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活動是一項由國家領導、社會支持、全民參與、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社會系統工程,也是跨世紀的發展戰略規劃,是具有戰略意義和長遠生命力的、造福子孫后代的宏偉事業。“全民健身計劃”的提出、實施和深入開展,對提高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高校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是提高中華民族體質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增強我國全民族健康水平和整體素質都有重要意義,高校體育不僅要促進增強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質,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的習慣和能力,樹立終身體育的健身意識。
一、如何利用體育課進行人文教育
1.將體育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
高校體育課與中小學體育課的最大區別是教學對象不同。大學生有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在體育知識、技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但在理想、體育觀、道德情操等方面還很幼稚。例如學生在800米和1000米的練習和測驗中,普遍感到非常恐懼,特別是女生,將此項運動比喻為上刑場,她們認為體育課中沒必要設置耐力跑,和今后的工作關系不大,這說明學生不僅怕苦怕累,而且功利主義的思想嚴重,因此,筆者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把人文教育穿插在體育活動中,例如,在教跑步動作時,先介紹優秀運動員劉翔的動人故事,特別是劉翔與老師的親密關系,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有的學生表示要向劉翔學習,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這樣才會獲得成功;有的同學認識到體育運動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和品德,培養知難而上、永不退縮的頑強精神。所以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把體育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體育知識與人文知識并舉
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體育教育,但體育與人文并不矛盾。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高品位的創新人才,一定是一個既具有健康體魄、充滿智慧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否則,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例如,排球是世界上一項公認的球類體育運動,不僅僅是健身與彈跳并重的技術,還包括深刻的哲學理論,筆者在教學生打排球的基本動作時,很多學生不認真,情緒消極,認為以后工作和生活不會碰到排球運動。為了排除學生的不良情緒,筆者先介紹中國女排苦練本領、為國爭光的感人故事,還介紹“鐵榔頭”郎平的動人事跡,讓學生感受排球運動對于人生的價值。同時,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開展排球運動項目,對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介紹排球運動的特點,排球以剛柔結合,動作自然,并將動態與靜態巧妙結合,剛開始讓學生先學會基本動作,然后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進行練習,并進行小組比賽,同學們感覺到了集體的力量和合作運動的神妙之處。
3.體育教育與情意教育并重
在體育教育中,應強調參加體育鍛煉和掌握運動技能是一種社會責任,為國鍛煉。筆者有感于多年的教學實踐,如果能適時介紹我國體育健兒在國際比賽中為國爭光的事跡,能激勵學生向他們學習,并表現在體育課上能認真學習和訓練。例如在乒乓訓練時將中國乒乓球隊連續30多年獲得冠軍,特別是李富榮、莊則棟、鄧亞萍等為國爭奪冠軍的故事,并結合打乒乓球的要領講給學生聽,對學生的學習和操練都有好處;又如學生在開展其他訓練時有畏難情緒出現,筆者講許海峰的成長過程及在23屆奧運會為我國實現了獎牌零的突破,聯系現在運動技能的學習,鼓勵學生克服困難,知難而進,勇往直前。由于體育鍛煉本身是一種艱苦的磨練,通過體育活動,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
4.體育教育與博雅教育的統一
博雅教育是要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引導人們關注人類本身,尋求生活的樂趣和美好,樹立高尚的情操和趣味,養成高雅得體的禮儀舉止,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這些都更多地依賴于人文教育。我們培養的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他們首先應該是身心健康的,應該是快樂的。即使是物欲橫流的時代,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隱藏著美好,渴望著美好,諸如愛、真誠、奉獻等等。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一直在思考美、追求美。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培養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構建和諧的人生。所以,在體育教育中筆者一直嘗試禮儀教育和美育教育結合,例如將站、坐與列隊等姿勢與形體美的教育結合,在前滾翻、后滾翻、引體向上、單雙杠練習時,用圖片或多媒體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不僅很感興趣,而且動作也很自然。
5.營造生機盎然的人文環境
要想方設法營造健康的人文環境,讓校園和體育活動充滿積極向上的人文氣息。應當多給學生們一些自學時間,讓他們多參加一些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開展人文教育講座,引導學生讀書、讀報,開展學術研討、演講、影視評論,舉行主題班會、辯論會,舉辦藝術節和文藝演出,創辦學生自己的報刊和詩刊,參加公益勞動、社會調查等各種社會實踐,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更使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進了他們的心靈。
