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民族高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各族學生齊聚一堂,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少數民族學生與教師之間,少數民族教師與漢族教師之間,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之間建立和發展平等、友愛、高尚、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相互尊重、彼此關心、增進了解、共同成長的氛圍是構建民族高校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構建民族高校和諧校園要堅持以人為本,把培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在民族院校,大學英語是大學課程中覆蓋面最廣,學時最多的課程,是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各族大學生進行交流的重要平臺。但是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民族高校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常常受到不利情感因素的影響和困擾,從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及理解,不利于民族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
首先,民族院校生源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少數民族學生在聽說讀寫各方面技能上均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漢族學生有較大差距。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缺乏自信心,不愿與同學交流。
其次,較明顯的文化差異和由此產生的文化沖突使多民族的英語課堂教學存在更多困難。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與其它民族的最基本的標志。在英語課堂上,學生不僅要面對本民族與其它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還要面對與東方文化迥異的西方文化。當少數民族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發現自己的民族文化與其他文化發生碰撞時,有部分學生會由于這種文化上的不適應難以找到認同感,從而產生抵觸情緒。來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學生會形成各自獨立的群體,而缺乏與老師和其它同學的交流,影響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適應性。
語言沖突是民族高校大學英語課堂與眾不同的另一個方面。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53個民族使用自己的語言,有21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對于這些民族的學生來說,本民族語言是母語,漢語為第二語言,英語則成了第三語言。在他們的英語學習中,不僅受到漢族學生所面臨的漢語的負面干擾,還要受到母語的負遷移作用影響。
上述原因使民族高校大學英語教學面臨很多困難:學生自信心不足,易焦慮,人際關系不融洽,班級凝聚力差,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民族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因此如何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在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時合理處理好民族文化沖突及語言沖突,緩解不利于英語學習的情感因素,在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同時促進各民族學生間交流,促進各民族學生與教師間的交流,實現民族高校校園和諧成為了少數民族英語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合作學習的實施
合作學習是20世紀末在歐美地區興起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以現代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學等理論為基礎,以群體為主、以學習者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活動,以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的一種極富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合作學習的核心是,不同水平的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進行交流,溝通和合作。合作學習具有以下特點:促進學習者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合作;促進學習者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增強個人及小組的責任感;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社會交往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習者小組活動的參與能力。據Johnson兄弟統計,在過去的100年間,研究人員開展了550多項實驗和100多次的相關研究。他們發現,基于互賴和責任的生生互動促成了一個相互支持,相互關心的小組學習氣氛,為學生的社會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提供了良好條件。Johnson兄弟,斯萊文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合作學習能夠促進不同民族或人種學生之間的交流,消除民族歧視,增強少數民族學生自信心,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在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時接受其它民族文化。20世紀60年代合作學習在美國的興起,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教學上實現各族和解共處的一項革新策略。近年該教學法在我國也開始受到外語教育者的廣泛重視。
通過實踐與探索,筆者認為在我國民族高校大學英語課程中實行合作學習,可以有效幫助解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高校英語教育中的情感問題,促進各民族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為構建民族高校和諧校園做出巨大貢獻。
第一,合作學習有助于緩解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情感問題。由于筆者前面所述的英語基礎較差,缺乏認同感等原因,在傳統教學中當教師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時,少數民族大學生往往會表現出不好意思,甚至焦慮的負面情緒。而在大多數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首先會被要求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中回答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行討論,最后,有可能作為一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同學面前發言。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準備時間及更多鍛煉機會。另一方面,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合作和相互依賴,沉浮與共。這樣,在合作學習中,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中常常表現出的焦慮情緒得到極大緩解,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提升,有助于形成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良好和諧校園文化。
第二,合作學習有利于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促進小組成員和班級成員之間的情感和文化交流。民族高校生源民族眾多,文化差異明顯。如果以一般院校的傳統模式進行教學,忽略民族差異和跨文化交流,難以消除因民族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和沖突。而在民族院校的大學英語合作學習中,以“異質小組”為基本的組織形式,不僅考慮學生的年齡、性別、英語水平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的民族作為分組的標準。不同民族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可有效防止傳統教學中建立本民族小群體的問題,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根據課文內容有意識的讓學生找與自己民族文化相關的資料與小組成員分享,進行展示;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西方文化。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增強了對本民族的自豪感,更學會了對其它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加強了各民族學生之間的團結與合作,有效地減少了文化沖突,有助于形成團結互助,互相尊重的良好校風和學風。
第三,合作學習有利于發展民族高校大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過程中,民族高校要堅持“教育以育人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培養人才為宗旨,關注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不僅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更要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交流與合作體現出空前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與合作精神是高校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任務。在民族高校,有些少數民族的學生受民族文化的影響,性格偏于內向,害羞,不愿發言。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學生有了更多的語言輸入,也被要求提供更多的語言輸出。同時,在進行合作學習之前,學生會接收一定的培訓,讓他們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也學會合作所需要的語言及技巧。
第四,大學英語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的凝聚力。凝聚力是指群體成員之間為實現群體活動目標而實施團結協作的程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對任務的投入;集體自豪感。通過實施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進行分工協作,參與者能夠感受到所有成員都是同甘苦共命運的,他們為共同的集體利益而奮斗,所有成員都能夠從他人的努力中獲益(我受益于你的努力,你也受益于我的努力)。他們還會意識到,個人的行為表現是個人和團體相互作用決定的(合則立,分則倒)他們相互給予對方力量(團結一心,我們攻無不克),當某個小組成員取得成績時,其他人也非常高興并會共同歡慶。通過合作學習,小組凝聚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促進班級的團結。同時,大學英語合作學習不僅局限于課堂上的合作,還包括課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班與班的合作,可有效團結各民族學生,提高整個學校和諧發展的凝聚力,形成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
三、教學啟示
為更好地服務于和諧校園的構建工作,民族高校大學英語合作學習在開展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合理分組。在合作學習模式中,應以“異質小組”為基本的組織形式,學習者之間要求存在真正的信息溝。在民族院校的大學英語合作學習中,學生的民族是分組的一個重要標準,教師應有意識地把不同民族的學生分在一組,可以有效防止傳統教學中建立本民族小群體的問題,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保證各族學生之間信息溝的存在,提高他們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興趣。
第二,廣泛組織課外活動。大學英語合作學習不僅局限于課堂上的合作。一方面,教師可把課堂上的合作活動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在課后互助學習,使合作的精神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合作學習不僅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合作,還應擴大到班與班的合作,整個學校范圍內的合作。通過開展英語聯歡晚會,英語小品比賽,英語辯論賽等各種形式的校園英語文化活動,在全校范圍內開拓健康向上、團結奮進的良好局面。
第三,充分融入民族文化。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有意識的讓學生找與自己民族文化相關的資料與小組成員分享,進行展示。在課外,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合作,在課外活動中以英語為媒介向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同學朋友介紹自己的民族,同時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立足于本民族,面向其它民族,走向世界,不僅增強對本民族的自豪感,更學會對其它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既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夠博采眾長,有效地減少文化沖突,促進民族團結。
四、結語
通過實施合作學習,民族高校的大學英語課堂不僅為少數民族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而且能夠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發展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更重要的是,民族高校大學英語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實施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在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時合理地處理好民族文化沖突、心理沖突及語言沖突,有利于改善民族院校校園心理氣氛,促進民族團結,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