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已成為高校一個不可忽視的特殊群體。近年來,各高校按照國家要求,根據學校學生工作的需要,紛紛成立校、院等專門資助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在辦公條件、活動經費等方面加大投入,建立了以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獎助學金為主渠道,以學校困難補助、綠色通道、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為輔助的資助體系。在新形式下,如何進一步推動學生資助工作,不斷發揮好助學育人的功能,是高校學生工作的迫切任務。
一、完善資助制度
十多年來,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資困助學制度,對資助對象、資助范圍、工作程序、教育管理等具體事項以及對高校獎助學金制度的覆蓋范圍、申請辦法和審核制度等進行了規定。然而,由于助學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現行的制度在實踐的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貧困生認定、勤工助學崗位的管理、國家獎助學金評定等,都有待于進一步規范和完善。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是做好助學工作的前提,同時又是整個資助工作的難點和重點所在。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出臺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是家庭困難學生認定的指導性文件,但具體細節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學生往往來自五湖四海,很難去考證每一個貧困生家庭的實際困難情況,但又不能僅憑一張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就簡單地做出判斷。因此,如何準確有效地甄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并準確評定其經濟困難檔次是做好此項工作的關鍵。目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是以學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長單位開出的證明為依據的,但我們卻無法認定證明材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而在排序的時候,大家也只能憑日常花銷和穿著來判斷,而僅僅把這些作為認定的依據顯然是不夠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應該是一項動態的、全方位的工作,它包括個人申請與誠信承諾、困難證明、公示與學生監督、管理部門的審批、跟蹤調查與逐年調整、追究責任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形成制度來加以規范、完善,必須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得到學生認同和肯定。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制度和實施辦法,使學生班干部、普通同學和班主任輔導員都參與到此項工作中。在新生入校后,按照嚴格程序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進行動態管理和總體把握,詳細記錄學生資助情況、學習情況和在校表現,有針對性地開展資助。基層學生工作者需要定期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普查,還可以通過與學生的個別談心和對班級同學的私下了解以及平時的觀察和調用學生飯卡記錄等,相對準確地發現真正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掌握學生的情況,不斷調整和更新困難學生數據庫。
在勤工助學制度的管理和規范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管理機構,健全用崗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高校要建立專門的負責機構,在監督方面各用工部門和管理部門共同參與,要求在對勤工助學崗位的設置、崗位具體職責制定、日常考核以及工資發放等工作方面做到精心設置,明確職責,完善跟蹤管理以及報酬發放辦法;還應結合實際,在原有的制度基礎上建立查崗監督制和回訪制,做到用工規范、信息反饋暢通、監督機制到位,實現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杜絕缺崗空崗的情況發生,強化勤工助學學生的責任意識。同時,勤工助學中心定期對老師進行回訪,收集老師對值班同學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信息的反饋機制,從而提高工作質量,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勤工助學工作沿著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另外,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如資助對象評定制度、與資助學生及其家長聯系制度等等,也需要不斷建立和規范。有關部門要定期組織人員對申報受助的學生進行調查摸底,了解情況,并通過完善申報資助審批表、受助學生登記表、學生家庭情況調查表等,使資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從而實現資助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二、創新資助模式
目前高校已經建立起以國家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為主體的多元化的政策資助體系,并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績。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和完善了學生資助體系,統籌政府、社會等不同資助渠道,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采取獎、貸、助、補、減、免等多種措施進行多元混合資助,使許多貧困學子的求學之路更加通暢。
1.改變無償資助的形式,倡導有償資助
資助工作不僅僅是在經濟上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學生的資助,達到教育學生使之成才的功能。現行的資助形式主要是一種無償的直接給予式的資助模式,在所有資助形式中除了助學貸款需要學生畢業后還本付息、勤工助學需要付出勞動外,其他的資助形式都沒有償還及義務性的要求。現在的國家助學金、學費減免以及臨時困難資助等資助措施,資助金額較大,覆蓋面較廣,解決了學生的經濟困難,但因為資助來得太容易,使學生逐漸形成一種獲得資助是理所應當的心理,往往使學生產生“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不利于學生自立自強意識培養,這就需要我們改變現有的資助模式,變無償資助為有償資助,要求學生在受助的同時履行相應的義務。
所謂義務性資助是指學生在享受資助的同時,也應當要履行相應義務的一種資助形式。采取有條件資助,學生在享受資助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明確要求學生參加一定的社會活動,如義務勞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以及力所能及的有益活動,這是對受助學生人格的尊重,有利于受助學生建立健康人格和良好心態。受助和回饋行為促使受助學生成為權利和義務的統一體,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培養自立自強的意志品質;同時,施行有條件資助一定程度上避免非貧困生擠占資助資源。
2.拓寬渠道,深化內涵,進一步提升勤工助學育人功能
勤工助學是學生一項有有效可行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有利于強化其自立自強的意識,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實踐中,通過接觸社會,發揮自己專業所長,不斷增長新的知識和才干,同時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實踐證明,近年來,勤工助學已經成為高等學校資助以及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方式。
高校可利用的勤工助學資源是有限的,所能提供的崗位數量也是不能滿足需求的,這就要求高校進一步合理利用校內外有效資源,深層次挖掘勤工助學的合作單位,完善用工的相關制度,提供相關的勞務咨詢和法律支持,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實現“勤32”與“助學”的統一,使勤工助學走上市場化道路。通過勤工助學,既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生活問題,又為他們提供了面向社會、實踐鍛煉的機會,從而發揮助學的育人功能。
此外,在提供助學崗位時,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和興趣特長,提供不同的崗位,比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到網絡中心、新聞專業的學生去宣傳部門服務等。靈活多樣的勤工助學政策不僅能夠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同時又在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
大多數的貧困生不僅在經濟上貧困,在心理上也很脆弱,許多人寧可默默忍受貧困,也不愿讓大家知道自己窮。他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獲得精神上的鼓勵和心靈上的慰藉。所以當前高校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最終落腳點還是育人。開展這項工作必須先從思想工作抓起,加強對貧困生的思想教育,讓他們明白國家和學校資助的意義,引導他們正確地評價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積極進取,發奮成才,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
首先,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了解學生的需要,將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實事辦好,將經濟資助的好事辦實,切實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在解決實際困難中教育學生,將單純的經濟資助與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等教育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從切身體會中感受到學校的關懷與溫暖,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行為,既送溫暖,又長志氣,引導貧困生健康成長成才。只有這樣,資助和教育工作才有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和實效性,也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功效與目的。
其次,要注重培養貧困生的感恩意識。高校學生工作者在對貧困生進行引導時,要通過感恩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在接受他人幫助的同時,也樂于幫助他人,能感他人所感、知他人之心,學會感激,常懷感恩之心。
此外,貧困生的成才和發展離不開寬松和諧的環境,這就要求同學之間相互關心和幫助,建立一個團結向上有凝聚力的集體。“上善若水”,潤物細無聲的關愛更能使貧困生感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愛,更有助于他們拋棄自卑心理,成長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總之,只有建立完善的學生資助制度,創新適合學生發展的資助模式,以及思想上的積極的引導,才能達到“助學、勵志、育人”目標。每一位高校學生工作者都應該在實踐中深入思考,不斷探索,為推動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斷前進獻計獻策。