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校教學和科研的并存問題,最早可以上溯到洪堡時代,大學就多了研究的功能,即:教師不僅進行教學活動,還要進行科學研究活動;學生不僅要接受知識的學習和訓練,還要進行科學研究訓練,這是關于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最早的論述。在我國,關于教學和科研工作關系的論述也有較長時間,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科技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決定中指出:“高等院校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重大任務?!倍腋咝V挥姓J真貫徹好、發展好、協調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最終才能使高校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但每個高校以及每位教師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教學占用過多的精力必然影響科研工作的開展,科研占用大量精力又會影響教學。所以,各高校需要重新審視科研與教學的關系,而且要根據高校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發展方案,真正使科研與教學協調發展,既能讓科研更好地融入到教學中進而為教學提供豐富的案例,使課堂生動活潑,并進一步完善理論教學,又能把理論教學的知識滲透于科研工作之中,使科研獲得更加強大的智力支撐體系,最終促進科研與教學的共同發展。本文擬從高校教學和科研開展的相互協調方面來分析,旨在促進新時期高校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深入協調發展,推進高校教學科研水平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關系
1.高校中教學與科研關系簡述
對于高校來講,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永遠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如果可以協調好,那么學校的各項工作開展也會有條不紊,而且學校的辦學質量、服務社會的能力都會進一步增強;如果協調不好,那么高校的教學進程與科研工作就會相沖突,結果不但科研搞不好,教學質量也會受影響,最終使得學校各方面工作的開展都受到影響;對于高校教師個體來講,情況也是一樣,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凡是那些可以把教學與科研關系處理好,使他們和諧的為自身服務的教師都是那些最優秀的教師。凡是那些處理不好教學與科研工作開展的關系,或者混為一談,或者偏廢某項工作的絕對不會是優秀的教師,而且不但教學搞不好,科研也不會搞好。所以,我們一般在高校中看到的都是要么教學與科研工作開展的都有聲有色,這是優秀教師,而另外一種就是教學與科研工作開展的都不好,這種情況絕對不是因為教學耽誤了科研,或者科研耽誤了教學的問題,而是不能協調好二者的關系所致。
2.協調高校中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意義
教學與科研在高校的發展中來說,表面看上去,是屬于兩方面毫不重合的問題,但其實不然。高校辦學的三大任務是:“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單純的教學,會使學校的教學沒有基礎;單純的科研會使學校脫離辦學宗旨;而教學、科研搞不好服務社會的職能肯定無法行駛,因為服務社會要通過優質的教學為社會提供良好的教育,通過精湛的科研為社會提供理論和物化成果促進社會進步。因此,在高校這種特殊環境下,教學與科研的本質相異但它們又的確是共同存在的,不僅相互滲透,而且還成為了高校服務同一目標的兩項基本職能。新時期,協調校中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某位教師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或者某所高校獲得更多的教學與科研成果,而是成為新時期高校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學術界普遍認為,教學與科研工作在高校中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方面,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從二者的對立來說,高校做為傳播知識、創造知識的主要機構,首先是要把教學擺在首位,只有把教學搞好才能談得上“教書育人”,否則教學水平不行,那么高校最基本的只能就無法行使好。但顯然,教師大量的時間都用來搞教學,輔導學生、批改作業,必然會影響從事其它工作的精力,首先就是影響科研工作的開展;如果教師大量的精力都從事科研工作,而有的科研工作還是需要野外調查,或者長時間駐外,這對于教學工作的開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一部分科研工作季節性很強,會在一段時間內非常的集中,工作強度大,必然會使這一段的教學無法正常開展。
第二,從二者的統一來說,高校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知識創造和傳播的過程,既然涉及知識,就需要知識與時俱進,不斷的發展,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本身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換言之,科研也需要融入更多創新的理念,尤其是一些與科研發展緊密相關的專業或者學科,必然會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需要更多新理念、新技術的融入才能使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豐富多彩,才會使學生感覺知識更加真實。而科研工作的開展也需要基礎理論知識的支撐,沒有理論知識的支撐科研工作就成了空中樓閣,必然無法持續發展。因此,教學中必須要融入科研,科學研究是使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前沿成果及時反映到大學教學內容中來的基本保證,可以使教學工作及時把握社會發展的新動態,以支持教學中理論的進一步創新;科研中也需要融入教學,讓科研工作從教學一線吸取到更加深厚的理論基礎,以促進科研中基礎研究的深入開展。