二、高校體育與終身健身
高校體育要以終身健身為主要內容,在體育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健身意識。《學校體育學》中指出,學校體育工作應面向全體學生,其目的在于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為終身健身打好基礎。
體育教學是高校體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實現高等學校體育目的主要途徑。目前高校體育課程和教材內容,對大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培養考慮得少一些,部分學生的全民健身意識還比較淡薄,不懂得自身鍛煉和終身健身的意義。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體育教學要以終身健身為出發點,重視對大學生健身意識的培養。體育教學中,要重視全民健身意識的教育,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用靈活多樣的教法和鍛煉活動滿足學生對體育的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從活動中產生興趣,享受到健身的快樂,體驗到體育鍛煉的無窮樂趣和良好的鍛煉效果。
1.進行終身體育教育,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學生體育能力是多方面的,在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中,體育鍛煉的興趣、愛好和習慣,以及身體鍛煉能力起著重要作用,而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形成又是全民健身的基礎。
現代教育不僅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更加重視能力的培養,著眼于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強調發展的終身體育。作為高校教育組成部分的體育教學也不例外,體育教學使學生增強體質,掌握體育的知識與技能,這是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學生體育能力的形成是以身體為基礎,知識技能為中介,這是通過專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的。
學生終身體育的培養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安排身體鍛煉的能力;自我評價的能力;運動能力;環境的適應能力,組織能力。體育鍛煉的能力是在學生掌握運用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實踐中通過身體活動,親身體會逐漸培養鍛煉出來的。所以體育能力的培養需要不斷地參加體育運動,在體育活動中得以鞏固提高,從而使學生在健身活動中真正認識到終身體育的重要性。樹立新的體育觀念,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在走出學校后,能有目的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和方法,獨立自主的進行健身運動。
2.更新觀念,深化體育教學改革
高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高等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的主要途徑,高等學校體育教學要以終身健身作為指導思想。在注重“三基”教學和增強體質的基本指導思想指引下,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開設專項課,專項選修課,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才能、興趣和特點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鍛煉習慣,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一專多能,為其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從事終身健身打下基礎。采取這些措施的同時也給體育教學帶來了活力,使學校體育得到更好地普及與提高,同時更有助于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的這一改革措施,為全民健身,全民鍛煉活動培養了一大批社會體育輔導員。這批受過高等教育的體育輔導員,既有一定的體育理論知識,又有一二項體育專項技術和技能,在社區性和地方性及企事業性的全民健身活動中起著骨干作用。
3.加強高校體育課程建設,推進全民健身
高校體育課程是實施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教學計劃最基本的組織部分,是實現預定教育目標的具體途徑。體育課程概念是按照國家規定的教育目標而組織的有關體育的多因素、多層次、多維度的動態復合教育過程。眾多高校的同行們對此已有了共識。課程改革的實踐證明,立意越高,思路越廣,內涵越豐富,措施越得力,體育課程建設的實效性自然也越好,體育以身體運動形式達到教育目的,它含有運動,而運動又是健身的一種手段,所以面對全民健身的新形勢,高校體育應增加學時,延長學制,使體育課貫穿整個大學時代。課程設置必須有利于增強學生體質和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有利于發揮和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充分利用學校的場館、器材等。在教材內容上,要注意改進與引進相結合,要根據高校的特點,結合實際,符合高校學生特點和師資、場地器材等條件,有選擇地利用便于鍛煉身體、健身性強的項目,隨著全民健身的深入,應增加健身性、趣味性、娛樂性、高雅性的項目,體現教材的科學、新穎和實用。
近年來國家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實施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等法規性文件,使我國高校體育課程建設進入了法制軌道。《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為高校體育改革提供了可靠依據,把深入開展全民健身計劃作為深化高校體育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為此,高校體育的目標要面向社會,面向未來,培養學生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興趣、意識、方法和習慣,為國民終身體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