想的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加快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功效,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三、我國高校美育的發展趨勢
我國高校美育發展趨勢存在兩種可能性,取決于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若要培養的是經濟實用性人才,則美育會遭削弱,甚至名存實亡;若堅定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則美育會不斷完善,推助人才素質和修養的提升。
1.美育因不能直接顯示其實用價值而可能逐漸被削弱。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是根據社會氣候的風向標轉動的。當前社會在很大范圍內對人才的需求是短視的實用主義的,只要專業知識學得扎實,有技術,能動手,可以創造經濟效益就行。受其影響,現在高校人才培養正創建一種新模式,圍繞培養“卓越工程師”、打造專業精英人才的目標,做所謂“實用型”教學計劃,很多非專業教育都被削弱,何況原本就被認為是裝飾高等教育的美育,很難免于被冷落在旮旯里的命運。美育由名存實亡走向消失是完全可能的。
2.美育因獨具的功能而可能躍上一個新臺階。盡管美育不能滿足急功近利的需要,但它對精神的陶冶,對人性的塑造,對和諧人生的構建,對智力開發和事業的發展等,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的長效功能,這是很多人都感受到的事實。很多著名科學家事業的成就都曾受益于審美修養的啟迪和滋潤。當人們認識到人才培養需立足長效機制時,美育會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而得到強化和完善。大量事例顯示,一個不懂審美、不愛審美的人,不僅人生是單調枯燥的,人格也可能是不完善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乃順應了人性的需要。缺失審美教育,一任學生自發的審美觀,就可能孳生低俗、丑陋、怪異、偏執的審美誤解,這樣的案例現實中并不少見。
美育重進高校,來之不易,需要多方的堅持和完善。目前高校美育正處在發展的又一個十字路口,上質量、上層次,提高實效性是關鍵。為此,需要進行深入的調研,摸清實情,總結得失,緊貼我國國情,借鑒國內外經驗,重新整合美育資源,理順其間的關系,進一步提高課程質量和層次,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既勇于繼承傳統,又敢于突破創新。若此,美育的第二個春天就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