二、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深入協調開展的思路
1.完善學校管理制度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做為高校來講,不管科研能力強弱,都要開展科研,目的在于讓我們的教學工作更加生動。在這方面來講,學校首先就要為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提供制度基礎,讓教師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時有據可循。比如,有的學校要求教師坐班,也就是有課時需要上課,沒課時也需要到指定的教研室或者系辦公室去“坐班”。顯然,全系(教研室)的教師沒課的時候都坐在辦公室,或許對研討教學工作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交流教學經驗,但對于科研工作的開展來講,則毫無益處。因此,學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放寬對教師的約束,比如有的教師有科研工作,就可以適當放松其坐班的時間,或者在教師可以保質保量完成教學工作的前提下,甚至可以不用坐班,讓教師有足夠的精力去開展科研工作。
2.創新職稱評定機制
在現有學校體制下,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要依靠考核教學與科研工作來評定教師的工作成績,進而為教師確定職稱。而不少學校都存在重科研而輕教學的狀況,因為科研可以明顯的量化,比如獲得了多少科研經費、取得了幾項專利、發表了多少篇不同水平的論文、承擔了多少不同級別的課題等。這些科研方面成績的取得,一方面是教師自身可以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可以從職稱上獲得升遷的優先權,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獲得很多收獲,因為科研經費下撥后,一般學校要提取一部分科研管理費。另外,有了科研項目之后,學??梢垣@得更多的榮譽,提高學校的競爭力和聲譽,可謂是一舉多得。但教學工作則不然,這個很難被量化,教的好或者不好,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標可以衡量,再者教的好或者不好,并不能立竿見影地反映在學校的發展中,而且在教師職稱評定過程中也很難把教學水平量化出來,大部分學校只能依靠教學工作量的多少來評比一下。而教師的收入、地位都與職稱緊密相關,關系著每位教師的切身利益,所以教師們對職稱都非常重視。因此,要想保證教學與科研在教師心目中有同樣的重要性,那首先就要從源頭上也就是職稱評定的時候,不斷優化教學衡量的量化指標,把學校對教學與科研的重視都明確地反應在職稱評定之中,引導教師協調發展教學與科研。
3.優化排課行課模式
高校一般都實行排課制度,即這學期的期末排下學期的課程,這樣為的是保證教學工作有條不紊的展開,對高校教學工作的開展有很大好處。但相對于科研工作來講,教師要想協調和發展好教學與科研工作,必須要騰出一定的精力,尤其是針對一些季節性強的學科,類似農學類的大田栽培試驗、水利類學科中的野外水質監測、大氣科學學科中的野外空氣質量監測等都存在很多的季節性和隨機性。比如農學類的大田試驗,遇到雨天,可能某些指標就需要加測,遇到高溫天氣可能就需要澆水或者遮蔭等處理措施。而這往往都會和排課沖突,這時學校就需要通過優化排課行課模式來協調教學科研工作。具體來說可以針對某些季節性很強,而且科研工作可能比較多的時期,在不影響正常教學工作開展的前提下減少排課數量,也可以在一些科研工作多的時期嘗試安排多人授課的方式,讓幾位教學經歷相似,教學水平相當的教師同時擔任一門課程的講授,這樣可以使教學開展得更為零活。同時根據教學實踐顯示,適當地更換認可教師,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教師再采取科學的教學措施,利用學生對新教師的好奇心,完全可以彌補學生更換教師帶來的聽課習慣問題,而且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4.構建科研與教學工作協調開展的平臺
學校促進教學與科研工作的發展應該是深入而透徹的,需要從多個角度同步開展。比如教學需要一些教學儀器,科研需要一些科研儀器,而很多時候科研儀器和教學儀器是通用的。但我們目前很多學校是教學歸教學管,一般就是教務處,科研則歸科研管,一般是科技處,兩者互不相干。其實,儀器的采購說到底都是國家資產,都是為了創造知識,培養人才而做貢獻,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二者協調起來,共同促進學校的發展。所以,學??梢試L試搭建教學與實驗儀器、實驗平臺的模式,在不影響教學工作試驗進展的前提下,讓科研與教學儀器共用,構建教學科研儀器使用平臺,并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這對于深入協調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深入發展大有裨益。
總之,關于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關系,很多前人都有過經典的論述,比如錢偉長先生很早就指出:“你不教課,就不是教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師?!庇纱丝梢钥闯?,教學與科研工作永遠是高校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以前是,現在是,將來還是。雖然說科研與教學在一些方面存在沖突,但二者的價值不難被發現,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開展,讓二者能夠在統一的前提下,把高校創造知識、傳播知識的功能發揮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